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粮食产业的状况与发展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粮食产业的状况与发展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粮食产业的状况与发展方案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预警机制。制订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有害生物、农业生产突发事件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等预警制度和应急处置方案。

全国粮食主产县,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在全县种植业中居绝对优势地位。2006年全县粮食收获面积达187万亩,单产达506公斤,粮食总产94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57公斤,可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加工转化的总量达50万吨。粮食生产的发展、商品总量的增加,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对促进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增加粮食供应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为主要特征的粮食产业在县十大基础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中的基础。

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粮食品种结构,粮食产业发展应围绕三个环节开展工作:稳定粮食收获面积。提高粮食产品质量,适应不时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全面提高粮食产业的附加值。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终年水稻收获的面积已达170万亩;单产水平高,96年已实现全县成建制过吨粮,近三年水稻单产均在500公斤左右,单产、总产居第一位;人均占有粮食总量较大,近三年人均占有粮食总量均在800公斤以上;可供加工转化的商品粮总量多,近三年商品粮总量均超过47万吨,粮食收获面积大。全县水田面积95万亩,双季稻适宜种植面积88万亩。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农业技术普及率较高;落实粮食生产的政策到位,农业、水利、农机等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较健全。农民对土地珍惜,种粮积极性高;人均占有耕地相对少,对品质产量追求积极;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完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自然条件。全县已建成堤垸33条143公里,撇洪渠55条149公里,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34座,中型河坝2座,固定机埠1400多处,总功率6.7万千瓦,山平塘5.94万口,且有韶山灌区南、右、左干渠95公里从我县通过,基本能担负全县113万亩耕地的灌排和114万人口饮水及生命财富防洪平安的责任。全县拥有犁田机43150万台,植保机械1.1万台,排灌机械6.3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456台,农田拖拉机6230台,联合收割机1720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01.1万千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改造中低产田22.07万亩,建成节水农业示范面积2万亩,衬砌高标准渠道642.66公里,修建机耕路294.33公里,通过规范粮田建设项目,建成规范粮田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3000多万公斤。

有较完备的销售网络,全县有新皇粮米业、裕湘米业等一批较有实力的粮食加工销售企业.已被市政府审核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且培育了一些好的品牌,如新皇粮米业稻米产品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加工转化基础。

生产经营规模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县绝大部分种粮农户是以家庭承包责任田为基础。存在着种粮就是解决自家吃饭问题的落后理念,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阻力较大,加上种粮的比较效益差,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影响。粮食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强,全县虽有稻米加工企业27家,但市级龙头企业仅二家,其它均为小作坊式,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能力打造精品,特别是企业自己难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深度开发基础十分单薄,这些均制约着粮食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抗御洪涝旱等灾害能力较弱,主要表示在中小型水库病险隐患严重,堤垸防洪规范低,排灌渠道工程老化,工程受益面积日益萎缩。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缺乏,致使新技术推广慢、普及度差,农业服务体系公益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乏力,生产环境有恶化趋势。

二、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提高总量。落实严格的土地政策,稳定种植。维护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5.8万亩,基本农田维护面积不少于100.5万亩,粮食收获面积要稳定在180万亩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不低于90万吨。

提高品质。要严格禁止工矿企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维护环境。加快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花大力气推广无公害、绿色种植,逐步将我县建设成无公害、绿色粮食产品基地县。

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品种结构。以销定产,重点维护全县53.3万亩无公害基地,建设10万亩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高产的饲料专用粮、米粉专用粮、高档米制食品专用粮、高档优质稻和旱杂粮。主攻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逐步推行优良品种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优质稻种植面积要达到12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要达到35万亩。

打造粮食产品品牌。重点扶持1-2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以扶持新皇粮和裕湘两家企业为重点,协助企业实现农企联合的产业链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协助企业与其它省内大型联合开发提高粮食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和营养米品牌开发,提高附加值,提高粮食产业比较效益,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引进培育人才。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基地人才优势、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合理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强化人本理念。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和市场人才。加大投入,健全机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粮食产业可继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副县长王永红任组长,强化组织领导。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构架下成立县粮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局长左菊香任副组长,农办、粮食局、发改局、水利局、农机局、开发办、财政局、国士局、环保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在农业局设立粮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相关单位或农业局内部抽调3-5人组成工作小组。各乡镇组建相应机构,确保粮食生产领导人员到位,精力到位,组织体系上形成合力。

组织相关情况的专题调研;县发改局负责将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明确工作职责。县粮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粮食产业发展工作;县农业局负责制定和落实全县粮食生产规划;县农办协调粮食产业的整体工作。统筹安排粮食产业有关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县水利局负责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全县农业的旱涝保收能力,降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县农机局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中心,组织开展各项农机服务,不时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积极争取重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全面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县财政局负责产业化发展资金和支农项目配套资金的组织落实和及时到位;县粮食局制定扶持粮食加工企业的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保证收购资金到位;县国土局和农业局做好全县的土地维护,特别是耕地维护,确保占补平衡,质量不下降;县环保局全面加强对全县农业环境的维护,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防止农用地受到工矿业有毒有害物的污染;各乡镇的职责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产业发展。

定可操作的发展方案

重点围绕“保面、增产、提质、增效”目标,制订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粮食生产种植规模依照《县农业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执行。实施高档优质稻一地一品种植和基地化生产战略,分年度由农业局拟订粮食生产计划和优质稻开发计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执行。粮食加工企业扶持方案由县粮食局依照《县粮食产业开发发展十一五计划》要求分年度细化,提出年度的重点扶持方案。重点做大做强新皇粮绿色食品大米和营养米的品牌开发。

加快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中存在突出问题。水利局、农业局、开发办、农机局、国土局等部门通力协作全面实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增强行动。

种植规范和规程由农业局制订,制订粮食产业化的各项规范和操作规程。加工规范和规程由龙头企业制订。

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落实和出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

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发放方法,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确保“四项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促进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

以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应重点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和农民生产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县级财政投入粮食产业建设的投入保证机制:国家财政粮食奖励资金用于农业的投入不得少于50%应主要弥补农业、水利、农机、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工作经费的缺乏和重要项目的配套。鼓励农民生产合作(协会)建立和正常运转,以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的紧密联合,县级财政除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十大基础产业建设外,还要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保证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开展调研、科研、考察、学习、培训和组织有关活动的工作经费。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拿出资金鼓励和组织农户进行抛荒地复垦,严格执行耕地维护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政府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改良,鼓励扶持粮食加工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临时实施。

联席会议主要讨论粮食生产发展的规划,建立促进粮食产业发展责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探索加快发展的途径。联席会议由县农业局召集,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主持。

重点督查乡镇种植计划的落实情况,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农户农产品质量平安情况,企业兑现情况和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履行情况。

完善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为契机。保证公益性职能发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保证经营性职能正常有序运转。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和产业化人才。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广校等平台和载体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建立科学和市场信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重点建设县农产品信息网。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粮食加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粮食与油脂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粮食储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