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综治开发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肥东县位于江淮分水岭岭脊,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县域中北部地区,有陈集等16个乡镇被列为省级重点治理乡镇,岭区面积187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岭区人口85.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962元,其中,江淮分水岭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654元。
自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大决策以来,肥东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四把一促”工程(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农民增收)总体思路不动摇,着力实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三大建设,治理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初步成效
1、“把水留住”工程效益显著。一是塘坝工程。利用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专项财政资金共开挖大塘632面,中塘1513面;加固修缮中小型水库113座,整治渠道、提水站等其它水利工程15处。增加蓄水能力8450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9万亩。二是人饮工程。打砖石井671眼,其中日出水量超50吨的大井、辐射井11眼,解决了79762人和824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处,彻底解决了18万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大型水利工程。完成了驷马山引江工程黄疃站一期建设,初步实现了长江水、巢湖水、淠史杭水三水沟通。“把水留住”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分水岭地区易旱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保证率。
2、“把树种上”工程快速发展。治理以来,结合退耕还林、绿色长廊、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分水岭乡镇着力实施“把树种上”工程,张集乡、古城镇等10个乡镇确立了“林业立乡”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到目前为止,分水岭乡镇栽植成片意杨林19.35万亩,成片经果林5400亩,绿色长廊352公里;乡、村道路绿化484公里,通道和四旁绿化650万株。“把树种上”工程的快速推进,使分水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岭区的林木覆盖率由1997年的不足8%、提高到现在的17.11%。
3、“把路修通”工程进展迅速。截至目前,分水岭地区共兴修农村四级砂石道路1462公里,兴修村村通水泥路1309公里,使分水岭地区乡村道路通路率由治理前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100%,自然村通路率达90%左右,路况交通比治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也有力推动了分水岭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受岭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4、结构调整工程步伐加快。通过13年的实践,肥东县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节水、防灾、增效的新路子,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年,全县粮食总产67.1万吨,油料总产13.9万吨,棉花总产0.5万吨,年出栏生猪88.4万头、家禽2281万只,农业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长。蔬菜种植面积达27.3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近2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其中省级9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粮油加工、畜禽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
5、新农村建设雏形显现。近年来,肥东县共实施国家和市、县三级土地整理项目153个,总规模4.9万亩,完成环境整治任务的自然村达到50个。已建成白龙长王村、马湖小陶村等农民新村12个,新建农民新居32万平方米,其中2580户农民搬进新居生活。八斗镇中胡等7个村被评为安徽省生态村。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规模大、项目实施快、节约集约土地多、产业发展效益好,成为“合肥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基本经验
1、各级重视,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搞好岭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对于解决缺水易旱地区贫困农户增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开发规划,精心组织实施,特别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截至年底,各级财政投入肥东县岭区5461.55万元,其中省财政总投入为4830.0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投入为472.62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总投入为158.87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肥东县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向纵深发展。
2、突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一是以“挖塘、筑坝、打井”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兴修塘坝、渠道整治和小型水电站建设,坚持在饮水困难地区打人饮砖井和辐射井,在苦咸水地区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努力“把水留住”,增加蓄水量,改善水利条件。二是结合退耕还林,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生态林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植树造林。三是结合“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村组道路建设,努力改变分水岭地区交通状况差的局面,逐步解决农民的行路难问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岭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岭区的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3、优化结构,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大力发展规模特色农业。涌现出撮镇万亩露地蔬菜、万亩水生蔬菜和梁园镇、石塘镇等一批千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其中牌坊乡已成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设施栽培面积达到4500多亩;元疃丰宝示范园占地面积已达千亩以上,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各类食用菌1万多吨。梁园柯岗等34个村被评为合肥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47个,其中省级4个。二是快速发展规模养殖业。引进和诚、华亿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发展到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5%以上,畜产品转化和增值能力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速集聚龙头企业。引进了现代牧业、恩龙集团等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其中现代牧业(肥东)有限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质最优、管理最先进、饲喂最科学的现代化奶牛牧场。四是积极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目前,已有“真心”牌瓜子、“鸿汇”牌蜂蜜、“燕之坊”牌粗粮等优质农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
4、加强引导,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岭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合作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肥东县农村经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截至年底,全县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80多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31家,会员逾2万户,联结农户8万余户,年带动会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涌现出凯源花生专业合作社、包公稻米专业合作社、元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农户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联络帮扶,带动综合治理开发整体推进。实行联络帮扶工作制度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我省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联络帮扶牵头单位省委政研室连续选派四批优秀干部担任省驻肥东县江淮分水岭联络组组长,挂任副县长,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指导理清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制定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省直16家联络帮扶成员单位也不遗余力,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智力上给予各分水岭乡镇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各类援助物资和资金合计约2933.95万元。近11个月来,17家省直单位领导到岭区调研活动40多人次,为肥东县分水岭乡镇引进项目10多个,帮扶物资折合资金87.1万元。省直帮扶联络员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项目40多个,资金约512万元,加上帮扶物资折款87.1万元,合计599.1万元。另外,联络员积极参与招商活动,引进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达2430万元。这些资金和项目,涉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项目的积极实施,有效带动了岭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推进。
三、问题及建议
1、财政投入仍显不足。肥东县的分水岭乡镇数在全省最多,治理开发任务最重。目前,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主要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资金,对肥东的支持力度有限,出现过部分项目因自筹资金不足而造成项目实施粗糙的情况。建议省里加大对肥东的财政投入力度,市、县两级财政也给予一定的资金安排,财政状况较好的乡镇也给予一定配套。
2、水利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弱。现有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兴建的,标准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机械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效益萎缩。塘坝工程规模较小,因地形地势等原因分布不均,蓄水、供水能力差,尤其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同时,少数新建的水利工程因投入不足等问题标准质量不高,不能完全发挥效益。建议在配合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牵涉面广、工程效益较好的骨干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仍然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重点进行小Ⅱ型以下的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和修缮一些水利配套工程以及小型电灌站,清淤修渠,对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拦河坝,新挖或修缮大、中塘等,尽量做到“把水留住”。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岭区农村劳力向非农转移速度加快,但由于精耕细作,集约化管理,农田作业量没有减少,劳均负担反而增加;精壮、有文化的劳力大量外出,在家农民整体素质弱化,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以及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安全水平,对农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迫切呼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想干而干不好、干不了、干了也不经济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构建多方参与、分工明确、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公益性的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经营性的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岭区新农村建设。
4、农村产业结构还需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经十三年综合治理开发,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主导产品优势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是基础,养殖业是出路。建议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势突出,形成板块,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思路,运用“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方式,突出区域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五大”主导产业,即种植业、畜牧业、蔬菜业、林果业、饲料业。以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带动基地建设,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并逐步形成优势区域经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