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劳务考察输出报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劳务考察输出报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区劳务考察输出报告

为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全面开发和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运作,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带动全县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点民心工程抓落实。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带领县人力办有关人员组成考察团,于*年8月29日至9月10日共11天,赴广东省深圳、东莞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进行考察。考察期间,带着农民工最关心的务工环境、工资待遇、子女就学等问题,仔细参观了深圳金怡信电子厂、东莞真明丽云雨灯具厂及福建保兰德箱包皮具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考察团一致认为,此次考察取得了较大收获,丰富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查找我县劳务输出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对劳务输出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现将考察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一)深圳、东莞劳务市场需求特征。

考察组重点对我县民工比较集中及派有驻厂联络员的企业进行了回访调查。从总体上看,深圳和东莞的劳务市场需求呈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年龄结构轻,性别差别大。经仔细的调查和了解,多数企业主要需求18—25周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在性别上以需求女性为主,而男性的需求量相对较少。

二是从事工种单一,文化要求不高。从需求务工的行业分布看,主要以从事生产加工的制造业和一些技术性工作为主,多数企业大量需求保安员、电子操作工和普通工人。由于从事的工作多数是体力劳动,企业对务工的文化素质和层次要求不高,只需达到初中以上学历即可。

三是工资待遇改善,务工比较稳定。在回访企业的过程中,务工者普遍反馈,企业严格遵守劳动保障的有关法规和条例,工作的劳动强度并不大,一般情况下,在实习期只要按时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加班在2—3小时以内),工资基本都能达1000元左右,实习期满后月工资可达1300元左右,务工人员都很满意,特别是我县派有驻厂联络员的东莞寮步诠讯电子厂,务工人员的稳定率达100%。

四是硬软环境良好,保障体系健全。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逐步规范化,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强,能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规,能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注重加强经营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待遇,营造栓心留人的硬软环境。同时,当地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解决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的意见》等等。解决了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改善务工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莆田市秀屿区概况及劳务市场需求特征。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2海里,于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全区总面积50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78万多人,秀屿建区以来,立足区情,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建设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为目标,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2007年,根据“昭通市劳务输出对接会”的安排,我县同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对接关系。此次考察,在秀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及相关人员的陪同下,重点对秀屿区有代表性的保兰德箱包皮具有限公司、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等几个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总体看,秀屿区劳务市场需求有以下特点:

一是做到了三个放宽。放宽了对年龄的限制。主要需求18—4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工,一些企业还放宽到了50岁以下;放宽了对文化层次的限制。多数企业要求只要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技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即可;放宽了对性别的限制。从行业分布看,以需求保安员、电动逢纫工、木工、制鞋工为主,由于这些工作多数男女皆宜,对于性别没有特别的限制。

二是做到了二个保障。工资待遇得到保障。调查显示,正常工作时间在8小时的,工资水平均在1000元左右,企业统一安排食宿,每月收取100—120元的伙食费,员工伙食为三菜一汤或四菜一汤,试用期满后月薪均在900—1200元左右;二是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保障。企业依据自己发展的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务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的企业还为务工者提供夫妻住房,帮助解决务工子女就学问题。

二、考察的主要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

在所参观考察的用工单位中,都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他们在政府的监督和帮助下积极转变职能,转变观念,同时,努力求发展、求生存,尽最大限度解决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环境,广东深圳、东莞尤其突出。首先,他们统筹兼顾安排好生产,保证务工者一年四季有工做;其次,引导务工者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帮助务工者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教育务工者要适应严格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树立多劳多得的观念;第三,逐步改善务工者福利待遇和就业环境。如:为员工改善吃住条件、减少加班时间,提高工资待遇,等等。广东深圳、东莞两地的用工单位还为务工者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政府还出台政策,规定务工者子女入学同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解决了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二)必须树立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广东深圳、东莞、甫田市秀屿区等地虽然有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由于多数用工从事生产加工、包装等行业,报酬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因此,除了需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和有一定的技能外,主要要求务工者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因为,这些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岗前培训、试用、上岗,不同工种之间待遇差距都很大。这次我们考察所到过的企业,都一致听到厂方在强调进厂的员工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他们强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班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没有效益的企业,外出务工不是去享受,而是来学技术赚钱回家求发展,只要务工人员在厂稳定一年以上,月工资均可达1000元以上。同时,满一年厂龄的务工者每月都给加50元或100元的厂龄工资。因此,外出务工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才能输得出,稳得住。

