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实施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实施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活动,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有效载体,更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服务“四大战略”的现实需要。全镇各级党组织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活动的实施意见》、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强化“核心”、凝聚“民心”、推动“中心”,为加快“一区三县”和“五镇”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带四”活动,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务实”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的建设中心任务和县委工作大局,自觉用“五个服务”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党建效能,为镇党委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凝聚强大群众力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原则,与时俱进、突出特色。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领基层党建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创建服务平台、创优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实现工作方式转型、工作作风转变,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党建工作新办法。

(三)“为民”原则,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紧密结合我镇党建工作实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意识,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党建“一带四”活动取得凝聚民心民力的实效。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以推进《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六个文件精神落实为主抓手,突出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基层“五个服务”重点,抓实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新村建设,力促党的富民惠民便民政策有效落实,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满意度大幅提升。力争两年内,通过强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全面带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大优化、产业发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改善、和谐新村大建设。

(一)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大优化。以推行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产业联带为主要内容的“六联机制”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探索推行“4+X”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即:以村(社区)党支部、村(居)委会、公共服务组织、经济组织(或联合组织)为支撑,“X”是指村(居)委会下辖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片组长、村(居)民代表等,重点抓好“协治、自治、共治”三大建设,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可持续发展。

(1)强化责任帮扶联动协治。在基层群众中广泛推广以“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产业联带”为主要内容的“联动机制”,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基本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员、党务村务公开等工作制度,把全镇所有的基层党组织建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组织堡垒,突出解决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和历史遗留等“3个重点问题”,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维护农村基层稳定的“双丰收”“两促进”,打造形成上下联动、大抓基层治理格局。

(2)优化组织设置带动自治。探索推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4+X”自治机制建设,坚持管理区域精细化、管理人员责任化、管理内容标准化。积极推广“两统三自”和“五个一点”建设等模式,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切实做到“村民动嘴,党员跑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3)建强管理队伍驱动共治。全面建立镇领导干部驻村(社区)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按照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四个固定模式”,零距离接待基层群众、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同时建立健全公开承诺、民事、专项考核、经费保障等“四项长效制度”,推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实现全覆盖、常态化。深入实施村(社区)干部“领头雁”工程,重点抓好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女村干部等各类示范培训班,着力提升镇村干部依法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同时,积极拓宽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大学生村干部的政治出路,积极做好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和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激励引导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善于干事、勤政为民、主动争先的实干型先锋队伍,合力共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二)农村产业发展大提升。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突出抓党建促发展工作主题,实施“产业党建”,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让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进一步彰显产业党建活力,让产业党建催生产业集群效应。整合农村基层事业单位优势资源,设置“菜单式”“点对点”服务项目,及时服务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扶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推进产村相融,加快“农业转型”。

(1)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组织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不少于7天的全员集中轮训,对全镇基层党员不少于5天的普遍集训。大力实施“农村科技致富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教育人才、乡村文化人才、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育道德标杆型、知识技能型、艰苦创业型、市场开拓型、致富带动型等“新型”农民,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各类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走上创业之路;优化党组织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农村“五老”充分发挥致富“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茶叶、核桃、蓝莓等特色产业示范活动,广泛传授技术,交流致富经验,让更多农民切实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2)加快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坚持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目标,守住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要加快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行“支部+协会”“联村+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联结模式,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党建富民、党建惠民。

(3)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结合农村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及措施,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引导。农业型示范村要以市场为“晴雨表”,重点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股份合作、自营、联营、发包等多种方式,引进业主开发荒山、荒坡等,发展经济林木、时令鲜果、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以及水产养殖等项目;特色产业示范村要把党组织设置在产业链上,让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进一步彰显产业党建活力,让产业党建催生产业集群效应。

(三)农村民生保障大改善。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紧扣“强化基层基础年”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14件民生实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组织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党员群众等方面带头人,把计生、新农合、新农保、强农惠农补贴兑付、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与群众相关的工作和服务延伸到村组。

(1)健全帮扶救助体系。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建立贫困救助热线和贫困学生救助制度、贫困残疾人救助制度、白血病患者医疗救助制度、洪灾救助制度、火灾受灾户救助制度、因灾因病返贫基层干部救助制度、贫困党员救助和80岁以上老党员定额补助制度、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等八大救助制度,切实整合救助资源扶危济困,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为城乡弱势群体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各村(社区)要及时将“1+8”救助制度具体内容和申请办理流程上墙,在村(社区)中深入开展救助制度宣传工作,为村(社区)干部举办业务知识培训。集中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扶贫等一批民生难题,让群众致富有人带、困难有人帮、心结有人解。

(2)延伸服务群众触角。围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问题导向,以改进作风为主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了解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人人争学蒋乙嘉,我为家乡做件事”专题活动,契合“走基层”“双联”和“双报到”等活动载体,全面推广党员干部联动流动直接服务群众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践行先进性标准,推动党员干部更好的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采取发放“便民服务卡”等形式,准确掌握群众的困难、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等疑难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帮扶群众协调解决,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把为民服务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

(3)夯实民生基础保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大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向,务实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助农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民生工程和14件民生实事办理。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四)农村和谐新村大建设。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县委《关于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组织引导民兵、共青团、妇联等组织骨干力量,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努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优势,以红塘村为示范点,力争把全镇30%以上的村建成“治理规范、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和谐新村。

(1)建强便民服务中心站所。大力开展以“1+6”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原有文体设施,有效整合村文化活动室、农家(社区)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党员活动室、学习室、数字电影放映室、群众体育阵地等资源,着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平台,镇建立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九月底前100%的村(社区)完成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站。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站要健全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投诉举报等办事制度,完善办事柜台、窗口吊牌、办公桌椅、办事指南和各类标识标牌等服务设施设备,力求规范统一、高效为民,形成规范化的“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灵活办、依法办”“五办”服务模式,健全完善兴民、为民、便民三位一体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完善新村建设配套改造。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实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基础先行、设施配套、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与扶贫新村同步规划,与“户办工程”同步实施。对新农村的道路、住房、供电、通讯、院坝等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扎实推进“三化、三改”,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村道硬化、园林绿化、环境净化、家庭美化,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草危房、土坯房改造,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按照“一院一坝一品牌”的要求,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探索文化院坝活动开展、作用发挥、人员保障等机制经验,培育和发展一批“民间艺术村”“特色文化村”。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反对和打击邪教,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