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申报长枣示范县典型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古称灵州。地处中部经济核心区,是自治区、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重大历史机遇,以“争做全区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兴工强市”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初步构建了以煤电化、羊绒、有色金属冶炼、长枣、粮食加工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今年1-6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9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2亿元,同比增长5.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同比增长3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2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0元,同比增长16.7%。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居西部百强县第18位;居全国150位。
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塞上江南、水果之乡”之美誉,经多年自然筛选,选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地方特色水果,尤其是长枣已有1300多年栽培历史,从唐朝开始就被历代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市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长枣之乡”,长枣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当选为中国枣主产区协作组首届轮值主席单位。长枣产业已经成为区域化优势产业、特色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凸现出产业化发展雏形,大力发展长枣产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主要做法
(一)立足优势抓产业。自然禀赋优越,具有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量平均为206.2毫米,年均气温8.8℃,日照时数4434.7小时,有效积温3351.3℃,无霜期157天;境内山川过渡带地势平缓,交通便利,区域面积大,地下水和黄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土壤、气候、地域等优越条件培育出“长枣”独特品质。最大单果重达40g,可溶性固形物≥25%,富含锌、铁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C、A、B、P等元素,是全国鲜食枣品种中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市抢抓自治区建设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的历史机遇,积极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倾力打造长枣品牌,把发展长枣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建成了一条贯穿全市南北6个乡镇和5个农林场的沿山百公里经济林绿色长廊,使长枣产业已发展成为壮大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和最具优势特色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长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万亩,挂果面积4.8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实现产值过亿元。这是市立足优势、发挥优势,以大手笔建设大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科学论证做产业。为确保长枣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市在长枣产业全面启动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了长枣产业发展研讨会。一是对发展长枣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将长枣产业确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二是对长枣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措施、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为更好地发展长枣产业,做大做强长枣产业,培植财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和政策措施。三是对长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难关,如贮藏保鲜,脱毒栽培,无公害生产,市场开发品牌保护,优质种苗快繁快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避免我们在产业发展中走弯路,走出一条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回报,成长性好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为长枣产业发展理清思路,制定实施步骤,确定总体目标。
(三)制定政策推产业。政策推动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有力保障。自治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了“实施分区指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思想,将长枣确定为全区四大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重点推广品种之一。按照自治区《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我市制定出台了《长枣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长枣产业的意见》,规划至十二五末在沿山一带建成15万亩长枣产业带的目标,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发展长枣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扶持良种培育。对在市境内集中连片育苗50亩以上且培育地径2cm以上长枣苗木的企业及个人,经验收合格,每亩每年补贴600元,连补4年;二是鼓励规模种植。市财政对当年建设的长枣基地每亩安排100元种苗费,由市林业部门统一采购苗木。新建长枣园除无偿提供枣苗外,对集中连片50-100亩、100-200亩、200-300亩、300亩以上且成活率高于85%的,每亩每年分别补贴80元、100元、120元、140元,连补3年。对当年发展长枣面积达1000-2000亩、2000-3000亩、3000亩以上且成活率高于85%的乡镇、林场,一次性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三是促进标准化生产。对获得省(部)级绿色农产品或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的,给予3-5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或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的,给予10-20万元奖励;四是加强科技支撑。设立科研专项经费,每年统筹安排50万元用于长枣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贮藏保鲜、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技术攻关;实施育才引智工程,每年选派1-2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到区级对口科研单位及院校研修学习,每年从各乡镇、林场、专业村选出30-50名技术能手、优秀青年到市林业部门学习进修并与林业技术骨干结对子,进行专业技术帮扶,逐步培养出一大批农村专业技术带头人,为枣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鼓励拓展外销市场。