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万事民为先记镇党委书记事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万事民为先记镇党委书记事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万事民为先记镇党委书记事迹

万事民为先--记XX镇党委书记事迹

作为镇党委书记,党的基层组织领导,XX认为,有爱民之心,尽为民之责,具安民之才,办利民之事,谋富民之策,是一个共产党员、镇党委书记的职责,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自1999年任XX镇党委书记以来,XX上高山,下村社,进田园,到地头,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念着他的“爱民富民经”:历尽千辛万苦,跑遍千山万水,动员千家万户,排除千难万险,迎来千红万紫又一春。

兴镇富民头等事

镇情民意,千头万绪,兴镇富民乃是首要。细微之处体现爱民之心,率领全镇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更是顺民意之举。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XX常说,“发展XX,富民强镇,是我的责任。”从1999年任XX镇党委书记以来,XX一颗质朴的心,带领一班人干的是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于天时地利中求人和,抓住经济大环境发展的天时,借城郊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之地利,集中精力,明晰思路,寻求镇域经济发展突破口。在他任职时期,也是XX镇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绩最显著的时期。在1999年—2002年这3年间,全镇工业总产值由8000多万元增加到3.43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850元达到2257元,全镇财政收入由85万元增加到158.9万元,新修了XX小集镇,完善了城镇设施,改善人民的生活。

1999年上任初始,接过前任的接力棒,他带领党委一班人经过调研,察镇情,求良策,明确了走“工业强镇、农业产业化富民、第三产业兴镇”之路。他带领一班人一门心思围绕建设XX这片热土做文章,有步骤、有计划地打了几场硬仗。

发展工业经济是第一仗。在XX眼里,镇域经济发展工业是重头戏。为此,他按照“抓大扶小”的要求,与大家一道,切实抓好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对小企业的帮助工作,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新民村支书袁辉深有感触地说,在2001年XX瑞麦在新民村征占用地建厂时,很多村民与企业发生了分歧,古书记知晓后,便召集村、社干部、社员代表和公司代表同志一起,本着既符合有关政策,不亏老百姓利益,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进行商谈,经多次协商,做群众工作,终于达成了共识,圆满完成了征地工作。在发展工业经济中,古书记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他要求机关干部要积极为投资者服好务,要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投资者前来开发建设XX镇,而今,良好的投资环境,真诚周到的服务,XX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都英及新开元羽绒厂、川东玻璃公司、瑞丰饲料、旺旺集团XX瑞麦……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相继落户XX,为镇域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迎来镇、企共荣的良性发展时期。

农业结构调整是第二仗。在抓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XX带领一班人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年多来,全镇共调整土地2000多亩,大力发展水果、麻竹等经济林,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业主开发为突破口,以项目为载体,以种植、鱼鸭混养、生猪为重点,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和业主式经营,通过典型带动基地建设,逐步发展为规模经营。先后引进业主10多户成片开发近1000亩,重点发展以蔬菜、水果、花草苗木、笋材两用竹为主的经济作物,突出发展水禽、生猪、鱼鸭混养、水产养殖,农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目前,全镇粮经比例达到60:40。

发展二、三产业是第三仗。XX镇有1.9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亩。劳力富裕,耕地有限,转移劳力,另谋出路,势在必行。XX认为,要使农民真正走上富裕路,大家都守着这点土地不行,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坚持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相结合,劳务输出和引导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相结合,仅2002年就转移劳力4200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真心爱民总关情

在XX镇,老百姓都说:“XX是个爱民的好书记。”

工作中,古书记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询问群众的生活情况,了解群众有什么困难。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记载着他帮助贫困户的情况。如何让这部分人也走上致富路,是他的心愿。

