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镇党委书记事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镇党委书记事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镇党委书记事迹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记夏津县东城镇党委书记***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的这段至理名言告诉人们:一个人有所作为而不居功,才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题记

地处鲁西北的夏津县南城镇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乡镇。2005年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南城镇下辖50个行政村,4万人。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新建镇,在组建后短短后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上项目35处,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17处,总投资3亿多元,新上项目是过去累计项目总数的4倍还多。南城镇以其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奇迹,被新闻媒体称之为“南城现象”。原创:每当人们谈起这一巨大的变化,都会由衷地称颂南城镇擎旗人---党委孔书记耿洪洲。

一身正气树党威

镇党委书记耿洪洲曾在该县东李镇任党委书记,东李镇地处马颊河畔,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以农为本、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坚持把解放思想与东李镇干部群众实际相联系,把解放思想与具体行动相结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天字号”工程,在发展民营、招商引资中解放思想。一是算帐对比,启发群众。他们算了一笔帐:假设以每亩棉花纯收入1000元计算,人均2亩地即纯收入2000元,加上养殖等其他收入,人均2600元左右。而春阳植物油公司8个股份,每股出资10万元,2003年实现利润120万元,相当于1200亩棉花的收入。鲜明的对比,使多年沉浸于棉花种植的群众看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二是培养典型,激发群众。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力纷纷走出田间,有的进企业打工,有的跑起运输。打工的年工资6000元以上,一人打工等于全家的农业收入。这些从土地上出来的农民不但尝到了二三产业的甜头,而且思想也开始变得活跃。镇党委、政府敏锐的抓住这一变化,使其成为走出黄土地、投身民营经济的“开路先锋”。三是借助外力,带动群众。世代以农为生的农民,跨过“家字坎”,迈进“工字门”,是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受观念、停息、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主面制约,起步很难。大力度地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激活内力,是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全镇新上项目中70%是外来项目。特别是借助外来力量与本地企业合资合作,促进了本地企业跳跃式发展。四是干部带动,引导群众,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干部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解放思想。两年来,镇党委坚持把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各类能人推到领导岗位上来,调整充实了14个村的支部书记和70多名干部,目前,全镇70%的村支书都有自己的企业,有22名机关干部分流投身民营经济大潮。

东李镇过去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年财政收入仅80多万元。耿洪洲任书记3年间,新上项目62个,财政收入猛增到640万元。这次县委任命他为南城镇党委书记,他首先考虑的是发展经济,办公地点临时借住一家企业的闲置房产,党委、政府成员全部走村入户,调查研究。王井村村民王维忠打算在临清投资1000万元上棉纺厂,在已经立顶的情况下,耿洪洲几次找他,推心置腹劝他留下来,最后王维忠改变了主意,将厂子建在家乡。南城镇班子3月1日正式公布,4月初耿洪洲就带着一批初步设定的项目到县里汇报。一位县里领导同志感慨地说:南城现象充分说明谋事在人,事在人为。

为官要富一方百姓

三个代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他的口头禅。

2003年,时任东李镇党委书记的耿洪洲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组织修订镇、村建设规划,在夏腰路、香李路程两侧规划工业用地600亩,并及时及时依法为企业用地办理各种手续,使项目用地全部合法化,也为项目的进驻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还积极运用清理、置换等办法,做好盘活存量土地的文章。以国家加强土地管理为契机,焦距清理收回批而未用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使其升值增效;盘活利用破产业的闲置土地和无复垦的土地,使其“变闲为宝”;加大对低效益、低技术项目进行改造和转换力度,实现“腾笼换鸟”。通过盘活存量土地,使全镇新增建设用地156亩。我镇西街村西有近30亩芦苇洼地,经过平整治理,被夏津县东辰纺织有限公司抢先使用,投资2000万,上了8台气流纺和200台织布机,年利锐在300万元以上。三是清理挖潜,集小成大。强力推进乡村建设规划,集中力量治理“空心村”现象,整合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布局,化零为整,扩大存量,使现有土地储备得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利用。据统计,全镇共清理各类闲置地89亩,已安置4个企业前来投资兴业。精打细算,科学利用。从申报、立项、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地制度,严禁圈占土地,浪费土地,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使东李镇企业形成了扩大规模不扩地、厂中建厂抓管理、提高技术求效益的喜人局面。。按照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按照“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复垦增地,新增土地180亩,实现了占补平衡,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创新写就大文章

耿洪洲经常说:“农村基层干部要时刻想着农民,时刻为着农民。而真正让农民富起来,走上小康之路才是每一个共产党履行三个代表先进思想的体现。”

