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牧业功能区规划办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了加快阿旗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进我旗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全市农牧业功能区规划工作要求,结合我旗农牧业资源现状,编制旗农牧业功能区规划。
一、农牧业发展现状与平价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旗位于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121°1′,北纬43°21′45″─45°24′20″。东与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与市县和市隔河相望,西与右旗、左旗毗邻,北与盟西旗接壤。
2、地形地貌
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区,中西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沙地草原,平均海拔430米,最高1541米,最低274米。
3、气候特点
阿旗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旗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极端最高气温40.6摄氏度,年极端最低温-42摄氏度,无霜期90-140天,年度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积温1900-3100摄氏度,从北向南递增。全旗年降水量300-400mm,北部多于南部,由于受地势及植被影响,降水南北差异较大而且年际变化率大;年平均蒸发量为北部为1958.1mm,中部为2067.5mm,南部为2258mm。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为33天,平均风速为3.2米/秒。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阿旗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163万m3,其中旗内13393万m3,旗外流入3770万m3。
4、水资源情况
阿旗地下水年调节储量4.78亿m3,年可开采量为2.59亿m3。据2003年阿旗水资源用量统计:全旗地下水用量为9678万m3,利用量为可开采量的37%。水资源剩余较多,其中欧木伦河和乌力吉木伦河流域川区开发利用率较高为45.5%,而占农区面积较大的浅山丘陵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仅为22.5%。西拉木伦河和黑木伦河沿岸水资源十分丰富,利用量仅占可利用量的20%。全旗主要分布有四条河流:黑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侧,既罕山脚下。河流全长255.2公里,流域面积7840.93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052万m3,实际利用1000万m3,为可利用量的19.8%。欧木伦河发源于阿旗北部坤都镇苦都共文拉附近,河流全长104.5公里,流域面积2520.47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5456.95万m3,实际利用4292.46万m3,为可利用量的78.7%。乌力吉木伦河由左旗南部流入阿旗,河流在阿旗境内长101.2公里,流域面积1911.5平方公里。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980万m3,实际利用395万m3,为可利用量的40.3%。西拉木伦河自巴彦诺尔迫力毛都嘎查入境,自台河口分为两条,南为西拉木伦河,北为新开河,河流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2003.8平方公里,在阿旗境内长90公里(含新开河),全部流经牧区坨沼地,所以该段无地表径流汇入,P=50%时地表径流可利用量600万m3,实际利用263万m3,为可利用量的43.8%。因此,阿旗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5、土地利用
全旗总面积13784.58平方公里,其中全境南北长232公里,东西宽111.4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9.2%,耕地面积为139万亩,水域面积36.7万亩。
6、生态环境
旗共辖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积为1341.43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2.64%。根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旗沙漠化面积为599.7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27.99%,有原11个镇的12万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特别是巴拉奇如德、绍根镇、赛罕塔拉、坤都镇等几个镇尤为严重。全旗1073万亩草场受风沙危害,受风沙危害的农田20万亩。
阿旗自二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结合阿旗实际情况,紧紧围绕阿旗“三区”集中连片搞建设,到2006年国家累计投资18852万元,完成总治理面积140.05万亩(不包括禁牧舍饲52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7万亩,防护林2.87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8.77万亩,林业种苗基地0.04万亩,人工种草5.58万亩,草种基地0.54万亩,小草库伦建设5.6万亩,飞播牧草6.5万亩,围栏封育50.25万亩,暖棚161000平方米,饲料机械1785台,青贮窖1240处,牲畜改良站点46处,水源工程784处,节水灌溉工程789处,小流域治理10.63万亩,生态移民10160人。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地减轻了项目区沙化退化程度,明显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促进了阿旗的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人口与劳力状况
旗现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其中纯牧区镇5个,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乡镇6个,辖262个嘎查村。截止2006年末,全旗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5万人;总户数9.8户,其中农牧业户7.1万户,劳动力10万人。
2、交通、通讯状况
阿旗交通、通讯比较发达,集通铁路干线从阿旗穿过,境内铁路总长117公里,303线国道横穿阿旗中部,国道总长116公里,省际大通道横贯阿旗东西,省际通道在阿旗境内长78.8公里,旗乡两级公路780公里。全旗已全部实现乡乡通公路,乡乡通程控电话,形成了以旗政府所在地镇为中心的交通、通讯网络。
3、社会经济状况
阿旗现有耕地面积139万亩,全旗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2006年,粮豆总产量为7.7万吨。2006年6月末大小畜存栏250万头只,全旗肉类产量42469吨,绵羊毛产量1680吨,绒产量297吨。
2006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为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786元,其中农民为2778元,牧民为2802元。
4、农牧业综合评价
畜牧业:我旗是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纯牧业旗,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产方式,切实提高畜牧业质量和生产效益是发是发展的主要方向。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6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786元。畜牧业经济在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牧民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如下方面入手: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种植业:我旗有139万亩耕地面积,农业基础设薄弱,十年九旱,2006年全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8万亩。其中:粮豆83万亩,经济作物3万亩,只占播种面积的2.5%。其它农作物32万亩(主要以青饲料为主)。粮食产量7.7万吨。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粮食作物种植上,要增加高效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减少市场滞销的低产质次的粮食作物面积。根据阿旗实际,建设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用优质玉米和专用玉米。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继续扩大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面积,建成稳固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四是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着力提高优质率,抓好商品化处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增加农民的科学种田,科学施肥观念。由多上化肥向有机肥积造和利用转变,增加地力,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水利:旗属春秋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耕地13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5.57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杂居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旗的水利基础设施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洪、灌溉体系,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抵御旱、涝、洪等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但是,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仍然不能满足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迫切需要对工程进行维修、改造,部分农村、牧区人畜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我旗有耕地面积139万亩,有水浇地面积35.57万亩。