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深化干部下基层工作方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干部下基层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深化干部下基层工作方案

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是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和群众创业致富的现实举措;是提升干部综合素养、锻造堪当重任干部队伍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效载体,对于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加快建设赣州首善之区,推进东外街道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区委部署和要求,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进一步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深入实施“依托主城区,建设新章贡”发展战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历史机遇,紧紧围绕街道“一条主线、两个紧扣、六项重点”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突出抓项目、稳增长,兴产业、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着力促进重点工作、创业致富、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基层党建,努力实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社会更和谐。

(二)主要任务

1.促进重点工作。适应城市化的发展,以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围绕构建街道“四大经济板块”(即桃子园板块、东门商贸板块、楼宇经济板块、红旗大道文明大道东延板块),紧扣红旗大道和文明大道东延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棚户区改造、城市“三治”、招工安商、民生实事、社会管理创新等重点工作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强化措施、凝聚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促进创业致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抓好东门商圈建设,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创业服务平台,完善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引导社区党员群众、白云村组干部、农村能人、返乡能人带头创业,鼓励发展小型、微型企业,拓宽致富渠道;积极为居(村)民提供项目推介、技术支持、技能培训、岗位信息、资金扶持、贷款帮助等,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举办各类招聘会,保障城镇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安置率达100%。

3.促进环境提升。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危旧房综合改造,抓好返迁小区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三治”工作,推进“百街小巷”整治和小游园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建设宜居社区;大力开展“全民卫生日”活动,加大背街小巷、单位庭院、居民小区、“城中村”等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小区(楼院)绿化美化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4.促进民生改善。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落实好帮扶措施,重点帮扶五保户、低保户、军烈属、困难党员、残疾人及因病返贫、因病致穷等人员,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含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计生全员责任制,加大管理力度,强化计生服务,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加强帮贫扶困工作,认真落实城市居民和农村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开展大病医疗救助,做好社区(村)优抚对象救助,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爱心慈善事业;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居(村)民精神生活。

5.促进社会和谐。培育群众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区(村组)干部以及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模范、老党员的作用,同心协力做好群众工作;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经常开展消防工作检查,确保生产安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土地征用、房屋征收、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财产权属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妥善化解重复访、非正常上访问题,完善基层维稳工作网络,维护辖区和谐平安。

6.促进基层党建。把创先争优活动重点放到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工作中,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展为抓手,抓好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村)领导班子建设,推进社区(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围绕“和谐白云、幸福村民”目标,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完善村组管理制度,抓实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选学积分制”,不断提升村组的组织建设水平;不断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完善“一会三组”等党建工作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推动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行关爱困难党员“一卡通”,完善落实好社区(村)党务公开制度,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主要措施

采取区领导联系街道、单位联系社区(村)、干部联系户、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进工作人员挂职锻炼(简称“三联系一挂职”)的方式,以及分楼栋联络、分片区(小区或小组)活动、分站室服务的“三分工作法”,采取干部包片、包区(指小区)、包栋、包户的“四包”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双向全覆盖,确保每位干部都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

(一)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1.区领导联系街道,单位联系社区(村)。根据区委统一安排,有一位区领导负责联系指导街道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每个社区(村)有一个区直(驻区)部门(单位)负责联系指导“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各部门(单位)组建驻村(社区)工作队,协助街道抓好“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社区(村)大力支持,推动所联系社区(村)经济社会发展。

2.区领导和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联系户。区领导、区直(驻区)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10户重点户,把其中的困难群众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结对帮扶、试点试验的对象,认真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确保其在2年内脱贫,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区直(驻区)部门(单位)其他干部(教师、医生除外)每人联系5户重点户,重点户主要为产业大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党员、军烈属、残疾人、留守孩、留守老人、因病返贫和因灾致穷人员、信访户等。干部联系户,主要是结交群众朋友,宣讲政策法规,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利益,帮助解决困难。抽调参加棚户区改造和征地拆迁的区直单位干部,原则上到棚户区改造和征地拆迁所在地联系群众。

3.街道机关和社区(村)干部实行“三分工作法”和“四包”方式。街道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重新调整挂点社区(村)工作(见附件1),街道和社区(村)干部必须包片、包区、包栋、包户,分别联系服务辖区群众。一是分楼栋联系:采取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村)干部分楼栋包户等方式联系所驻片区全部群众,具体是街道干部挂社区(村)、社区(村)干部包片,街道社区(村)干部包小区(组)、包栋、包户联系,街道主要领导负责联系10户重点户,其他干部负责联系5户重点户,大部分居民(群众)可联系,帮助片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分片区(小区或小组)活动:街道和社区(村)分住宅小区或小组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分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文化娱乐等各种活动;三是分站室服务:在社区(村)建立创业就业、困难救助、维权维稳、文化服务等功能服务站(室),为居(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新列科级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到社区(村)挂职锻炼一年,参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

