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规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一)科技发展成效
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科技支撑发展成效显著。重点实施省“13115”和市“6333”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支撑专项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力度。实施中、省、市科技计划967项,其中国家123项、省359项、市485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21131.5万元,比“十五”增长4.3倍%。攻克“连续管板对接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118项,其中国际领先12项,填补国内空白36项。开发“12000米钻机”等新产品897种,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7.6%。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6%,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36项(工业类608项、农业类90项、社会事业类13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6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295项(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政府科技奖励52项,市市政府科技奖励241项)。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精密齿轮磨削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的“螺旋埋弧焊管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石机械自主研发的“hz19-2/3海洋钻机”、宝石钢管自主研发的“高钢级大口径厚壁螺旋埋弧焊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推进专利申请“双提升”工程,累计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1523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4倍和8.7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4件,发明授权专利160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0.9倍和1.9倍。
——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期间,新建国家级“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石油钻采装备”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市级“飞行环境监测”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宝钛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工业研究分院2个。目前,我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属科研所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科技孵化器6个。建设了科技文献查询等6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国家火炬计划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等3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营造环境,加强了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比“十五”末增长了10.7%。具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6人,获得国家、省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246人,全市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利用。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关于“6333”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市、县政府强化科技目标考核,逐年增加财政预算科学技术支出,期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到8120万元,比“十五”增长5.6倍。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11.0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6倍。我市率先与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创新工作会商制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开展了“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与中科院西安分院、省教育厅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为科技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后劲较弱。创新资源不足与配置分散并存,转化利用的效果有待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滞后,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总数的14%,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不多。
——科技投入结构有待改善。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1.12%,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市本级科技投入尚未达到中省规定的标准,县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尤为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难度较大。
——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家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大多人才聚集在中省企业和教育卫生系统,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公共科技服务功能较弱。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工业园区科技服务平台相对缺乏,社会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升,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有待完善和落实。科技与金融、创新与创业的融合不够紧密,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
(三)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我市已经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科技发展肩负着先行先试,为建设“创新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的责任。
——“关天规划”实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建立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作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既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途径。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增添了新动力。面对世界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动力,必将依靠科技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全社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广泛认可,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把建设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及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坚持融合发展。借助西安、杨凌的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创新合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协同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新产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坚持改革推进。把改革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推进手段,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统一,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提高技术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领域,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求的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更加明显,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推动实现率先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每百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量达到25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件以上;每年取得5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每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以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核心,建设10-15个园区产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专业孵化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共享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新建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达到50个。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着重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科技人才总量实现稳定增长,每万人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量达到40人。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0%,市、县级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5%和1%以上,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着力统筹科技资源,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实施“关天规划”为契机,以创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为载体,围绕产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面向省内外统筹科技资源。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城市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聚集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承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以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文献、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科技融资等为主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为主的专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把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基地,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主体。重点培育和形成5-8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林工程”和“小巨人工程”,培育50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围绕优势产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协会等,联合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工程,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所。