鼓励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拓展区外销售市场,销售量30-50万公斤的奖励5万元、50-100万公斤的奖励10万元、100万公斤以上的奖励15万元;六是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对长枣深加工招商引资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且当年到位资金30%以上,按投资方投入固定资产实际到位资金的3‰,给予引资人奖励;七是支持发展贮藏保鲜及深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在市境内新建的贮藏保鲜库,建设规模在500平方米-800平方米、8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200平方米、1200平方米以上的,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在争取自治区、市相关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补助;新建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后,给予设备资金总额15%的补贴;专营长枣销售,购买冷藏车单价超过10万元的,每辆车给予2万元补贴;八是加强品牌建设。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著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一企业的同一产品当年获得多级驰(著)名商标的,按最高奖项奖励一次。着力加强对“长枣”品牌证明商标的年度考查考核,林业、质监、工商、物价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乱打牌子、扰乱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规范良种繁育和市场营销秩序,保护长枣品牌;九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市财政按每亩10元标准设立长枣产业风险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专户管理;引导农户、企业、协会、经济合作社自愿入股,设立分户基金,专款专用;鼓励枣农自愿参与长枣保险,有效规避风险。
(四)强化科技促产业。把“科技兴枣”作为做大做强长枣产业的有力支撑,成立了长枣研究所,聘请区内有名的专家教授围绕长枣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在老枣树的更新复壮、提高坐果率、酸枣嫁接育苗技术、品种选优、定植技术、栽培管理技术、早果丰产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幼龄树越冬技术、育苗技术、品种选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多年观察和记录,发现了长枣5个类型,其中,长枣1型因结果早、果个大、丰产性能好等特点,已经自治区林业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先后制定了《长枣苗木繁育技术规程》、《长枣栽培技术规程》、《鲜长枣》、《地理标志产品—长枣》等六个地方标准。同时,在东塔镇马场湖建立了“万亩长枣全区标准化示范园”、“长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长枣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点”。我市与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枣产业“产、学、研”基地及长枣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平台,以长枣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依托,行业协会为支撑,共同探索研究开发适合市长枣贮藏保鲜与深加工技术。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中利用保鲜剂浸泡、微孔膜塑料袋加气体调解剂调节气体,低温贮藏及纳米蜡保鲜等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长枣保鲜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加大了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开通长枣技术服务专线电话,建立中国移动长枣信息平台,及时将枣树管理要点和有关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传递给每个枣农,切实解决长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为长枣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龙头带动壮产业。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长枣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长枣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根据社会分工原则,采取横向发展模式,建基地、办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协会、公司(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把市场与农户链接起来,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结束一些果商单打独斗的局面,提高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由市林业部门牵头成立了长枣协会,构建了“市、镇、村、队、户”五级服务网络,建立信息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服务组,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开展大量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同时扶持发展果业公司、临河二道沟长枣经济合作社、园艺经济合作社、乡土树种栽培中心等经济合作组织,促使公司和经济合作组织在长枣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截止目前,组建成立长枣经济合作组织14个,发展会员960个,参与长枣种植、销售和贮藏加工的人已经多达数万人,长枣产业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六)打造品牌兴产业。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做大做强长枣产业的核心内容来抓,极力打造长枣名牌产品。积极组织申报了“长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国长枣之乡”工作,长枣正式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五家单位拥有长枣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同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长枣之乡”;全市各公司、企业、协会已通过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灵丹”牌、“红”牌、“灵州红”牌等商标7个,其中市果业公司“灵丹”牌长枣荣膺“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市第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万亩长枣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得到了产地认证。为进一步拓展长枣市场,提升长枣的知名度,提高长枣市场占有率,聘任著名演员、制片人洪宇宙先生为长枣形象大使,并在深圳、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四届长枣节,设立区外直销网点117个,与华润万家建立了“农超对接”机制,产品远销北京、深圳等10多个省市5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果品出口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在产品销售中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长枣产品包装、统一最低市场收购价格、统一规范使用长枣证明商标、统一规范使用长枣商品商标、统一规范使用长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志,发挥了长枣品牌效应,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创新机制强产业。