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生工程建设工作规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生工程建设工作规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生工程建设工作规定

民生问题是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快市民生工程建设,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建设全面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综合各有关部门编制的部门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集思广益,科学规划,仔细筛选,特制定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民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作为着力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积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各项保障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将按照转变方式服务经济、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原则,准确把握财政政策的重点,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在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各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全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测算,“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分别确定为:年39.8亿元、年45.8亿元、年52.6亿元、年60.5亿元、年69.6亿元,年均增速15%。地方财政支出目标分别确定为:年159.4亿元、年199.2亿元、年249.0亿元、年311.3亿元、年389.1亿元,年均增速25%,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总目标为240亿元。

三、“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总规模

随着“十一五”末民生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的陆续竣工,“十二五”民生工程将主要以待遇型民生项目的完善提高和资金保障为主。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的重点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按照部门编制的“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草案,参照全市经济发展规模目标,确定全市“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建设总规模为245亿元。

四、“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项目

(一)住房保障工程

1.农村住房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贫困户安居工程以低收入贫困村为平台,建设移民扶贫新村(点)120个,搬迁贫困人口7500户3万人。搬迁以村组为单位,相对集中搬迁,优先搬迁区域内的“三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单家独户),整体改善移民新村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

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高标准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1.6亿元,整合项目和群众自筹4.4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3200万元。

2.城镇住房保障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4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91号)精神,以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保障对象,健全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规范深化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建立多渠道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到年末,基本解决2826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到规划期末,实现全市112586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解决住房问题,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努力使全市保障性住房总规模达到居民住房总量的20%以上,实现城镇居民住房有保障的目标。

(二)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服务工程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让城乡居民“看得好病”。继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设施网络,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现有医疗卫生单位改造提升力度,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普遍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让城乡居民“看得起病”。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活动,让城乡居民“健康少病”。

1.公共卫生服务工程

(1)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综合防病能力。按照全省财政投资计划,加快更新市、县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使市、县疾控机构达到国家装备水平。巩固和健全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网络,重点加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建设。健全各级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特别是预防保健职能。二是提升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能力,按照人均建筑面积40㎡以上的标准,全面完成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设备配备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对辖区内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各级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卫生专业人员等实施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三是建立属地管理、政府为主、条块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市县建立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乡镇、城市社区有兼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二级以上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系统平台。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确保市、县急救中心(站)设备、急救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建立反应迅速灵敏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四是实施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形成标准统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强化母婴保健服务市场监管,加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落实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探索区域内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的资源、服务的整合。五是加强健康教育、采供血、精神卫生等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县两级设立并建设装备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实现采供血信息集中化管理,更新或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采、接、送血车辆。全面完成市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

(3)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国家项目为支撑,以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为平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十二五”期间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逐步实现均等化。

2.医疗卫生服务工程

继续加大力度在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面狠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一个从医疗到用药都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以乡镇卫生院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市属三甲医院和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为抓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化、基本医药保障制度普惠化、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化”。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协调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原则,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全面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能力,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一是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十二五”时期,所有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开展县医院托管重点镇卫生院试点,推广县镇一体化。二是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持续提高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心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辖区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三是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县级政府重点办好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2)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医院为龙头的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二是完善城市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结合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服务人口的增多,结合蟠龙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蔡家坡开发区建设,在蟠龙塬和高新代马地区各新建一所现代化的三级综合医院,在蔡家坡地区,整合现有医疗资源,组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心医院以建成西部名院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建成地区承担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医学科研和教学综合功能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发挥对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作用。市中医医院建成区域内中医医疗、保健、科研及教学中心,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专科优势。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和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步伐,建成全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与基层妇幼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市人民医院提升综合医院服务功能,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发挥好保障有力、方便快捷的急救指挥网络作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康复医院实行整体迁建和市口腔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斗鸡医院按新的体制和机制正式运行。根据区域规划和群众就医需求,市区其它二级公立医院或通过加快建设步伐向三级医院发展,或通过转型和改制向社区卫生服务或专科医院发展。

(3)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协作机制。实施城市大医院团队式帮扶和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项目,持续提高县级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全市每个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和帮扶2-3所乡镇卫生院,帮助基层提高服务水平;实施乡村一体化,提升乡村整体服务能力。通过四级联动,建立起市、县、乡、村协作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4)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明显优势。我市在探索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路子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摆在首位,注重发挥祖国医学“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做好药品“三统一”管理。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延伸,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年前基本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在以省为单位统一招标采购的基础上,建立规范、高效的药品集中配送体系,到年基本实现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统一集中配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根据补偿到位情况,逐步扩大零差率范围。

(三)社会保障工程

“十二五”末,把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创业型城市,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建立健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在全市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分类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大社保“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

1.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年前,全面达到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创业型城市建设目标。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全市每年创业培训达到1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50%以上,每年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市、县、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有形及无形市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乡(镇)、村联网。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劳务输出70万人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城乡劳动适龄青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95%以上。

2.收入分配。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末,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国有、国有控股、集体、合资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00%。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基本建立。

4.养老保险。积极扩大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年,各类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在全面推行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完善转移接续,提高经办能力,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和在宝高校大学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新合疗筹资标准和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缩小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类型和档次之间的差别,到年,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2%以上。

6.工伤保险。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使城乡各类务工人员人人享有工伤保险。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年基金收入6000万元以上。

7.失业保险。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失业保障,全市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缴费人数确保33万人,力争达到36万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失业保险信息服务系统,在城镇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失业保险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居民增收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在“十一五”末南北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川塬三区四县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到“十二五”末,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基本口粮田5万亩。

(五)义务教育及文化建设工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学前教育规范化、普通中小学标准化、中职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等重点建设,充分保障不同需求的市民受教育的权利,缩小不同群体发展起点差距,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力争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充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以完善乡镇、社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重点,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居民能享有的“10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能享有的“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有效保障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

(六)城乡社区及老年事业保障工程

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性投入,并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高度关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使家庭无力承担照料的失能老人享受养老机构照顾服务。

(七)残疾人服务工程

“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计划投资2亿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总体目标是: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八)基础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农村饮水改水工程。按照国家和省级投资占总投资的90%,市级配套占10%的比例进行投资分摊计算。按照上述比例,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43841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39456.9万元,市级配套4384.1万元。通过以上投资,努力实现年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任务,

2.乡村道路建设

乡村道路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改造道路1200公里。提升乡村道路等级标准,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使全市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