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培植壮大财源的一系列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税源经济,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73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税收收入达到49144万元,比上年增长44%,工商税收38223万元,比上年增长36.36%。今年1—9月份已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170万元,同比增长38.6%,比××市平均水平高6.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达到46170万元,比上年增长40.35%,占地方财政收的65%;全市完成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36804万元,同比增长77.66%,其中工商税收22121万元,同比增长66.14%,占全市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的60%。,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赛特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青云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裕鑫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裕鑫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领东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平阳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百川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乾元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赛特电工、乾元不锈钢、青云起重、百川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裕鑫玻纤、良达集团、领东制衣、平阳棉纺、中科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2004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正邦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楼德镇清大乳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青云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青龙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上海国际机电五金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鲁中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平阳河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桃园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金鼎商务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鲁中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莲花山、青云山、徂徕山、新汶森林公园、法云山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莲花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2004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2004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2005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3、强化税费监管,确保财政收入足额入库。一是加强收入监管。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纳税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纳税、依率计征,做到据实征收、应收尽收、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及时反映到财政税收上来。大力加强税源控管,从源头上掌握税源情况、避免税源流失,积极推行社会化办税,提高收入征管水平,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收入征收到位。二是规范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制定了财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类财源建设项目资金申报程序,建立财源建设项目库,强化资金使用监督,实行跟踪问效,提高了财源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开展企业会计执法大检查活动,督促企业严格遵守《会计法》和《企业财务准则》,促使其如实核算经营效益,依法纳税。
总之,围绕加强财源建设,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提高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能力,为我市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就业再就业、干部工资、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但是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后,我们将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认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优化财源结构,积极发展税源经济,提高财源建设的效益和质量,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