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无怨无悔的敬老情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1年,他用勤劳的双手,硬是把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改造成了瓜果飘香的“乐园”;21年,他承受着失去两个儿子的巨大痛苦,把无私的爱献给了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21年,他一言一行影响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演绎出和谐的乐章。他,就是蓬安县兴旺镇敬老院院长、共产党员奉崇权——一名普通的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工作中,树立了光彩的丰碑。
一、对老人,他是“孝子”,问心无愧;对亲人,他失爱子,不称父职。“得”“失”交叠,折射出普通民政干部大爱无言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展示着一名共产党员倾情为民的宽阔胸怀和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1986年正月24日,奉崇权手持镇民政所的一纸介绍信,来到了当时的弥勒湾敬老院:四壁透风的破庙,5位衣衫蓝缕、长吁短叹的孤寡老人。此情此景,让10岁就失去双亲的奉崇权,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镇领导的期待,想起了入党时铿锵誓词,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对老人们说:“我来服侍你们,我给你们当儿子”。一句话、一辈子,39岁的奉崇权从此把自己与孤寡老人们紧紧连在一起,用真情温暖着一颗颗孤寂的心,用人间至爱为老人们燃烧出最美的晚霞。
“我这辈子无儿无女,你待我比儿女还孝敬,我死后没有什么,只有这一点心意留给你了。”已预感到不久将离开人世的郑杨氏用颤抖的双手从枕头下摸出20元钱,摁到奉崇权手心。弥留之际的老人想起了自己悲惨一生、幸运的8年。8年里,“孝子”奉崇权洗衣做饭忙里忙外,寻医拿药尽心尽责,端汤递水毫无怨言。为了却见见远房外孙女的心愿,崇权背着她翻山越岭几十里,沿途的村民感动地说:“这个人真是天下难找的孝顺儿!”为了替这位饱经风霜、历经103岁生命历程的老人“风光”下葬,“孝子”崇权披麻戴孝,毕恭毕敬。
奉崇权1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老人严明华的“孝心”,永远定格在老人的心里。为防止生褥疮,床单被套至少一周换洗一次,内衣、内裤随脏随换、随洗;为便于吸收,三顿伙食以易消化的营养粥为主,还采取吸管喂食的办法,一顿饭服侍着“吃”下去,至少要半小时以上。解不出大便,奉崇权蹲下身子用指头掏,在场的医生感动地说:“奉崇权一辈子爱干净,照顾起老人却一点也不嫌脏”。瘫痪卧床几十年的严明华去世时,身上连一个疮颗颗都没有。他生前无数次含着眼泪说:“如果没有奉院长,我10个严明华也死去了。”
侍候老人一天不难,一个月不难,一年也许亦不难!但是,同时侍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几位老人21年,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支撑,该有多难!21年来,奉崇权用热情和笑脸迎来了25个入院的老人,用真情和爱心送别了9个长者,逝者平均寿命84岁;照顾过4名瘫痪老人,卧床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的达18年。
对待孤寡老人,奉崇权问心无愧;对失去的两个儿子,他有说不出的痛。1990年,新敬老院开工建设时,读初中的小儿子时常吆喝腿痛,奉崇权一边忙着工程监督,一边开荒种菜,没在意。当老人们乐呵呵地搬进新居。儿子的病被确诊是骨癌,已到晚期。“爸爸,今天就在家陪陪我,行吗?”、“乖啊,我去给爷爷婆婆做饭,明天回来陪你嘛”,谁知这次对话竟成了父子俩的诀别。当他赶回家时儿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一年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再次降临到他头上,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也离开了人世。面对“小儿子的病是你拖出来的”的怨恨,他都选择了忍受;“忍”这“心字头上一把刀”绞得他几近崩溃,但他没有放弃所从事的事业。
提起老伴奉桂珍,奉崇权觉得亏欠她太多。为照顾好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的瘫痪老人吴元珍,镇上和他找了好几个妇女,但谁都说:“我连父母都没有擦过屁股,还去照顾啥子孤老哟?!”无奈之下,奉崇权请妻子来帮一两天忙,哪知这一帮就是18年。18年,妻子是他最得力的帮手,是妻子任劳任怨、默默的支持,才使敬老院有了今天。“他夫妇俩为瘫痪老人所受的苦和累,就是做儿女的一般都很难做到。”敬老院所在的黄牛垭村一组村民刘兴隆感慨万千。
二、敬老院,从“荒山”变“乐园”;自己的家,从“洋房”变“寒窑”。“贫”“富”嬗变,体现了一个基层敬老院负责人舍家顾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显示出一名共产党员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和执著进取的人生信念。
21年前,一座破庙,5间四壁透风的房屋、5名孤寡老人,1000斤谷子、1000块钱和一亩田;21年后,砖混结构楼房和一幢平房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孤寡老人16名,4亩稻田、3亩旱地、2亩菜地、20余亩果园和2个鱼塘,年收入5万多元,总资产130万元。敬老院的变化,诠释了“天翻地覆”的内涵。
“看似平常最奇崛,得来容易却艰辛”。奉崇权初到敬老院时,只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他从家里捉来一只公鸡,产业就从“鸡生蛋、蛋孵鸡”迈开了步子。收回包出去的土地,种粮、养鸡、养猪忙得不可开交。当年底养鸡达40多只,老人们吃上了鸡蛋、鸡肉,过年第一次宰了头大肥猪。
“干什么事情,只要用了心,就一定会闯出来”,奉崇权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奉崇权利用新敬老院附近的水面养鸭、养鱼,哪知不出几天,刚购进的300只鸭子就患病全部死掉;一场夏日暴雨之后,投放的数千尾鱼苗死了一多半。失败,让只有小学文化的奉崇权常常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并从书报上摘录养鱼、种橘知识,编辑成《养鱼手册》、《柑橘种植手册》两本小册子。如今,奉崇权成了种养技术的高手,还利用鸭群产生的鸭粪、黑麦草搞起了立体养殖,每年产鱼1000多公斤,常年饲养鸭300多只。知道敬老院发展经历的人纷纷称赞:“这儿既像花果山、又像南泥湾!”