古书记常说的一句话,“老百姓再小的事也大。”是的,他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要说起这句话,还真有一段来历:一天,一位老实巴交的老农找到XX,衣袋中取出一包香烟,颤抖着撕开拴在烟盒上的金丝带,说道:“古书记,我不会抽烟,烟又不好,请莫嫌弃,我修房子占土地的事,就请你帮帮忙……”望着眼前这位饱经岁月风霜的农村老人,XX一阵心酸,当即表态:一定按政策很快给他办下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却深深地刺疼了这位镇党委书记的心。他向全镇党员、干部提出:“老百姓找我们办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牵挂特困户。帮扶贫困人员,心系于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关心弱势群体,是XX书记经常讲到的话。如今,XX的老百姓绝大多数都富裕了,但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仍有个别农户处于极贫状态。对这部分人,XX更是时时刻刻记挂在心中。他经常深入群众,走访慰问、调查研究,深入到困难户家中问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他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对扶贫资金的发放重点倾斜,尽最大努力争取资金,共投入13.5万元为无房户建房15处,500平方米,安排机关党员53人各联系一户贫困党员和贫困户,他自己也联系了2户贫困党员和2户贫困农户。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寻致富的“点子”,找脱贫的“票子”,为他们找到了生产项目,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目前,经他联系、帮扶的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都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

和平村二社的沈忠孝在今年4月份刚丧父,家里十分穷,又是孤身一人,唯一的几间房子已经是破灿不堪,墙体倾斜裂缝面临跨塌。古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拍板将沈忠孝的房屋立即拆除重建,各方筹资、投劳。直到日前,当了解到沈忠孝的四间新房已经建好,XX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书记在带领一班人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全镇有9个村,部分村级公路路况较差,一逢下雨便坑坑洼洼,连较大的货车都过不了,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XX在调查了解情况以后,经过实地察看,制定出相应的整治方案。下定决心大搞公路建设,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投资投劳,镇上挤出资金20多万元,对全镇村级公路进行全面的整治维修,新修了村级公路10多公里,新修石板路14.5公里,方便了全镇60%的村民通行,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曙光村4社的肖体忠说:“路修好了,拉肥料,交公粮,修房造屋运砖瓦就方便多了。”

古书记的爱民之心还体现在:每年春节、“七一”前夕,XX都要率队到全镇的50余户贫困户和40多户贫困党员家中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处理突发事件;帮助解决农民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困难,比如贷款、技术、信息等。

善谋兴镇富民大局,关爱百姓冷暖忧乐。XX把“权力”与XX的发展连在一起,把责任同百姓甘苦融为一体。群众说,古书记的爱民之心,大伙心中有杆称。

勤政为民公仆心

在XX群众的眼里,XX从来就不像个“官”;在同志们的眼里,古书记工作起来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XX则说,党和人民把他放在这个位置,只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片热土,才不愧于“人民公仆”这极具份量的称号。

“XX是个勤政为民的好干部。”这是群众对古书记评价较多的一句话。

镇党委成员们说:“古书记最讨厌大家坐在机关里当‘老爷’,他要求我们要转变机关作风,要带头到田间地头,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平时,XX总是尽量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调研,体察民情。他下基层,常常是一个人去,最多再加上一个一般干部。下去之前,他一般不给村、社干部打招呼,不张扬。他说,这样做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三年多来,他和镇干部们的足迹,印满了全镇9个村、111个社的每一个角落。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使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建一流的班子,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从而创出一流的业绩。”因此,他十分重视班子的建设。一流的班子从何来?来自班子勤政、廉洁、高效的作风,来自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古书记要求党委一班人必须带头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创建“四好班子”活动,实行了干部首问责任制和记民情日记制度。强化工作纪律,较好地杜绝迟到早退、溜岗旷工、闲耍打牌等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党政机关干部联系村社责任制度。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干部德才兼备原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资金管理、业务接待等实行严格审签制度。

刹住“吃喝风”,管住干部的嘴。为了“管住嘴”,古书记决定建立镇机关食堂,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取消各种形式的租车费;在财务管理上,全镇所有部门的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统一管理,镇干部自己掏钱在食堂就餐已成规矩,大大节约了开支,刹住了吃喝风,改变了形象。刹住“走读风”,管住干部的腿。为了“管住腿”,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住镇、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考勤制度,他带头值班、住镇。农忙、抗旱、防汛期间,镇干部纷纷放弃双休日,深入田间地头,切实为农民解决具体问题。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古家用富书记十分重视镇村社干部的培养、培训,每年都会组织村社干部进行集中培训2次以上。同时适时调整充实村级班子,为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知民情、解民忧、顺民意、兴镇富民尽心力。在XX心中,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要带好班子,找好路子,挑好担子,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群众的利益,XX的发展,只能靠每个党员干部的“公心”、“党心”,实打实的工作,心贴心的服务,心中装着群众,为群众谋划致富之策,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扑下身子抓落实,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赢得民心,求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