以水利为中心的小草库、饲草料、草牧场面积29.53万亩。有条件的待开发的水浇地面积73.9万亩。有很大开发潜力。要把握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申请国家投资项目。主要在以下项目上做好工作:施实好沙坝水库项目,宝力格水库项目。积极争取白城子水库、平原水库项目,黑哈尔河灌区项目,牧区节水示范项目,抗旱应急项目,风沙源水源、节水项目,其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等,以项目为依托扩大农区水浇地面积和牧区草牧场草、饲草料浇灌面积。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旗现有机电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没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部分设备已经老化,单眼井有效灌溉面积较少,应对原有机电井、和小土井的资源进行维修配套,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围绕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六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林业:阿旗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生态建设,特别是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启动,我旗每年都以几十万亩的造林速度向前推进,中央9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发以后,非公有制造林迅猛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投资主体造林热情高涨,效果明显。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但使生态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而且也为农牧民长期收益奠定了基础。下一步主要从以下方便入手: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水源区或流域区等重点区域,重点规划,重点治理。五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根本,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改善城乡生态条件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旗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方针,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各区域经济优化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在科学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农、牧、林、水、草原等第一产业资源变化,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的原则。二是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三是坚持多策并举,积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则。四是兼顾各方利益,坚持三效并举的原则。五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原则。六是适当扶持,积极引导的原则。七是在编制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做到与国家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相衔接,与阿旗“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与阿旗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1、种植业总体目标
粮食总产量达到35万吨,到2020年达到50万吨。蔬菜总产达到10万吨。2020年达到15万吨。粮食总播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谷子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30万亩。绿豆种植面积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达到3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万亩。瓜类年达到2万亩。饲草作物:年饲草作物面积达到40万亩。到2020年稳定在50万亩。
2、水利总体目标
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0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6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3078眼;解决饮水安全达到245处/19.51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733.24万亩。
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30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增加到80万亩;配套机电井达到4056眼;解决饮水安全工程达到431处/27.3万人;水保治理面积达到1000万亩。
3、畜牧业总体目标
牧业年度全旗家畜存栏预计达到28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存栏达255万头只,牛存栏达到30万头,奶牛存栏达到0.6万头,生猪存栏达到25万头。良种及改良种比率占98%。到2020年末,牧业年度全旗家畜饲养量达到340万头只,其中,大小畜饲养量达300万头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生猪存栏达到40万头。牧业年度家畜的存栏维持在280万头只。
4、林业总体目标
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7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增长到571.2万立方米,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林业发展的目标是:森林面积要达到82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包括木材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森林旅游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
三、区域的化分与功能定位
根据我旗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当地资源条件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旗分为二个农牧业功能区。
(一)禁止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有一个禁止开发区,罕山国有林场,总土地面积81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9万亩,天然林面积66万亩,总户数136户,总人口534人。
2、区域发展方向
禁止开发区位于我旗北部,属于罕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方向上采取重点保护,把生活在禁止开发区的群众通过移民工程,移到小城镇或就近的开发区内,减少人为的农牧业生产活动。
(二)重点开发区
1、范围及区域的其本情况
全旗重点开发区除罕山林场以外的所有地区:共有11个乡镇1个办事处,262个嘎查村,4个国有林场,1个良种场,1个根皮庙,总土地面积12970.8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8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32万亩,耕地面积138.76万亩,有林地面积530万亩,总户数71971户,总人口255563人,六月末牲畜存栏头数250万头只。
2、区域优势、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包括除罕山林场以外所有地区,农区主要位于我旗中部的,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主产区,这个区域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牧区位于我旗南部和北部,是我旗畜牧业生产的主产区。4个国有林场是我旗生产用材林、采种集地的主产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极积科学合理开发。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在水利上: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在农牧业生产的作用。一是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进行以水利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建设。二是调动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切实加快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重点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水利建设快速、持续发展。
在种植业上: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粮、提质、扩经、增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粮食生产要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在畜牧业上:调整畜种结构,明确主推品种,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调整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草业结构,大力加强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家庭牧场和联合牧场建设为载体,缓解草畜矛盾。
