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汇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汇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汇报

*村党支部先后52次受到*市委、*市委、*省委的命名和表彰。*6年,村支部又接受了中央、省委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巡回检查组的检查,这个名扬三晋的全省“制种第一村”所呈现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人心凝聚、干群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再次受到高度评价。

锤锻钢堡铁垒,造就一呼百应的带动力

*村支部下设党小组9个,有党员91名。这些年来,该村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全局,支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务实、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一是有一个好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邢成龙,是一位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政治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思路、工作上有招数的好书记,曾两次荣获省劳模称号,一次荣获省优秀党员称号。他上任23年来,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规模制种、和谐发展、共同致富之路;他始终坚持严格的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制度,一次支出超过500元,必须经过议事会通过,并且每月公开一次账目,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在他的带领下,该村连续2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和刑事案件,全村干群关系和谐,群众安居乐业。二是有一个高标准的党员活动阵地。*村党员活动室设施规范,功能齐全,成为强化党员素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有力阵地。去年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38次,上党课15次,培训党员群众8*人次。全村现取得农业技术职称的党员有37名,占到党员总数的41%。近年来,共发展党员34名,培养年轻后备干部7名。三是有一套科学的党员管理机制。对党员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支部与党员每年都要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从党员政治思想、作风建设、党员义务、党内组织生活、遵纪守法、办实事办好事等6个方面,定出20条具体要求和任务,实行年终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并奖优罚劣,使党员人人头上有目标,个个身上有压力,激发了他们为群众办实事的内在动力。去年,村里对22名完成任务好的党员进行了奖励。

领跑共富之路,打造万众归心的凝聚力

*村是一个有着3287口人、8500亩地的典型农业村,为了保证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村支部始终坚持“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的宗旨,大力发展合作经济,促进全村致富。一是实行“六统一”,引导全体村民参与规模制种。玉米、蔬菜制种是*村的支柱产业,为了将分田到户、分散制种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产业,村支部创造并逐步完善了“公司加农户,依托党支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党支部牵头将参与制种的农户组织起来,村支部既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粘合剂,又是新型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者。村集体为各户统一提供制种种苗、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统一机耕灌溉、统一贷款担保、统一种子销售,既帮助村民及时解决了购买生产资料困难和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的问题,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3年以来,村集体为有困难的村民提供无息贷款累计达55万元,大大加快了群众致富的步伐,同时,也使分散的制种生产形成了规模生产,打出了品牌,创造了规模效应,*5年仅制种总收入就达到580多万元,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11元。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致富经”栏目专门录制和播放了*村发展制种产业的事迹,致富经验在全国广泛传播。二是实行三级承包服务责任制,帮扶贫困户。针对少数丧失劳动能力、家庭负担过重、思想不够解放的村民,实行了支书包村、支委包片、党员联户的三级承包服务责任制,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广大党员干部义务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去年支委成员张百新帮扶两位贫困户发展西红柿、青椒制种,分别增收15000元和*00元,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奉献爱民之心,建立鱼水情深的亲和力

村支部把造福群众作为第一追求,以拳拳爱民之心,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处处高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乐章。近年来,村支部带领群众,先后投资75万元打深井8眼,投资18万元安装节水管灌,建成高标准节水园区5000亩,投资26万元改河造地*亩,投资6万元修防渗渠道13000米,投资5万元建大桥2座,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牢固;投资10万元建舞台1座,安装程控电话580部,投资24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新建房屋1560间,村民居住面积人均20平方米以上,村政建设有了较大改观;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20万元,整修扩建了学校,为学校配置了图书、教学器材、幼儿教学设施等,建成了一座高标准学校,对全村每个学生的学杂费实行了全免,全村无一名学生失学;为解决群众就医难、治病难的这块“心病”,村里建立了卫生所,群众看病再也不用跑上十几里路了,集体还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补助卫生所;创办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威风锣鼓队、秧歌队等,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4年编写了《*村志》,充分显示了*村丰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扶助弱势群体,有一村民双腿残疾,原与80岁的老父亲住在破败老屋相依为命,村支部从市残联申请资金9000元,发动党员干部捐款,为他们建起了四间新房,满足了老人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