自从干上了敬老院的工作,奉崇权就没再为家里锄上一锄地,割上一镰麦。妻子出来后,自己的家就彻底顾不上了。在他的老家,如果要在全村数一数谁家的房子最差劲,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奉崇权的老屋。这座上世纪70年代末期修建的四排三空穿木结构瓦房,当时算得上村里的“洋房”,如今却已风雨飘摇。与邻居贴着瓷砖的楼房相比,老宅似乎诉说着主人的别样人生。奉崇权头脑活络、又肯干,早在土地承包到户之前,他家养的鸡鸭就有上百只,还有一大片果园。任生产队长时,他发动大伙种蓖麻,村民收入在当地遥遥领先,要是不到敬老院去,他家肯定是全村第一个修楼房的。“只要孤寡老人有家,我的家再破也值”。面对杂草丛生、斑驳陆离的家,奉崇权感慨地说。
三、待别人,他慷慨大方;对自己,他吝啬小气。“宽”“严”相间,演绎出中华民族淡看名利的传统美德,凸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的崇高风范及追求和谐的时代精神。
敬老院的果子熟了,挂满枝头,却没有人伸手摘一个;鸡在外面生了蛋,有人专门给送回来。这种“路不拾遗”的景象在以前不可想象,在农村极为少见。敬老院地处高坪、岳池、蓬安三县交界,原是蚕种场的桑园,为防止乱采桑叶,四周挖起了2米深的“护城河”,依然于事无补。敬老院搬来前,不少好心人劝告奉崇权,“场边边上的人翻顽得很,那个地方去不得哟。”奉崇权付之一笑。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奉崇权就是用这种慷慨大方的“爱心”唤醒了邻居们的“人心”。张桂北是缺劳户、贫困户,他从搬来后就年年帮忙栽秧、打谷,除了吃一顿便饭,10多年分文不收。大忙季节,杨天云家的牛死了,一家人抱头痛哭,他主动牵来牛帮着犁田……萤火虽然微弱,却是照亮黑夜的希望;水滴虽然渺小,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天长日久,村民认同、理解了这位好心肠、爱帮忙、重感情的敬老院院长,自然对敬老院的一草一木爱护有加,就是好吃懒做、有小偷小摸恶习的人也渐渐没有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是非”之地,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和谐之乡。
院外和谐,院内更是温馨。奉崇权从不嫌弃院里每一个老人,同吃一锅饭,同坐一张桌,从没有私自开个小灶。这些孤寡老人,一生坎坷,性格怪异,要把他们融入到这一个大家庭,并非一件易事。59岁的龙国富先后两次被判刑,在狱中度过30多年,一来就不听规劝,私卖电锅;偷吃母鸡,还强词夺理;从不参加劳动。别人都说奉崇权捡了块烫手的山芋,但他不这样认为,“就是块石头,我也会把它捂热”。后来龙国富上交了“电饭锅”,奉崇权给他40元钱,这位“野蛮汉子”内心暖流涌动;他生病卧床,奉崇权把饭菜端到了他的床前;奉崇权的生日,给他送去一大碗鸡肉。“奉院长,你太好了,我长这么大个人,连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没有哪个这样对我好过!”“从今以后,坚决服从院规,配合奉院长搞好院里的工作。”从此以后,龙国富真的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对别人,奉崇权想到的是给予、是付出、是奉献,唯独对自己,他从没有想到要向组织要求过什么,从没有伸手向社会索取过什么。21年的辛勤付出,敬老院的总资产翻了10多倍,而奉崇权21年的工资总和不足3万元,就是近两年涨了工资,每月收入也仅有120元。建新敬老院时,他四个多月风里来、雨里去步行1200公里,仅穿烂的胶鞋、皮鞋就有四五双,塑料凉鞋换了十几双,但他没有报过一分钱。21年,奉崇权经手的钱有100多万元,从没有一笔糊涂帐。
敬老院发展起来了,奉崇权出名了,省、市民政部门将他作为典型总结推广,蓬安县委发出了向奉崇权学习的决定。但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一贯本色,身上的衬衣是地摊上买的,10来元钱一件。住的寝室比普通院民只多了一部电话机,电视用的是14英寸的老式熊猫牌黑白电视,连床铺大小都与院民用的一样,没有丝毫特殊。奉崇权已年近六旬,他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他还在忙着为敬老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