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山区工业建设实施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山区工业建设实施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山区工业建设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党代会和县人代会的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山区工业大县,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山区工业大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山区工业大县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全面小康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没有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做大做强县域工业,才能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要崛起,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发展中实现后来居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富县、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建设山区工业大县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坚持不懈地抓好。

2、建设山区工业大县是县域工业摆脱困境、重新崛起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在富民强县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全国、全省以及周边地区相比,我县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我县尚处在工业化起始阶段。县域工业发展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机制不活,人才缺乏,在参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党的十七大之后,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形成,东部投资西进、西部投资东出的态势日益明显,建设关中“一线两带”以及率先实现工业化,使我县面临新的大好机遇。周边地区引资开发资源的强劲势头,又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发展县域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县各类工业企业一定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设山区工业大县中壮大实力,重新崛起,发挥主力军作用。

3、建设山区工业大县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让社会成员实现充分就业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建设山区工业大县,必将使工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惠及全县人民,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县干部群众都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跨越发展为己任,为实现山区工业大县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二、建设山区工业大县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4、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加快建设富裕和谐新,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5、基本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山区工业大县),强化“两个动力”(企业创新、招商引资),培育“三个支柱”(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矿产开发业、建材建筑业),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工业规模、园区建设、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建立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体系,使县域工业的规模、质量、水平在全市山区县居于前列,在与周边地区工业竞争中的影响力、吸纳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6、奋斗目标:建设山区工业大县从年开始,2015年基本建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规模扩张阶段(—年)。对山区工业大县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部署,基本完成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园区建设全面拉开并初具规模,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到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49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0%。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0%。

结构调整阶段(—年)。把各项工业生产要素逐步向三大骨干产业转移,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或大型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工业品牌。工业园区设施和功能基本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很强的吸纳能力。民营工业超常发展。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实力在全市山区县的位次不断前移。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工业能耗再下降10%。建成3个亿元企业,5个5000万元企业,10个以上产值过千万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跨越发展阶段(2013—2015年)。骨干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县域工业迈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山区县前列,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建设山区工业大县的目标如期实现。

三、培育支柱产业,构建工业格局

7、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柱。支持和氏、关山、正和等三户乳品企业抢抓机遇,创新经营理念,靠大联强,联手组团,不断扩产改造,做大规模,做优品牌。扶持各类投资主体继续兴办乳品加工企业。到年,力争使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4亿元以上,到年达到5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6亿元以上。依托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引进新上一批果品、蔬菜、林特及肉类加工企业。突出抓好核桃仁、辣椒干精深加工,建龙头,带基地。到年,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的15%,2015年达到20%。

8、培育壮大能源矿产开发业支柱。突出抓好煤炭资源开发。全力支持秦源煤业改造挖潜,促其尽快达产达效,年产值达到5亿元。积极实施精洗煤、煤矸石综合利用,煤转汽等项目开发,到2015年秦源煤业产值稳定在8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启动陇北煤田勘探开发,力争年前后实施开发,到年建成投产,2015年实现年产值5亿元。加快铅锌、铜钼、金属镁等矿产资源开发。扶持一惟矿业、鑫海铅锌、佳田镁业等企业尽快建成投产,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小水电和风力发电开发步伐,建成千河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带和关山草原风力发电开发带。到年全县能源矿产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2015年达到25%左右。

9、培育壮大建材建筑业支柱。支持亚特水泥、陇州水泥加大技改扩产力度,组团发展,创造条件新上大型水泥企业。整合资源,创新技术,大力发展水泥制品、石材加工和新型墙体材料,在优化提升中做强建材工业。依托我县陶土资源优势,顺应东部建陶西进趋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建陶工业,力争年前有所突破,2015年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加快县内建筑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整合重组,不断提高承建能力,建成2个年建安产值过5000万元的大型建筑企业。年,全县建材建筑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2015年达到20%。

10、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全县农业和能源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承接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协作配套,大力发展以农牧机具、矿产、乳品生产机械零配件为主的小机械制造业;支持西合药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扶持医药工业,带动支持中药材产业恢复发展。围绕旅游名市和旅游大县建设,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民间工艺、青铜器仿造、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新兴工业,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

