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工作规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推进“率先发展八大工程”、加快建设和谐奋进新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加快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黄金时期。为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制定《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市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以来,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持续增长,农民大幅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加快态势。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倍增,农民收入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稳定增加。农民成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的迈进。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元,比2005年增长1.26倍。
——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6户,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4家,涉及的农产品涵盖全市所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4.0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6亿元。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完成总产值174.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1.94亿元,牧业产值69.38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8个,成员2.6万个,带动农户5.2万户。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66个,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6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肉类总产量15万吨,奶类产量59.78万吨,禽蛋产量7.2万吨,牛存栏49.98万头,其中奶牛19.03万头,生猪存栏108.54万头,羊存栏52.17万只,形成了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农业经济成倍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市粮、畜、果、菜、药等主导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产量成倍增长。
——县域工业化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城镇化亮点纷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连续两年蝉联十强县,、县荣获全省发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实现了从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路子。
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6%、48.3%。、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百强县;县、进入全省十强县;区、区进入全省十强区。
——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关中百镇21个项目和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5%。一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投用。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农村水、电、路、讯、气、网、树、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解决了8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水泥路村村通和广播电视全覆盖。“星级管理”创新路,晋星创建结硕果,农民家园也舒坦。全市五星村、四星村分别达到131个和369个,四星镇11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新修改造基本农田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6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平方公里。粮食总产达到171.47万吨,果园面积134.4万亩,果品总产量97.04万吨,蔬菜面积80.2万亩,产量107.53万吨。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发展环境,移民扶贫改善生存居住条件,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产业扶贫实现群众持久脱贫,信贷扶贫解决发展资金以及社会扶贫和外资扶贫等途径,全市3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绿色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实施了城区绿化、交通道路绿化、水系绿化、重点台塬坡面绿化、县城及重点镇绿化、“生态家园”绿化、旅游景区绿化、经济林发展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九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全市的以绿色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森林覆盖率达到53.8%,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建成国家节水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农村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型养老城乡统筹。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乐有所娱,住有所居。
二、“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
整个时期,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多、惠农政策全的时期之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好。“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从宏观形势看,新中国从第一个三十年的社会制度建设和第二个三十年的经济体制转型进入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使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世界金融危机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世界范围内的农业技术革命日益加快,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从国家政策看,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央十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都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明确了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定位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加强;从我市发展基础看,时期,我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程度飞速提高、县域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化步伐显著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绿色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加快态势。未来五年是我市农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是切实用好重要机遇期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总体看,“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整体判断,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进入现代农业的提升期、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期、统筹城乡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
(二)“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依然是最需要支持的弱质产业,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依然是最需要关注的社会群体,农村环境条件艰苦、依然是发展滞后的重点区域。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农业结构仍不够合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病虫害防治、疫病传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风险,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四是县以下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人才少,素质低,为农服务机制不到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较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
六是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精英阶层的流失,农村劳动力素质出现了不断弱化的现象,且短期内不会改变,直接妨碍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也给农业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难题。
三、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通过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四个第一”、“五大突破”的思路目标,大力实施八大工程(现代农业提升、综合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县域园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目标
以世界眼光看农业、以战略思维想农业、以全局观念抓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实质是要从初步形成的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的优势农业发展格局向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耕地产出率,以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收入要翻一番、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的发展保障能力要显著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让农村居民生活的更有尊严。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现代农业上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农民组织程度进一步提升,市场流通和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力争突破200亿元,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农民增收上台阶。多策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突破10000元,缩小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城乡统筹有突破。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力争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使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贫困人口总数控制在农村总人口的6%左右。
——生态环境大改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森林覆盖率达到55%,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治理水土流失100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市和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基本目标