东李镇近3万人,居民储蓄1亿元,民间资本存量1.5亿元以上。让农民把多年积攒的辛苦钱,直接用来投资办厂不现实。他们就采取亲戚朋友借贷的形式,引导农民把银行存款变为乡村亲缘借款,然后再积少成多把零星借款用小股集大股的形式,变借款为股权,最后股权变为工商业资本。据统计云年以来全乡镇以这种形式募集的资金8000多万元。有一家企业十大股下面套着80多个小股,通过这种方式聚集了500多万元的发展资金。二是强力招商引资。今年我镇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引资政策。全镇新上的22处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5个为招商项目。总引进资金5900万元,占全镇固定资产投入的58%,大量项目的进入,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规模,而且形成了旺盛的资金流,极大地缓解了发展资金压力。三是科学调度资金。而对当前的宏观形势,我人大力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引导企业拿出积累,加快投资,将别人难以发展之机,变为他们加快发展之时。同时依托棉花大县优势,大做资源市场文章。鼓励棉花加工和棉纺企业就近选材,减少材料库存;就市销售,缩短运转周期,扩大资金流量,在冷环境里创造了热效应。四是大搞资本运营。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在一个区域尽可能地聚集资金流,变死钱为活钱,调节资金流向,由农业流向工商业,扩大资金流量,创造整体繁荣。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寻求对外扩张,充分挖掘西部省份的政策空间。民营大户纪彩朝在甘肃低成本兼并一家企业,而当地政府却为他协调银行贷款4000多万元,购买原材料,制成中间品后,全部回流到夏津,形成流动资金。

为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他们以镇经建委为依托,成立了专门的民营服务队,在立项、验资、审批、土地、水电方面,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每一名脱产干部不分职责权限,都是服务主体;每一个企业不分大小,都是服务对象,对企业坚持做到“有事必帮,有难必解,有求必应”。高唐客商王光明,来东李两趟便决定投资1000万元建立不锈钢纤维公司,用他的话说,看的就是政府的信誉。二是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做到观念上“敬商”、形象上“亲商”、行动上“重商”,不准任何人态度生硬冷淡,不准因任何理由推诿扯皮,把客商当作自己的人来待,把客商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三是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整顿企业周边环境,实行有奖举报,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企业“卡”、“要”一分钱。严厉打击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的痞霸分子,确保企业安心生产,放心经营。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东李镇边疆两年没有刑事案件,无集体访、越级访和信访积压案件,被评为“信访三无乡镇”。四是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投资170万元,在马颊河上新修两座大桥,打通了东李镇至平原、高唐的交通要道,使东李镇毗邻三县的中心镇地位更加凸显,有力地促进了周边资金、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东李的聚集。结合村村通工程,新修了42公里村级公路,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同时新上变压器30台,新修地下水管道2400米,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为东李镇的大开放、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常思维定目标

南城镇区位优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德商公路、308国道穿镇而过;一些群众多年从事棉花交易,全镇有棉花营销大户100多户,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南王村小磨香油外销到全国28个省市,是远近闻名的香油专业村;原创:南城镇人多地少,剩余劳力走出黄土地的愿望强烈。党委、政府根据调查的情况,初步形成了依托棉花和香油加工起步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镇里一次性出台了9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发挥特色优势。一时间,棉花和香油加工项目遍地开花,全镇仅今年以来就新增了13万纱锭的纺纱能力。

目标正确在于思路对头,速度提高在于措施得当。为加快发展,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一整套加快发展的方法措施:一是设立民营经济专项资金,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扶持。二是层层分解任务指标,量化考核,使每个党委、政府成员和村支部书记有任务、有压力。南王村支部书记王子双,连续3次召开全村群众大会,宣传政策,鼓励发动,今年以来已有3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破土动工。三是实施“回吸工程”,目前已有20多位在外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四是发动群众联手“唱戏”。镇里通过多种形式给群众“洗脑充电”,激发发展热情。仅有850人的小尹庄,今年集股700万元建了2处棉花加工企业。全镇今年新增的3亿元投资基本都来自民间自筹。

2004年,东李镇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新上项目62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元以上的22处,全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6亿元,实现了由农业大镇向民营强强镇的转变。

这就是耿洪洲,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风采。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群众造福的。过去,旧戏上有个清官唐城,说过一句妇孺皆知的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今天咱共产党员,为官一任,不造福一方,那就不如说是:‘当官不为民造福,不如回家种红薯’啊!”

这就是南城镇党委孔书记耿洪洲的为官之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为“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