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科技活动办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按照《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效益年活动(以下简称“效益年”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林省委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农业和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社会组织,以科教兴农为己任,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农村畜牧特产加工产品为单元,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组织化程度,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重视科技、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的浓厚氛围,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把“效益年”活动纳入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强化扶持、抓好落实。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市涉农单位和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把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项目作为“效益年”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全力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农业科教项目。实现以项目带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发展增效益。
(三)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注重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协作,突出产业发展主线,集聚科研、推广、教育、生产等科技力量,形成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公益性与经营性创新主体分离、科技项目评估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应用、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四)坚持服务发展、效益优先。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能力、支撑保障能力、引领带动能力,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主要目标
“效益年”活动总的目标是:组织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推广转化30项以上新技术、新成果,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增效7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达到“五个一批”目标。
(一)攻克一批新课题。围绕植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节水抗旱、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物等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攻关。
(二)转化一批新成果。支持生产经营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产学研、科教用、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搭建农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拓展生产经营者获取农业科技成果的渠道和途径,重点转化市农科院水稻、玉米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三)推广一批新技术。筛选一批适合我市实际的科技含量高、使用效果好、增效潜力大的主推技术和农作物主导品种,在生产经营中广泛推广应用。主导产业优良品种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重大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促进粮食、畜牧、林业、特产、加工业等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四)培训一批新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丰富拓宽培训内容,拓展培训范围,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种养水平。全年共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2万名以上,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明白人30万人次以上。
(五)提升一批新产业。充分发挥全市农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新技术新成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四、重点任务
“效益年”活动采取“活动工程化、工程项目化”的方法进行,围绕和依托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达到“工作为活动提供载体,活动为工作注入动力”的目的。重点落实“十大工程”。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市农科院承担国家玉米及水稻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实验站以及省水稻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项目,2012年结合“效益年”活动安排,以国家及省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实验站为基础,开展技术创新及科研攻关;引进高级人才,聘请中国农科院水稻专家、玉米专家与农科院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同时组织开展超级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三系资源创制、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林省东南部早熟玉米新资源创制、林省东南部高产大豆新品种选育、玉米单倍体育种等科学研究。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科研水平先进的科研队伍,为有效破解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新成果的产出与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农委牵头,市农科院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农作物品种研发投入,市农科院争取年投入科研经费500万元,重点解决水稻、玉米、大豆种质资源创新,水稻、玉米、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及植物保护等科学研究,2012年争取审定水稻品种7个,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种在省内种子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10%、30%和10%以上。
1.为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主动地界定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在市农科院内建立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包括作物栽培研究,植物保护、科技信息等学科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2.开展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组织市农科院科研骨干,构建稳定的研发创新团队,着力开展大豆、玉米、水稻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市农委牵头,市农科院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三)重大技术推广工程。加大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高效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通过行政与技术、科研与推广、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建设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7个,示范片总面积27万亩以上,其中,着力抓好2个整乡高产创建推进试点。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奖活动,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要达到全覆盖、生物防治玉米螟要达到110万亩、农田统一灭鼠要达到103万亩、地膜覆盖栽培玉米要达到10万亩。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等农业技术,实现重大技术推广的组织化、规模化、集成化。围绕重大技术推广、粮油高产创建和农民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全面建立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年培训700人以上,培养农业技术指导员和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师。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400名以上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服务,直接为种植大户和困难农户服务,培训职业农民2万名以上,科技示范户4000户以上,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明白人30万人次。继续开展好160名村支书新农村培训工作。(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农科院、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市县农技推广、阳光办、农广校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四)农业机械化示范推进工程。积极争取和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解决当前生产急需的农机具,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20万亩,开展机械深松整地作业6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实施主要农作物田间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作业,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机标准化生产作业增产增效示范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并实施“一对一”指导服务。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工作,计划创建1个“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平安农机”示范镇、2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和2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依托各级农机化技术学校建立农机人才培养基地,分层次培养农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点开展农机执法与管理人员培训、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机技术骨干人员培训,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市、县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全市粮食主产乡镇村屯,为农机大户和困难农机户直接服务,组织农机手培训710人次以上,有效提升农机手对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县级农业、农机行政部门和市县农机推广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五)园艺特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以建设具有特色的特产业园区,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以棚膜蔬菜、人参、食用菌为主的园艺特产业科技进步。2012年我市新建标准化棚膜园区4000亩,积极争取成为省级棚膜蔬菜生产园区,申报14个棚膜蔬菜生产园区建设项目;建设1个标准化人参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和6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纳入全省标准化人参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包括: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集安市绿色人参生产示范基地、集安市非林地人参生产示范基地、集安市良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集安市林下山参生产示范基地、县德志绿色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辉南县冰雾山野山参种植示范基地。全面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培训,结合阳光工程采取集中办班和座谈会形式,对棚膜蔬菜、中小药材和食用菌栽培等系列实用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培训。