到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55%,粮食总产量155万吨,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农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M2/人,农户家用电脑普及率30%,新增供水能力1.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55.6%,村庄道路硬化率60%,农村安全用水入户率98%,农村贫困人口总数控制在农村总人口的6%左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社会保障覆盖率100%。
四、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四个第一”、“五大突破”的思路目标,强力推进“率先发展八大工程”,以关天规划实施为契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特大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根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奋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集中连片,见空建园,发展渭北塬区优质苹果。进山沟、上台塬,发展秦岭北麓优质猕猴桃。生态型、田园化,发展高山设施蔬菜。坡地上规模、管理增效益,发展花椒、核桃等干杂果。标准化、良种化,发展奶牛肉牛、奶羊肉羊和生猪等畜牧业。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形成比较成熟的核心技术,适应、支撑果业、畜牧业突破性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增21亿斤粮食工程、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工程、高端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秦岭山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秦岭北麓优质猕猴桃产业建设、渭北塬区中早熟矮化苹果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加快百万亩苹果、百万亩花椒、百万亩核桃、百万亩蔬菜和60万亩猕猴桃基地建设,实施10万头高产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各类畜牧养殖小区,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拓宽收入增加渠道。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以“举措到户”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探索农村产权确权和交易办法,促进农村产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涉农补贴,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住省上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以9个县城和12个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群,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在蔡家坡和高新区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加快全省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使其很快成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政策,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突破西山战略和扶贫重点村建设。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搞好乡村污水、垃圾清运,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大堤防、病险库等防洪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农村发展,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三农”保险。大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市区建设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在每个县区建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乡镇和重点村建设专业市场,形成三级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推动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继续落实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加强城乡市场价格监管,促进城乡消费。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航空护林站建设、秦岭西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和推广项目、千湖湿地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建设,加大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及西山、关山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实施渭河重点治理和市域其他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加大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力度,推进生态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继续推进绿色建设,打造精品园林城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列为本地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加以部署和落实。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把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并层层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将把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察、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
各县区政府要按照“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详细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为农民搞好市场、技术、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建设,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态势,不断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二)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经多年努力,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后要继续按照产业规划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1.以推进种养业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保证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必由之路。要在继续抓好奶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饲草料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肉羊及其它养殖和禽类生产,把实施牲畜“种子工程”建设,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和饲草料青贮、科学饲养与围封禁牧、舍饲圈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行规模化、模式化、专业化饲养,进行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2.继续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特色优质高效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规划和布局,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我市奶业发展需求饲草量大这一优势,扩大饲用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发展优质专用玉米、马铃薯、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及小杂粮等,加快发展绿色特色经济,为加工转化提供充足原料,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要努力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继续引进和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
3.加速推进奶业兴市战略,确保实现打造中国乳都的战略目标。奶业既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破口,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奶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对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在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统筹整个乳产业发展,加大奶牛基地建设力度。奶牛头数的增加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方向转变。在良种繁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上,要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奶牛良种化率,提高奶牛单产。在饲养管理上,要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奶牛饲养关键技术,提高奶牛集约化饲养管理水平。要强化疫病防治,坚决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疫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防治,要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疫病防治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防疫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种植优质饲草及推广青贮技术作为发展奶牛的基础工程来抓,确保1头奶牛2亩青贮玉米和2亩优质牧草,保证奶牛常年吃到青草。要着手建立奶牛风险保障体系,按政府、龙头企业、农民分别负担的原则,建立奶业风险金,保护和促进我市奶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构筑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不仅关系着全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全市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紧紧围绕我市乳业、专用小麦、蔬菜、果业、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规划,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有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鼓励龙头企业在为农户提供基地建设、信息、销售等项服务的同时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投资参股、定单等形式,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2.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基础。要围绕六大主导产业的开发,继续加大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要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科技示范作用。
3.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中介组织,通过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经济人,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能力,发挥其在生产、市场、龙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好重点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多项优惠政策。二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为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县区的经济园区建设,要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统筹规划,鼓励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扶持,同时,各涉农部门和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我市地处西北部,十年九早、年年春旱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直接关系着产业化基地建设。