(三)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

所考察地区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体现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劳务输入主要体现为政府引导,特别是与我县建立了合作关系的甫田市秀屿区,由我县对民工培训后,可直接把务工人员输送到厂方,同时派驻厂方联络员,约定报酬标准,签订定期劳动合同,并实行跟踪管理服务。我县有组织输送的民工部分路费还可由厂方垫支,这样能加大我县的输出力度。广东深圳、东莞则逐步把劳务输出转入市场化运作。实施了在政府的引导下,设立和扶持发展中介机构,为务工者提供就业机会,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开展技能培训,从中直接收取服务费用,并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协助管理好务工者的模式。他们的做法既提高了工作效能,又降低了行政成本。

(四)外出务工是加快脱贫致富的快捷途径。

这次考察参观中,看到了许多务工发家致富和敢于吃苦耐劳的典型。他们中的许多人既达到了解放思想、增长见识,又赚到了钱,学会了技术,解决了家中生产生活困难。他们都不时地向家中寄钱,为老家建房、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子女上学等解决了不少的实际困难。许多务工者经多年拼搏后,带着技术和积累的财富回乡进行二次创业,为家乡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子、找出路,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很多老百姓在他们的带动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务工人员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如何让没有就业的积极就业,已就业的稳定就业,这一直是我们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的两个关键问题,针对我县部分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性差,朝秦暮楚的情况比较严重的现象,结合此次考察,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一是前期宣传工作不够细。由于得到的用工信息较为零乱,一些乡镇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宣传时内容不完整、不详细,没有对试用期、用工期的工资待遇分别进行说明,导致了务工人员认识上的误区,对迅速挣钱期望值过高。

二是维权工作履职不到位。鉴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企业不能及时解决务工者在工作期间出现的侵权问题,当务工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及时组织开展维权工作,维权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个别务工者不良宣传作用较突出。因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个别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对劳务工作进行反面宣传,出现“一粒耗子屎搅坏一锅汤”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培训工作力度不到位。因输出时间紧,培训工作人员少,一些培训有不到位之处,致使务工者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出现问题时也不知如何处理和保护自己。

五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务工者怕吃苦,拈轻怕重,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因身体等原因不能适应已有工作岗位的,二次就业时又“挑肥拣瘦”,不服从就业安排,给输出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六是缺乏沟通与交流的意识。一些用工单位总认为与员工之间仅只是雇佣关系,对员工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关心不够,缺少有意识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务工人员思想不稳定,对用工单位不满意,从而影响务工者的稳定。

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能否做大做强,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最为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好劳务输出就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切实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经济指标和破解“三农”工作的重点民心工程抓落实。

(二)要在创新培训机制上下功夫。在考察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当前劳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培训和未培训的务工人员在待遇、稳定就业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要在培训力度上下功夫,在创新培训机制上花大力气。一是要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开展定单定向培训,使新生劳动力的输出从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二是开展与用工企业的培训合作,依托用工企业,共同出资进行定岗定员的培训,以较少的培训资金,取得较大的效益。

(三)推广驻厂联络员制度,搞好跟踪服务管理。考察中,我们注意到有驻厂联络员与没有联络员的区别很大,有联络员的企业务工稳定率高,务工者的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一做法得到了用工企业的普遍赞同,应大力支持提倡。一方面它对稳定输出务工者队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县基层干部外出开展锻炼和培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提高本领的一条途径,同时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打好人力资源基础。建议对有组织输出30人以上的用工企业,应派出驻厂联络员,驻厂1—3月,协调好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的关系,使务工人员能够稳定工作。

(四)加大对举家务工贫困户的转移和支持力度。我县人口负荷重,资源极度贫乏,人均耕地少,生活空间小。鉴于此情,应不失时机地拓宽劳务移民的渠道,积极支持务工人员举家外出、连片输出,对务工三年以上和转了户口的务工人员,可纳入省外劳务移民的支持范围,尽快占领外地劳务市场。

(五)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加强跟踪管理服务。积极与用工企业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和职业介绍等机构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进一步落实用工单位,完善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将广东、福建建成我县劳务输出的两大基地。对输出人员相对零散的地区,可考虑委托省、市驻外办事机构和中介公司进行管理;对输出比较集中的区域则设立劳务维权工作站,主抓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同时也可对当地用工信息进行收集和考察。做到输前有培训、出口有人送、途中有人管、入口有人接、上岗有回访、转厂有人帮,让外出务工者生活有奔头,他乡变故乡。

(六)加大对务工有成、回乡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让那些饱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掌握了一技之长、完成了资本积累的“新农民”,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返乡创业,实现从“卸人口包袱”到“引凤还巢”,真正成为实现*崛起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