(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园艺所、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市县农技推广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六)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工程。组织实施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组织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从2012年起,每年完成14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建设,重点抓好1个原种场和6个扩繁场建设,支持标准化示范场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和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组织200名畜牧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培训畜禽养殖和防疫专职人员2000名以上,指导规模养殖户1万人次以上,加快推广畜牧业生产急需的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粗饲料开发利用和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指导养殖场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畜牧业信息化示范,鼓励畜禽原种场(祖代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选育、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提升畜禽健康养殖水平。(市畜牧局牵头,市财政局、县级畜牧行政部门和市县畜牧技术推广及兽医防疫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七)林业科技富民工程。通过林业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林业经济强市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林地经济,依托长白山森林资源,加大森林绿色食品、森林中药、森林保健品、林下珍稀经济动(植)物驯养(培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用科技壮大林地产业。实施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战略,突出抓好林业重点项目20个,计划投资2亿元。重点扶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10户(个),带动职工、农户1000户。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10项先进技术或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开展林业科技特派员活动,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林业生产、生态建设第一线,现场培训、指导,对口帮扶农林大户、创办林业示范基地、建立技术服务实体。培训和指导林农大户和困难林户5000户以上。通过实施上述科技富民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比上年提高15%,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000元,比上年提高12%。(市林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县级林业行政部门和市县林业技术推广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70亿元,增长17%;启动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5—17个,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大力研发推广应用人参单体组份分离、畜禽副产品生物提取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1个,超10亿元的企业1—3个,超亿元的企业18—20个。鼓励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稳固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户20万户以上,积极组织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加工原料数量和质量安全。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人才培育提升活动,大力培训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力争用两年时间将龙头企业负责人轮训一遍。(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重点以蔬、果、菌、畜、水产品为主,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工作,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区、场、社、企业、基地)建设。实施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全程控制标准。力争我市生产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市县农技推广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十)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2012年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乡镇和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尽快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条件,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服务工作经费,原则上小乡(镇、办事处)不低于5万元。2012年,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完善业务用房,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服务设施,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完成公共服务岗位设定工作,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在乡、管理在县”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对于扎根乡镇农技服务一线的人员,实行与县级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相衔接的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上浮一级工资政策。注重创新平台、农业远程教育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建设,配备和完善市、县农广校卫星接收设施,解决好必要的声像教材制作及电化教学设备;全面提升我市“三农”工作应急指挥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农科院、县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市县农技推广、农广校、信息中心等单位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五、工作安排
(一)时间安排。
按照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效益年总体安排,市“效益年”活动从2012年3月启动至12月结束。
3月下旬,制定市农业农村科技效益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市“效益年”活动。
4月份开始围绕全省“五个一批”和“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市“效益年”活动深入开展。
(二)重点活动。
“效益年”活动期间,市里集中组织开展以下三项重大活动。
1.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和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以冬春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服务为重点,组织市农科院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接县(市、区),点对点、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等科技服务。
2.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帮扶活动。结合“效益年”活动安排,市、县(市、区)安排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帮扶1000个困难农户,为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引进、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服务,通过科技与智力帮扶,引导其走上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摆脱困境、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3.组织我市相关人员参加全省农业科技观摩交流活动。在2012年第三季度,省里将组织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专家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技术指导员及农业科技示范户,开展新技术、新成果观摩现场和技术交流活动,我市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省里活动,实行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无缝对接,有效推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全面负责“效益年”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指导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效益年”活动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尽快成立“效益年”活动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把开展“效益年”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好落实。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要把开展“效益年”活动与绩效考评挂钩,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二)明确责任分工。
“效益年”活动采取“政府组织推动、部门牵头操作、单位分头实施、条块结合推进”的方式进行。以“块”为单位,政府是“效益年”活动的组织者和第一责任者,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效益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效益年”活动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根据单位特点,抽调骨干科技人员,落实相关科技项目,全面参与组织开展好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生产指导等各项工作。以“条”为单位,各级农业、水利、林业、畜牧等部门是“效益年”活动的牵头操作部门,根据本方案要求,认真履行好“十大工程”牵头和参与职责,并结合本系统特点,研究提出并组织开展好本系统的“效益年”活动。各级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等综合部门要在“效益年”活动的资金筹措、项目安排、重大科研攻关协调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加大资金投入。
在稳定现有农业科技项目及其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的投入,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此重。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大力调整农业科研投入方式,逐步提高稳定性经费投入比重,降低竞争性经费投入比重,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确保重大农业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对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完善农业信贷支持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采取无偿补助、财政贴息、投资参股、有偿扶持等多种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推动金融和保险部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四)广泛宣传发动。
“效益年”活动是2012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舆论引导和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参与到活动中来。加大对“效益年”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效益年”活动、各级政府重视“效益年”活动、广大农民积极响应“效益年”活动的良好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专题宣传,在关键农时季节,结合关键农事活动,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学科枝、用科技,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传媒的作用,电视、广播、网络、信息平台以及报刊杂志等媒体和机构,要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为“效益年”活动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宣传、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