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钛谷”,支持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完善延伸产业链,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技术支撑,培育发展钛和钛合金及新材料、航空安全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提升园区创新服务功能,促进“两区多园”发展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创新服务功能为重点,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引导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园区开放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激活创新创业,培育隐形冠军,促进各类园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超常规发展。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建设科技新城,发挥高新区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推进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创新型试点城市核心区和示范区。加快蔡家坡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园区创新能力,促进建设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强化县区科技工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五)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和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12396热线服务”三种体系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全过程信息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以项目为支撑,在高产奶牛、秦川牛、布尔肉羊、莎能奶山羊、苹果、猕猴桃、核桃、优质粮、辣椒、设施蔬菜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集中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富有特色、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带动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围绕林业、水利发展,开展优质、速生林木新品种选育和生态造林技术及林产品的开发,开展节水和水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发展节水农业。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转变职能、提高能力”的要求,加强县区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县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县区科技进步考核。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为主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星火”、“火炬”等科技计划,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
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完善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实施重点企业和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和产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发明创造人申请专利和实施部分专利。建设专利文献信息库等专利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供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保护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专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购买专利、专利入股、失效专利技术利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挥专利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
根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产业集群发展,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支撑优势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推进民生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优势产业发展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节能专用车、中微型客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为方向,着力提升性能和质量,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完整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检测调试、市场营销、零部件配套的科研制造体系。重点推进汽车设计、制造、实验的CAD/CAM/CAE系统建设,加快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减振器、制动系统、汽车传感器、安全控制系统、车桥系列产品、汽车电喷节流阀体总成、汽车零件模具等零部件的开发,提高汽车产业配套率。加快重(中)卡载重车、微型车、叉车和消防、警用、油田等新型专用车的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微型及载重汽车制造基地和汽车零部件配套加工中心。
2.机床工具产业:瞄准国际数控机床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以高档精密高速专用数控机床高端化、通用数控机床规模化和关键部件研发为方向,发展高端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成套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重点开展机床高速主轴、高精度回转工作台、仿真与虚拟等关键设计技术,远程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数字化装配、精量化装配、绿色制造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重点开发大规格高效精密数控磨齿机、车削中心及高速数控车床车、大规格数控螺杆转子铣床、数控锻压机床、超高精度数控镗铣床、叶片铣磨复合机床、精密齿轮及谐波传动减速器、高速钢机用丝锥等系列新产品
3.石油装备产业:以陆上全井深系列石油钻机及关键部件、水上钻井装备系统、水下钻井装备系统及关键部件、高端油气输送管、石油专用管的研发为方向,重点攻克适应沙漠(沼泽、极地)的特种钻机设计制造技术、海洋自升式和半潜式平台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和制造技术、海洋钻井隔水管系统设计制造及井控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重点攻克管线钢成份及组织与性能、ERW制造工艺、热张力减颈技术、高钢级大口径大厚壁油气输送管(专用管)制造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强度管线钢螺旋焊管、高性能ERW油井管、全井深(全地域、全天候)陆地特种高端钻井装备、海洋钻井装备等石油钻采(输送)装备和高端泥浆泵及核心部件。
4.电子信息产业:以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产品、通信测试仪器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为方向,跟踪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加快新型短波通讯电台、通用航空导航系列产品、机载雷达、电子标签、精密电位器等产品的开发。加快视听产品、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器件、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纺织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的研发。大力推广全数字化连接融合技术、数据链技术、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加快数字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和壮大信息产业。
5.轨道交通产业:围绕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各型轨道车、高铁接触网系统、道岔系列产品的研发为方向,重点开发高速钢轨探伤车、钢轨打磨车等的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时速250和350公里道岔和适应2万吨级重载线路运营要求的重载系列道岔,研究、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地铁道岔、中低速磁浮道岔系列产品。开展高速铁道自动过分相负荷开关、高速铁路球墨铸铁道岔垫板、高速铁路站场大型钢管桁架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支撑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钛及钛合金和新材料产业:以钛及钛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和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上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高端新产品开发为方向,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航海、海上石油钻采、医疗、化工、车辆等行业所需的新产品,在钛合金材料、复合材料、超大规格棒丝、管材、超薄超细规格等极端制造工艺、钛合金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实施宇航用新型钛合金材料研制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电子束冷床炉熔炼钛及钛合金、高质量表面加工、组织均匀性控制、钛合金残料制取新型材料、大规格棒材锻造工艺等关键技术。支持第三代核电核级锆材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核级锆材熔炼、核级锆板带材和锆管棒材加工技术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加快高档陶瓷材料、光电材料、医用合金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材料产业由材料加工主导向新材料研发与产品加工制造并重格局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2.航空安全装备产业:以飞行安全系统设计和安全装备零部件的开发为方向,重点开发飞行环境监测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光纤陀螺、微机械陀螺等结构和性能先进的航空安全装备产品,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光纤陀螺用多功能集成光学器件、EMS(发动机电子参数系统)、通用航空电子指示仪表的开发及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带动集群通讯、导航、监测相关技术发展。加快航空装备产业园建设,构建研发、制造、试验和服务四大功能体系,全力打造航电系统集成、航电系统关键设备、相关配套和增值服务三大产业,引领支撑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发展壮大。
3.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等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新能源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加快绿色家用电器生产技术,绿色照明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支持开发逆变器、光伏储能蓄电池,风力发电增速机等产品,建设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制造基地。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燃煤锅炉、水冷水循环新式中央空调、废渣制砖机、生物混合燃烧、沼气利用等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三废”处理技术,清洁工艺生产技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围绕节水型城市建设,重点在渭河治理、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开展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4.现代服务业:围绕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融合互动,以“创意设计”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技术服务,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面向产业的技术转移和研发服务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能力与水平。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支持。支持金融新产品开发,引导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大力支持创新创业。
(三)统筹城乡科技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发展高效规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现代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支持培育和引进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农作物新品种。以苹果、猕猴桃、核桃、花椒等优势特色果品(干杂果)为重点,支持开展种质资源挖掘和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推广,研究推广高效精准化生产技术、采后保鲜技术及包装储运技术。主推苹果矮砧高效栽培、猕猴桃提质增效、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旱区水肥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加强林木改造复壮技术、生态公益林高效培育与养护技术应用研究。