四、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

11、规划建设“两园三区”。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项目投入的汇集地、工业经济的制胜点,必须全力加以突破。按照县域经济总体布局和工业大县的需要,规划建设“两园(南塬工业园区、朱家寨工业园区)三区”(东风创业示范区、曹家湾创业示范区、温水创业示范区)。南塬工业园区重点承载新兴工业,朱家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乳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三个创业示范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主要吸纳中小企业创业。尽快启动工业园区的规划报批工作,破解用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等关键因素,加快建设步伐,形成开发规模。到2015年,使“两园三区”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12、创新园区建设的工作机制。成立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的园区建设领导机构及专门工作机构,领导工业园区建设,主要负责两个工业园的建设。赋予园区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封闭运作的财政体制,使园区在自己收入范围内和财政体制内拥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支配权和调控权。建立灵活、富有操作性的自主优惠政策体系,对入区项目在用地、费用等方面优惠,推行一事一议、个案而论的客户政策和项目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三个创业示范区主要由有关乡镇负责,在县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比照县上机制开展工作,加快建设步伐。

13、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约配套、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财政、金融、外资、内资并举,上争下筹,内聚外引,千方百计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年底,使各园区的路、水、电、汽、暖、讯、排等设施成龙配套,具备服务保障、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综合能力,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适应园区发展需求,逐步提高基础建设水平,从而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大窗口,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五、加快招商引资,借力推进发展

14、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决定发展的思想,统筹安排,主动邀请省市有关部门,对县内主要工业矿藏资源进行勘探普查,为招商引资提供科学依据。尽快研究编制工业项目库,精心策划,科学包装项目,尤其注重包装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完成可行性研究。全县项目库储备项目总额保持在70亿元以上。

15、实行全民招商。坚持政府招商、企业招商、民间招商并重,产业招商、环境招商、项目招商结合,开展大招商,力争招大商。组建由县级领导、有关部门和骨干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招商队伍,每年到发达地区上门招商。实行部门、乡镇领导招商引资责任制,配套建立考核体系和办法,对引资额度、资金到位率、投产开工率等进行严格考核奖罚。对外来投资项目第一引荐人进行奖励,最大限度调动全民招商的热情。合同引资额每年保证在10亿元以上。到年,力争引进1—2个亿元以上企业,3—5个5000万元以上企业,壮大工业实力。

16、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充分发挥三省通衢优势,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三省交汇地县域工业发展论坛,定期就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策略进行研讨交流,构建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推进区域内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间的交流,在信息、资源、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在分工协作中创造商机,共同发展。

六、推进企业创新,激发内在活力

17、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改革。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加快20户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坚持因企施策,对成长型企业进行引资嫁接,兼并重组;对高负债企业分立改制,债务打包;对发展无望企业置换产权,出让土地,安置职工,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企业改革任务。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注意发挥工人的主人翁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18、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指导骨干企业尽快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省市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联系,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品牌经济。进一步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跟踪市场需求,提高现有知名品牌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培育发展新的知名品牌。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企业,县上给予一次性奖励。年“和氏”力争成为国家名牌,争创2—3个省级名牌,2015年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5个以上。

19、加强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工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进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创新,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建立企业管理,产品营销和技术人才库,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推行工业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培育企业经理人市场,大胆试行以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成立企业家协会,每年评选奖励一批优秀企业家,并给予适当的政治荣誉。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在数万劳务大军中遴选培养创业带头人,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七、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服务保障

20、加强对山区工业大县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山区工业大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工业的宏观决策和综合协调。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将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与联系领导政绩考核和奖励挂钩。建立工业运行协调例会制度,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定期召开工业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工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工业发展列入部门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21、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县级各部门都要以《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把国家法律、行业政策与我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服务保障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山区工业大县建设。县发展计划局负责编制建设山区工业大县的总体规划和工业大县项目库。县中小企业局负责编制“两园三区”建设规划。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制定有关工业用地的政策规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县财政、税务部门负责制定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和减免工业企业税收的政策规定。县招商局负责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县人民银行牵头制定支持工业发展的融资办法。县技术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企业产品质量认证、品牌申报及工商服务的政策规定。县体改办负责制定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意见。县组织和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涉工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能,提出支持工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22、建立完善企业服务制度。着眼企业需求,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重视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政务大厅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外来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提供“一站式、窗口式、一网式”全程服务。实行企业领导与机关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企业“安静生产”制度,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减轻企业负担。严肃查处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人和事,用硬手段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制度,加强对煤、电、油、运的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建设山区工业大县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