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把长枣产业作为振兴市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培植财源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成立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林业部门设立了枣产业发展办公室。书记、市长先后多次调研长枣发展情况,带领农口部门及乡镇负责同志到山东等地学习红枣发展经验。二是实行三级责任承包制,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各抓一个乡(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分管领导各抓一个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各抓若干个队。按照承包责任制的要求,对长枣基地实行两级承包责任制。同时市纪检、监察部门建立监督机制,对承包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通过工作重心下移,做到领导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目标,从而保证长枣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发展。三是实施业务部门园区三年承包制。采取定园、定人、定指标、定奖罚,包面积、包成活、包质量的“四定三包”措施,将科技人员固定到各相关园区,狠抓技术落实。四是高标准建设大规格优质长枣育苗基地。在东塔镇、白土岗乡、大泉林场、北沙窝林场建立了大规格优质长枣育苗基地4000亩,为我市长枣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狠抓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运用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实现一年成活、二年长树、三年挂果的目标,增强了周边农民群众栽植长枣的信心和调动他们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为全市长枣基地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长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六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世界枣树博览园。2009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打造“黄河金岸•塞上明珠”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决策,围绕“自然、生态、经济”的总体思路,突出历史悠久的枣文化,以市区现有的2万多株百年以上古枣树群落和其它果树群落为主,引进收集全国各地名优枣树品种300多个5600株,在城区北部规划建设了集科普、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枣树博览园,建成了枣文化展示区、枣品种收集区、遗产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以及枣花邀月、枣博馆、宝湖等十大主要景点,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世界枣树博览园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为“世界枣树博览园”,并挂牌“中国枣种质资源库”。七是长枣深加工初具规模。我市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共同开发研究,建成2000吨长枣鲜枣汁生产线、3000吨长枣果酒生产线和3000吨长枣智能化分级分选包装生产线各一条,这些技术的日趋成熟,将有力缓解长枣大量上市销售的后顾之忧。
二、长枣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长枣栽植8年进入初盛果期,亩产鲜长枣1250公斤(10元/公斤),通过近几年的生产情况和市场调查分析,达到盛果期的长枣平均亩收益稳定在8000-10000元,与不同作物比较,经济效益可观。一是与三大粮食作物相比,随着长枣树龄的增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是小麦套种玉米的8倍,水稻的6倍,蔬菜的3倍;二是与其它果树相比,在同等栽培条件下,长枣比苹果、梨、葡萄等其他经济林单产低,但由于长枣独特的品质使其市场价格比其他经济林品种的单价要高3-5倍。
三、下一步长枣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大力夯实种苗基础。以农林场、育苗大户为主体实行定点专营育苗,重点培育大规格基地用苗。加快易丰产优质、早熟、大果型、抗裂果、易采收等长枣品系的选育速度。建立大规格育苗基地4000亩,建设长枣苗木选育基地1-2个,采穗圃500亩。
第二,继续扩大基地规模。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种植、宜枣皆枣”的原则,规划至“十二五”末,全市长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一是重点围绕建设“黄河金岸”,在滨河大道两侧沿线发展枣林间作7000亩,其中长枣5000亩,全力打造集生态保护、经济效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沿黄生态线;二是在沿下白路两侧具备条件的地段全部栽植长枣,发展专业乡镇(场)和专业村,培育发展2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及公司1000个。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枣树,发展庭院经济。四是结合道路绿化,在骨干道路两旁栽植枣树,扩大长枣种植面积。
第三,推广标准化生产。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标准化育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物资供给,统一生产基地土质检测,统一全程质量监控,逐步建立起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高品质的枣果标准化生产模式。到2015年,全市建成长枣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立优质长枣精品园30个,标准化示范园面积占80%以上,优果率提升到70%。
第四,确保果品质量安全。着力加强对“长枣”品牌证明商标的年度考核,严防假冒伪劣、以好充次,维护品牌。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果品认证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快推进“长枣”果品无公害化生产步伐。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督,按照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要求,规范绿色果品基地的农药、化肥、果袋、地膜等生产资料市场。整合现有农产品质量监测资源,逐步建立果品生产质量监测体系,依法对全市果品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等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和保护。
第五,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移动式冷库,配备大、中型冷藏运输车,加大冷链销售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河东机场空港物流中心的便捷空运条件,打开国内外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马场湖园区建设集枣果销售、贮藏、信息、包装集散和果商驻扎等大型果品交易市场。联合外省市企业,在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设立长枣配货中心4-6个,销售网点10个以上,长枣专卖柜台300-500个,销售额占长枣鲜枣销售总量的80%。
第六,发展长枣深加工。重点抓好长枣产业园建设,加快组建长枣集团公司(“灵丹”枣业集团),促进长枣的有序生产、加工、销售;积极引导长枣深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枣汁、枣饮料、枣酒、枣醋等产品;积极与科研院所、保健食品企业开展合作,利用长枣的药用、保健功能,争取在建立长枣深加工企业,开发环核苷酸糖浆、膳食纤维等营养保健产品,延伸产业链,切实提高长枣产业附加值。
第七,着力打造长枣品牌。一是做好长枣证明商标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工作,争取长枣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提升长枣知名度;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永久性广告牌等媒体长枣信息,进一步扩大长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