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抗旱与防汛并举的方针,做好“三水”文章,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突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生态建设要继续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完成人工造林任务,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同时,采取封山育林、全面禁牧的办法恢复植被。生态建设要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增收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林产品深加工。实现林业的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承包到户和补助到户的政策,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城镇化,核心在于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的提升。推进城镇化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承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通过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城镇为载体,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中心,使之成为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集散地。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四是加大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医疗、子女上学、就业,特别是克扣、拖欠农民工资等突出问题,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五是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走减人增效的发展路子。六是要加强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教育部门抓职业培训,农牧业部门抓培训对象,劳动保障部门抓市场信息,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收集各类用工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劳务信息。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城落户农民总人数达6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到村到户的原则,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开发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龙头企业与贫困农产的对接,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产业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继续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当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产业化经营,为贫困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适用技术的本领,增强自我解围,自我脱贫意识和能力。要继续做好与国家和外省市有关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好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引进工作。
(七)努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有偿服务。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新品种和畜牧业饲养的关键技术,加快农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为农民做好科技服务。继续开展教育、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八)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保障。一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二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县、乡和重点园区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民提供信息、购销、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努力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在乳业服务体系建设上,要以小区为中心,实现“一区一体系,为奶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奶牛饲草料基地建设、饲养、收购和加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奶源质量和绿色、无污染这一品牌。四是在疫病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加强疫病防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九)增加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增加预算内财政支农投入,努力做到本地区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做法,积极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来源渠道,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要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强对征用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占耕地的规模,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央和自治区税费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减负责任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革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对农民的直接投资和补贴办法。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合作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金融贷款担保体系,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通过制定涉农信贷优惠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贷款额度,完善和推广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延长贷款期限,更好地为农民生产经营服务。要拓宽农村保险业务,积极防范和化解农业灾害风险。
六、重点项目
紧紧抓住国家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项目建设,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585.69亿元,实施八大工程180个项目,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畜、粮、果、菜、药等优势产业,投资15.53亿元,以新增21亿斤粮食工程、20万头高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60万吨高端乳品加工基地建设、秦岭山区15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秦岭北麓60万亩有机猕猴桃基地建设、渭北百万亩优质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重点,实施肉牛、布尔羊、生猪标准化养殖、畜禽良种、商品饲草、设施蔬菜、优质杂粮、时令水果、有机蔬菜、花椒、辣椒深加工等项目,进一步打基础、建基地、重加工、强流通、树品牌、增效益、促增收,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思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资95.55亿元,以银洞峡水库水源引水工程、高楼子水库工程、渭北旱腰带水利工程、国家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新增21亿斤粮食工程、基本口粮田、灌区节水改造、水源开发利用工程、有机肥综合利用、优质苗木繁育、中低产田培肥改良、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人工防雹增雨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3.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以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为重点,做好村庄规划,优化居民点布局,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乡村污水、垃圾清运处理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投资36.76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农村沼气、移民搬迁等项目,使农村群众在国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千百万农民开始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得到明显改善。
4.城乡统筹发展工程
抓住省上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以9个县城和12个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群,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以板块式扶贫开发试点工程为重点,投资27.65亿元,实施连片扶贫、百企百村扶助、三化一片林、产业发展等项目,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5.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以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投资86.12亿元,实施农产品物流中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村商品流通配送体系、粮油批发市场、花卉苗木市场等项目,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
6.县域园区发展工程
依托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以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工程为重点,投资62.92亿元,实施粮油、奶产品、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医药企业、核桃、辣椒等农产品加工、“林纸一体化”、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7.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以国家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城市建设、秦岭西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和推广项目、千湖湿地保护项目、航空护林站建设为重点,投资91.48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亚行贷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城镇绿化和生态型村镇建设,建设绿色农业、环保型农村。
8.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以健全网络、高效利用、突出服务为目标,投资29.96亿元,实施水利防汛信息化及水文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检中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烟田整治、烤房群、烤烟育苗工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农技、畜牧、水利、林业体系,加强乡镇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改革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