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个人抗震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吴凯,男,汉族,生于1972年8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省平昌县江口镇新平街人。该同志1989年10月参加工作,2004任平昌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副股长。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吴凯同志自觉站在践行“*”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服务理念,把抗震救灾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忱,心系灾民,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临危不乱挺身而出
20*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本次地震震级高,有感范围大。由于受地震波及,*省平昌县震感强烈,余震不断,全县各地不同程度受灾,直接损失达1.72亿元。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身为平昌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副股长的吴凯同志,一个从事救灾救济工作的基层民政战线上的普通干部,在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和人民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沉着应对,快速反应,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充分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品格,充分诠释了一名基层民政干部的“爱民、为民”情怀。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战斗。作为千千万万民政工作者中的一员,吴凯在救灾救济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已度过了八个春秋。第一次面对如此罕见的巨大灾害,他沉着冷静,始终把抗击地震灾害作为一场战斗来打。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他积极投身抗击地震灾害的战斗中,不分白日昼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准确及时收集全县灾情信息,及时向市、省两级报送;迅速向各级领导汇报,及时向全县各地下发紧急通知,进行救灾工作部署;迅速制定和实施救灾工作方案,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稳定。
不辞辛劳沉着应对
面对千头万绪的救灾工作,他周密安排,急而不乱,勤奋工作,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灾情发生后,为做好灾情的收集和报告工作,吴凯同志与股室工作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始终坚持24小时昼夜值班,始终保持与气象、救灾办、抗震办等单位的信息交流,并随时保持与灾区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发展情况,坚持做到每天汇总一次全县灾情、并及时上报灾情。整个救灾期间,共编发灾情反映、请示、汇报材料近百份,灾情数据和信息几千组,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有效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由于灾情报告及时,平昌县的灾情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省、市、县各级领导迅速对平昌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平昌县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他还带领股室工作人员深入灾区顶烈日、冒风雨查灾核灾,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走访重灾乡镇和受灾农户,为救灾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情况,为帮助灾区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平昌县马鞍乡小寨村村民苟中远家中房屋在5.12地震袭击中出现整体倾斜,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当时,吴凯同志带领救济股的工作人员正在小寨村查看灾情,发现情况后立即找来村社干部和乡民政办主任,迅速将其转移到邻居家居住,将其纳入灾后倒房重建救助对象,并要求村委会对危房实行24小时监控,杜绝非正常现象发生。
满腔热情爱撒灾区
按照“无灾支援有灾、轻灾支援重灾”的指导思想,吴凯同志在局党组、行政一班人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做好救灾捐赠工作。在全县紧急成立的5.12地震平昌县捐赠接收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工作期间,在整个救灾捐赠接收工作中,吴凯同志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做到了腿勤、手勤、嘴勤,确保了全县捐赠款物的接收、整理和登记和发放工作中准确无误。5月21日下午4点,县委、县政府紧急安排,决定第二天清晨8时,紧急运送180吨大米、20吨猪肉支援都江堰、什邡地震灾区。接此紧急任务后,吴凯同志与股室工作人员在民政局领导的统一安排下,紧急行动、分工协作、连夜奋战,协调车辆、制作标语、联系物资……至5月22日凌晨7时,所有准备工作全面就绪。5月22日清晨8时,满载平昌人民深情厚谊的20车救灾捐赠物资顺利启程运往都江堰、什邡地震灾区。在抗击地震灾害期间,吴凯同志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妻子在县城郊区的水厂上班,只有每周六才能回家,9岁的孩子无人照看,他只有将孩子托付在邻居家,义无反顾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5月22日一大早,邻居全家要返回农村老家避震,打电话叫他去接孩子,但他却已经在前往巴中去拉运救灾物资的路上,他给在上班的妻子打电话,叫她向单位请假去接孩子,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却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在当晚12点左右将救灾物资平安运抵平昌。
大灾更有大爱,大难尤见真情,危难体现本色。吴凯,一名民政系统普通的干部,在灾害面前,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公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的为平昌救灾救济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