2.养殖业。以奶牛、肉牛、布尔肉羊、莎能奶山羊、生猪为重点,支持引进和推广畜禽良种,支持研究应用快速扩繁、安全优质高效养殖和畜禽重大疫病诊断、检测、预警及防治技术,开发营养高效畜禽饲料。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秦川牛杂交改良、畜禽养殖场沼气循环利用、玉米带棒青贮、畜禽优质、高效、健康规模养殖等实用农业新技术。开发绿色特色生物产品,开展秦艽种植、林麝、梅花鹿养殖等动植物药材繁育和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中药饮片新产品。
3.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安全生产为重点,支持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工艺、装备、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强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控制等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建立现代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促进传统加工工艺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先进加工技术转变。以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装集成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加快粮食、果蔬、干杂果、畜禽、水产、林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支持大宗粮油加工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新型秸秆复合材料与生物质能新产品的开发,提升烟酒食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含量,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
(四)推进科技惠民,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开展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示范,让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加快实施铅锌冶炼环境污染深度净化关键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警情自动跟踪系统推广应用。推进数字化医疗仪器、远程医疗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技术手段及中西医学诊疗、防治药物的研制开发,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实施农村沼气、节能住宅、生态耕作等适用技术,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智能交通、智能电力、建筑节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教育和旅游等信息化进程。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监测技术,生物安全保障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和重大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五、重大科技专项
1.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着眼于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资源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省市、市县、中心与园区等科技资源共享高速通道,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支持县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生产力中心、孵化器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等单位在钛及钛合金和新材料、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建设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焊管、钛产业、石油装备、数控机床等一批能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开放性较高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整合科技资源,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2.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
着眼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提升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开发水平,在重点企业支持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到年,全市各类企业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3.重大新产品开发专项
着眼于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围绕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零部件配套率,优先支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制开发,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重点支持开发30个重大新产品(群)。
4.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专项
着眼于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培育,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企业技术需求,实施一批产学研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有效转化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加速技术转移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单位、个人开展技术交易认定登记,对认定登记的技术交易合同,按照合同额给予奖励。在优势产业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专项
着眼于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强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中国钛谷”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技术交易和钛产品集散地;支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装备、高速铁路装备、机床工具、航空安全装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围绕“粮、畜、果、菜”主导产业,建设30个左右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6.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专项
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引导科技人才向产业集聚。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战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政府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建立和完善对县区、市级部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科技进步目标的考核,健全考核体系,注重创新实效,强化考核和奖惩,确保全市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完善大科技工作机制,重点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会商与协同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支持资金、项目的安排使用,实现科技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有机配置及其与相关生产要素的高度集成。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十二五期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管理创新,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科技发展重大政策制定、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衔接;加强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就科技发展重大问题进行部门与部门、市县沟通的机制,统筹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深化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纵向联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加强科技对外交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平等互惠双赢的科技合作。
(三)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原则,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良好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引进、集聚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重点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创业等人才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项,支持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聚集和引进一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依托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发挥好本地省、市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立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资源库,拓宽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人才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流动的创业渠道,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力度,加强资金匹配和资助,实施本地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国内外研修机会,建设人才高地。
(四)加大科技投入和融资力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明显提高。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科技经费评价体系,面向结果,追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投向,重点向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公共服务、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倾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灵活使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后补助等形式激发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建立和完善“担保、银行、企业、财政”四方联运机制,创新科技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吸引金融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多渠道融资。
(五)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统筹科技政策制定,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协调互动,形成政策层面的组合拳。通过各种形式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创新服务共享、中介服务机制,打造孵化、研发、转化平台,提高资源的集成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批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执行各级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确保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应享尽享、用足用活。发挥省市科技会商会议作用,提高科技决策、组织和协调能力。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和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科技项目责任管理、科技项目评审评估及绩效评价等制度建设。完善《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点扶持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的攻关课题,支持成熟的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应用。以发展创新文化为引领,努力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形成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