(二)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

1.联系服务群众的时间要求。根据区委规定,区领导联系街道、单位联系社区(村)、干部联系户相对固定,原则上五年一轮换,驻社区(村)工作队一年一轮换;区领导每月至少2次深入所联系的街道或社区(村),驻社区(村)工作队要访遍所联系社区(村)的每户家庭;区直(驻区)单位的其他干部要加强与所联系群众的联系走访,至少每半年走访一次、每季度联系一次;驻社区(村)工作队要坚持每天有人驻点,采取轮休制,工作队员每月驻点时间不少于20天;街道科级领导干部平均每月至少3次进行联系走访,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村)干部要坚持每周至少1次联系走访,居(村)民群众有事可随时与干部联系。

2.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推进周”活动,一是张贴“联系牌”:3月14日前要印制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联系卡”(报区委和街道“三送”办),并将干部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制作成“联系牌”,张贴在干部所联系对象的住处,方便群众随时联系,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填写“连心册”:干部要于3月18日前向所联系的群众发放“连心册”,主要由群众填写干部联系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落实情况等。干部代填写的,须由群众签名确认,并报区委“三送”办;三是创建“直通车”:全区将建立统一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信息网络,开通24小时统一服务电话,并设立“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对象短信直通平台、意见建议网上受理中心,将所有联系对象纳入信息服务范畴,建立信息档案。四是抓好“示范点”:街道今年要抓好张家围、渡口路、营角上社区等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不断提升“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整体工作水平,今年的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要于3月14日前报区委“三送”办。

3.建立“1+1+1+1”结对共建机制。区直(驻区)单位、社区、村、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1+1+1+1”结对共建机制,初步形成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联过、重点工作联动、党员结对联帮、资源信息联通、服务活动联手、先进典型联创”的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保障机制

积极推行公示承诺、走访建账、定期调度、双述双评、考核激励等机制,促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一)公示承诺机制。将责任单位、下派干部名单及照片、联系对象等在新闻媒体、党务公开网和街道、社区(村)党务公开栏公示。并在街道和所联系社区(村)就帮扶具体事项、措施及完成时限、成效等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走访建账机制。干部要在所联系的社区(村),逐户上门开展“民情家访”,面对面宣传政策法规,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以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记好“民情日记”,积极参与“民情网站”建设。每年撰写2篇以上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对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分析梳理,分门别类建立“民情账、和谐账、帮扶账、发展账、组织账”等五本台账。

(三)定期调度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按照下派干部现场解决,联系单位与街道社区(村)协调解决,逐级上报区、市研究解决的程序,实行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联动。街道“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村)要每周一调度,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明确办结要求和时限,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四)“双述双评”机制。“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下派工作队及干部向单位党组织述、领导点评;向群众述、群众评议。年终组织所联系服务的群众采取实地考核、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形式,对下派工作队及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提拔使用干部时,要延伸到街道和其所联系的社区(村)和群众中进行考察。

(五)考核激励机制。街道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列为对机关干部和社区(村)干部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根据考评结果评选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街道如果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机关干部则给予增发奖励性工资,对先进个人则作为确定后备干部或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评较差的相关社区(村)及责任人则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同时,实行社区(村)干部绩效工资制,在现有工资待遇基础上,按平均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增设绩效工资,市、区财政按4:6的比例共同负担,以后逐年增加。绩效工资与社区(村)干部工作业绩挂钩,由街道党工委进行年终考核,按考核不同档次发放绩效工资。对被评为“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先进的社区(村)干部,在党政班子成员选拔、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实行“三优先”。

四、工作要求

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保障,统筹推进,务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街道“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纪工委书记、组宣委员任副组长,街道机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见附件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党政办),选调人员集中办公。各社区(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抓好工作落实,并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于3月14日前报街道“三送”办;各单位派驻的工作队纳入街道党工委统一管理,要形成街道党工委发挥主体作用、社区(村)“两委”发挥基础作用、共同支持挂点联系单位和驻社区(村)干部的工作合力。

(二)强力推进实施,总结经验做法。街道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信息与服务站,指定专人负责“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信息网络“直通车”的日常运转,确保专项工作经费;社区(村)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信息与服务点也与便民服务站合署办公。街道“三送”办要加强信息报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报道“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各社区(村)要充分利用公示栏、宣传栏、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施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为加大督查力度,街道成立“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督查组,由街道纪工委书记任组长,由纪工委成员、党政办成员组成的督查组具体负责“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专项督查等形式,重点督查干部到岗到位、联系群众、具体工作落实、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确保“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