在林业上:一是、国家扶持、政府引导、企业拉动、市场化运作,大力营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合理规划、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牧区,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营造杨树速生用材林。四是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项目,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加强北部水源涵养区和西辽河流域水源涵养地保护,从源头保证用水安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扎实推进沿河沿路、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加快城镇周边和村屯绿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全面落实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打造绿色阿旗。全旗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明显好转。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规划,加强协调合作,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确保农牧业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要根据农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的不同要求,制定针对各区域发展的相关评价政策和评价指标。加强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重点开发区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考核,弱化经济增长速度考核,综合考核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就业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禁止开发区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农牧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牧业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牧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并充分利用好支农支牧和惠农惠牧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
1、旗、乡镇都要建立对农牧业功能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加大支农支牧资金的整合力度,创新投入管理机制。要抓住国家对“三农”重点扶持的机遇,将各渠道项目、资金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三农”建设的财政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上级投资的各类项目。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牧业功能区建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放。以产业化项目、小型水利设施、绿色有机农牧业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推进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吸纳旗外各类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
3、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支农支牧政策,健全和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组织落实“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不断加大对良种、农机具和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并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加大农区草原“双权一制”落实力度,积极推进土地和草原经营权流转。
4、根据“二区”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对禁止开发区重点安排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对重点开发区要重点支持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5、针对不同发展条件采取适宜的投资优惠政策。对需转移的农牧业人口要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等政府资金投入和金融部门的扶持,解决农牧业人口转移的安置问题。重点开发区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承接转移人口创造条件,实现转移人口多渠道就业。同时要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解决目前产业单一增收缓慢的问题,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6、建立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和农牧业保险体系。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牧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牧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牧业保险体系。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牧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牧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牧户参加农牧业保险。
(三)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挖掘主产区的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农牧业单位生产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撑体系和保护体系。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低产林、低产水面改造,开发农牧业后备资源区;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农牧业生产的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农牧业整体素质。优化农牧业结构,面向市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畜产品,促进农牧业节本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稳步发展牧区畜牧业,搞好草畜平衡,转变饲养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大力发展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圈养和集约化经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在发展生猪、家禽的同时,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奶牛。
(四)严格用地管制,加速农田草牧场流转进程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农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承包、入股、合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速农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和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田草牧场规模经营。对重点开发区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加快土地向集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五)调整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为重点,抓好肉、乳、菜、草、粮产业及基地建设。引导重点开发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推进工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水平。同时要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发展壮大农村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牧区市场流通体系,搞活流通,加速农牧业市场化进程。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优化人口布局,积极转移农村牧区人口
采取鼓励政策,对重点开发区要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在重点开发区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对禁止开发区的农牧业人口要分期实施整体搬迁。
(七)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社会事业、行政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公共事业,使农村牧区面貌明显改观。在重点开发区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推动现代农牧业建设。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以工补农补牧、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