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土局加强科学发展学习材料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土局加强科学发展学习材料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们:

为搞好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我查找了一些材料,今天我先发个言,供大家参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存、发展、享受的空间和舞台;人们继承了前辈创造的文明成果,开拓着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崭新事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历史课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结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毋庸置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国家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我们全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殚思竭虑、艰辛探索,有成功和经验,也有曲折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同志就,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高擎起“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大旗。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进一步告诫全党:“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不言而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一条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脉络。

改革开放使我们经历了里程碑式的体制变迁,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成果,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才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全面发展才有了物质前提,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完全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富物质成果后水到渠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综合发展形成的思想产物。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切实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是积极妥善地应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人类历史上传统的发展观,普遍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自上世纪中叶开始,不少国家开始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从*年美国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问世,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逐步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新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包容了近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的一切优点,特别是在吸纳了当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正如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是一般的体现,而是集中的体现。集中到哪里?哲学。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发展的哲学,它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把科学发展观赋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高度,提升到哲学的境界,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理论创新,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解读我国发展现状、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探讨浸润其间的哲学意蕴,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以过程而存在,是永恒发展的;事物以系统而存在,是普遍联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与整体进步,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自动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畸重畸轻,而应协调共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指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起??家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态和社会灾难的降临,健康长久地前行。总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崇高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即使如此,中央还是站在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把问题提了出来,这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脚踏实地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这对于把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初级阶段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历史进程中的盲目性,增强发展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所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平等地分享到。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高扬和提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把“五个统筹”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同时,在每一个“统筹”中,都还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五个统筹”,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三、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基本内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升执政能力,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在处理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关于“为什么发展”。必须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鼓励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又好又快地发展。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要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壮大自己。

关于“为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四个字,如此温暖人心,是因为它包含着普遍价值,洋溢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它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执政为民,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为什么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要肤浅地把它当作只是为了一种姿态、一种作风的说法,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命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关于“靠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既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又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一切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切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健全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为构想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要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le="FONT-SIZE:9pt">关于“发展什么”。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志:“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这是不能动摇的,是坚定不移的。如果在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同时,又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偏离科学发展,不重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那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更加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等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关于“怎么发展”。怎么发展?一句话,又好又快。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所谓“又好又快”,就是要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好,好是前提,好是方向、目的。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24字基本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建议》要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因此,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