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工作规则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增收工作规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民增收工作规则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产业兴县”为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目标,全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和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着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加快推进突破发展、建成陕南经济强县、打造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县域板块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达到4320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达到5098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达到6015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达到7038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达到8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6%以上。预期目标是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97元为基数。总体上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基本原则

坚持三化同步、三农并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减少农民、加快农民市民化和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坚持资源整合、多元投入。按照存量优化结构、增量重点倾斜的要求。捆绑使用,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减少中间环节,放大资金效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小额信贷为支撑,吸引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坚持政府扶持、群众主导。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推动。同时,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当地资源。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巩固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紧紧围绕打造关天经济区绿色农产品和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大力实施观光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集中打造核桃、板栗、蔬菜、花卉、烤烟、猪苓、生猪、肉鸡、桑葚等9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30万亩中药材、1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头生猪、100万只土鸡和60万亩林果五大特色产业带。调优种植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4万吨以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调优种植业结构。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一体化进程,建设烤烟、猪苓、草本中药材、棚膜经济和桑园等5个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确保到2015年,全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达到50万亩以盘龙生态产业园为平台,以盘龙、欧珂等医药企业为龙头,以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秦艽、猪苓、板蓝根等地道中药材,着重建设规范化五味子、金银花、连翘木本中药材基地和丹参、盘龙七等草本中药材GAP药源基地项目,推进药源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打造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2015年,订单”种植草本药材稳定在2万亩,建设示范种植基地1万亩,发展木本中药材3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做大林果业。大力实施核桃、板栗产业基地县建设和猕猴桃产业化项目,推进核桃系列加工、板栗保鲜与深加工、猕猴桃系列产品开发,提升林果业生产效能。新建核桃、板栗优质高效丰产园1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园18.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2处,良种采穗圃10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1万亩2015年,核桃发展到29万亩,板栗发展到38万亩,林果产量达到7000吨以上。做强畜牧业。以畜牧产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实施千万只鸡、20万头生猪、万只肉羊、千头肉牛建设项目,培育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扩大百户十万头生猪基地规模,新建30个生态环保三元仔猪育肥小区;以杏坪和街垣现代农业循环示范园为中心,金井河、社川河流域建成6万只肉羊和100万只土鸡基地;实施优质万只肉羊(牛)和百万只散养土鸡养殖工程,突破发展养牛业,以北线乡镇和沟岔区域为重点扩大耕牛、肉牛养殖规模,城区和重点集镇周边培育发展奶牛养殖。扶持发展一批以猪鸡加工为重点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畜禽养殖量达到200万头(只)以上,畜牧产值和人均畜牧业收入分别达到3.11亿元、1500元壮大设施农业。按照“园区承载、基地辐射、示范带动”思路,推广“专业化种植+合作社经营”模式,以棚膜经济为重点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着力实施设施蔬菜示范项目,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园、示范乡镇,形成具有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商品蔬菜1万亩、反季节精细菜4000亩。扩大花卉产业规模,发展设施花卉示范种植基地200亩。发展袋料木耳、香菇、草菇等食用菌产业,力争年产食用菌1000万袋、食用菌2500万公斤以上。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和乡村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加工业。重点抓好汇生源、亿升、新田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改造,培育发展一批畜禽肉、豆制品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15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80%以上,精深加工达到40%以上。依托旅游产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包装和竹编、铁艺、根雕、手工布鞋等旅游纪念品,增加农民收入。搞活流通业。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增加收入。做优观光业。以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为契机,以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和凤凰古镇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服务业。2015年,全县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0个,建成特色休闲农庄30个,发展休闲农业点182个,实现休闲农业产值2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万人,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特色农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按照“巩固提高一批、改造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思路,不断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汇生源、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亿升核桃、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农贸实业、以脱水蔬菜生产为主的新田地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转型升级。加快园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汇生源、杏坪、金台、中坪、街垣和红火等6大农业园区建成循环农业样板园区,带动各乡镇均发展1个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项目,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带动全县农业大发展、大提升。发展“一村一品”全力推进全县19个省级示范村、41个重点村建设,带动各村一村一品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壮大村级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强势产业集群。打造产品品牌。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加快“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强“汇生源”秦舍”老作坊”等优势品牌。积极组织农产品参加各级农博会及评优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过渡2015年,全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社员达到1万户以上,带动农户1.2万户以上,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高。狠抓产品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一体化进程2015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达到32个、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达到7个、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达到3个。

2015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左右。全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由年的1566元提高到3600元。

二)着力提高工资性收入

推动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1坚持面向城市扩大劳务输出。狠抓“培训、转移、市场、创业”四个关键环节。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有小规模向品牌化转变。强化劳务培训。充分发挥县、乡(镇)培训主阵地作用,由分散型向组织化转变。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科技之春”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加强农民的政策法规、科技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等培训。2015年,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万人。扩大劳务规模。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发展劳务输出中介组织,争取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沿海等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积极推行订单劳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县劳务输出15万人次左右,创收10亿元以上,组织化程度提高到70%以上,技能型占70%以上。做精劳务品牌。与新疆、西安、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关系,做大做强“拾棉工”家政女”等劳务品牌,积极培育数控操作、机车驾驶与维修、焊接工艺、服装烹饪等多项专业技工”劳务品牌,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依托当地产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民。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尤其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落实全民创业扶持政策,以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重点,支持鼓励全民创业,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效减少农民。坚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继续实施扩城战略,按照建设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的目标和生态、人文、宜居的定位。稳步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不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加快推进营盘、凤凰两个省级重点镇建设,抓好小岭工业重镇、石瓮旅游名镇、红岩寺、曹坪和柴庄等商贸集镇以及丰北河高山探险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深化城镇土地、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全面落实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从政策上、机制上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解决好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变农民为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二五”末,城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乡镇集中区人口达到3.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8%

2015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左右。全县农民工资性收入由年的1700元提高到3440元。

三)大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决定》中央连续下发的8个“一号文件”和中省扩大内需提出的各项惠农政策。健全支农资金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及时兑现到户。贯彻各项减负政策,确保比例稳步提高。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两免一补、蛋奶工程等惠民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制度。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条件。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解决4.2万人饮水困难;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使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境内干线公路网扩建改造、农村公路和城镇道路建设,建设大中桥梁29座2391延米,通村水泥路39公里,实施农村通达工程14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100%乡镇和90%以上行政村通班车;达到乡镇通光缆率100%90%以上行政村通光缆,60%以上自然村通光缆;新建户用沼气4160户,实现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全覆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兴建一批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快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业机械化装备力度,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新修加固提高堤防51.5千米,新修改造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保持在14.5万亩以上,确保全县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采取“点面结合、梯次推进、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办法,以基础突破和产业支撑两个重点,巩固好已实施10个示范村的基础上,按照每年4%以上的速度推进,启动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十二五”末,全县新建新农村示范村累计达到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30%以上。

3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2015年。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建设农村文体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村社区、体育等惠农工程,建立完备的文体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积极推进扶贫开发。采取连片开发与重点村突破、科技和产业扶贫、部门和企业扶贫等措施,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年减少1万人,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

2015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左右。农民转移性收入由年的266元提高到640元。

四)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分享增值收益强化对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继续完善全县农村土地和林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并完成集体林地农户家庭承包完善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支持有条件的农户通过房产出租、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经营、科学理财盘活资本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迁入城市定居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农村资源的资产化收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引导农民工向中心城镇集聚。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2015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左右。农民财产性收入由年的66元提高到320元。

三、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扶持政策

一)财政扶持政策。从年起。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提高。重点用于扶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县本级每年预算800万元以上农民增收专项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各乡镇也要设立农民增收专项资金。

二)产业扶持政策。每年策划包装一批农民增收重点项目。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性金融贷款、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对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工商登记费。对核桃、板栗产业大乡和被评为畜牧大乡、示范小区、产业大户及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对30至45周岁年龄较大、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争取市农民增收专项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落实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凡是符合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加专业大户给予一定贴息扶持。家庭畜牧场和畜牧产业园区用地视为农业用地予以支持、保障。对被评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按照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关文件。实行免费培训。对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劳务带动大户、外出务工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的70%应用于农村,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遇到贷款难问题。认真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其他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储蓄存款的40%应用于农村。涉农贷款逐年递增,2015年,涉农贷款余额由年的7.8亿元增长到11.6亿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担保公司和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制度,对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

四)项目扶持政策。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优先办理申报、审批手续,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凡是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优先享受县政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政策,优先优惠安排供应建设用地,享受优先申报省支持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资本金注入、贴息和补助的扶持政策和中小企业担保、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扶持,涉及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下限收取。对我县的各类企业,实施“企业支农增收行动”中,以上年度年均就业人数为基数,当年新增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0人和100人,并签订3年以上就业合同的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1年的财政贴息。对自主创业的城乡居民、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论证、政策咨询等服务,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协调机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农民增收工作。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创造实实在业绩。要逐级制定农民增收规划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抓好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推动带动作用。实行各级有关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县、镇农村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领导机构要认真落实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和交通保障,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确保促进农民增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完善“县、镇、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加强农业科技、防疫、信息体系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注重干部管理和使用,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技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行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其他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激励机制,对获得国、省、市“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强化组织考核。加大农民增收在县、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分值。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考察干部、评优树模、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改进统计监管工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完善农民增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奖惩工作,每年表彰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先进镇村和先进工作者。对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贡献大、成绩突出、能带领农民致富的优秀村干部,逐步提高待遇,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为乡镇公务员。鼓励引导大学生到乡村任职,不断改善农村基层组织结构,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