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有关执行农户万元增收计划的意见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有关执行农户万元增收计划的意见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有关执行农户万元增收计划的意见建议

不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积极破解当前农民增收难题。加快建设惠及全州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依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州委六届八次全会的精神和要求,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起,全州组织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目的意义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没有农民全面小康。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身点,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红河小康社会的关键。近年来,州坚持把促进农民继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在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去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22元,比2005年增加1931元,年均增长14.5%但总体上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均值和增幅与全国、全省相比,增长速度仍然较慢,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影响农民继续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既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红河广大农村的深入实践;既是进一步发展和维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拉动经济继续增长的有效途径;既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久远目标。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必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全面掌握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和工作重点,正视现实、坚定信心,强化举措、务求实效,始终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心农业,更加关爱农民,进一步增强千方百计做好农民继续增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为全面建成红河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突出农村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扣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依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经济社会实现由外需向内需、由高碳向低碳、由强国向富民三大转型的布置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用现展理念引领农民增收,用现代科技推动农民增收,用现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用现代物质条件保证农民增收,用培养新型农民带动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确保农民收入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增长。

二)基本目标。综合考虑我州县域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增加2578元以上,达到6500元左右;农户纯收入在去年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以上、达到2.5万元,其中内地县市坝区农户户均增加1.2万元以上、半山区农户户均增加1万元以上、山区农户户均增加0.9万元以上,南部内地县农户户均增加0.8万元以上;全州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农民收入年均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农民和全州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别明显缩小。

三、实施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

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在配置资源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万元增收行动中来。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分类指导。突出县域特色,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畜则畜、宜果则果,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布局;围绕增收目标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农户增收方案,力争做到农户增收规划到县市、农户增收方案到乡镇、增收项目定点到村、工作指导到户、培训服务到人。

龙头带动。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主导。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

社会帮扶。进一步扩大区域协作,区域联动。充分发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群团组织以多种形式结对帮扶农户脱贫致富、守业致富和增收致富,全面形成先富带后富、共同建小康的格局。

科学发展。坚持把促进农户增收与发展现代农业、农田基本建设、耕地维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维护生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四、工作重点

推进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围绕上述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原则。重点是全面组织实施好5大专项增收工程:

一)全面实施“产业提升保证农户增收”工程。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任务。要从我州的农业产业实际动身,围绕全州农业产业建设“8311行动计划的贯彻实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业结构向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效益的目标迈进。一是做精粮食产业。依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突出科技、主攻单产的思路,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平安。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专用粮食,既保总产,又增效益。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石屏、泸西、元阳等县市建设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粮食高产示范区、中心示范片和核心示范带,2015年,确保全州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5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粮食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占农业收入的20%以上。二是做强畜牧产业。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加快以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为主体的生猪、牛羊、家禽、奶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到2015年,全州畜牧业产值达135亿元,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20亿元,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0%以上。三是做优烤烟产业。以弥勒、泸西、开远、石屏、蒙自、建水、个旧、屏边等8县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泸西12万亩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及全州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塑造红河特色烟叶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建设和改造基本烟田面积达120万亩左右,实现优质烟叶产量200万担左右,使烤烟产业成为北部县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四是做大林果蔬产业。巩固粮食生产、坚持“两烟”优势的同时,重点打造林果蔬种植业“八个百万亩”基地,即到2015年,基本建成300万亩核桃基地,100万亩以优质桔橙、优质香蕉、优质蜜桃、优质梨、大枇杷、小红枣、大杨梅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100万亩橡胶基地,100万亩优质高效蔬菜基地,300万亩速生丰产林及林下经济基地,200万亩以茶叶、甘蔗、木棉、八角、草果、蚕桑、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作物基地;积极推进100万亩石榴基地、2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

二)全面实施“农业龙头带动农户增收”工程。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务实举措。要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市场拓展为重点,依照“建基地、强龙头、带农户、拓市场、创品牌、增收入”思路,坚持工业化引领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由低层次向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迈进,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一是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依托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抓好蒙自—开远、弥勒—泸西、建水—石屏—个旧3个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现代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现代设施畜牧业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设施农业总产值达44亿元,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示范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二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照“扶优、扶强、扶大”思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我州参与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州级及州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5户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30户以上,农民人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70%以上。鼓励和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与联营,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提升我州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和品牌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迅速规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思路,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领办、兴办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个以上,建成州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00个。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组织制度、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加销关系,十二五”末,全州6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和销售。四是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我州光热水土条件优越、优质农产品较多的优势,坚持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偏重,大力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大力培育、提升和做强“云恢290和“滇屯502等品牌优质米、石榴、枇杷、红枣、奶业、生猪、禽蛋、蜜桃、杨梅、柑橘、高原梨、香蕉等一大批在省内、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培育创立5个国家级、20个省级、60个州级、100个县级农产品品牌,使品牌农产品对农户增收的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五是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乡村流通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乡镇集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农超对接和物流配送,全州尽快形成以州级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县市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撑、田间地头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三)全面实施“劳务输出助推农户增收”工程。农村劳务经济在州农民收入比例中占有较大份额。不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和输出规模,加快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谋发展型向组织规模型、季节性输出向临时稳定性务工转变,推动全州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一是大力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依照“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各有关部门对口争取资金、县市一级捆绑使用”原则,加大各级各类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州内外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以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为主要培训对象,贴近市场,贴近基层,贴近农民,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每年对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0万人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劳务基地建设。依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驻外劳务机构与输入地政府、用工企业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鼓励、引导各类用工单位到红河来签订招工协议,拓建劳务基地。加强劳务中介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工青妇组织、农村能人领办、兴办以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推动各地劳务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州、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建设,不时完善基层劳务工作网络,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高效、快捷服务。三是积极培育扶持回乡守业农民队伍。把农民工回乡守业列入地方招商引资政策范围,引导和扶持具有资金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回乡守业、致富家乡。对农民工回乡投资兴办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务密集型等创业项目,用地、税费、信贷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积极培育回乡守业典型,吸引更多的胜利人士回乡守业,为促进农民继续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四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农民工需求,积极组织编写职业技能鉴定书籍,督促、建议用工单位、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全州80%以上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都能顺利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四)全面实施“产业项目拉动农户增收”工程。基础产业项目是拉动农民继续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实施产业项目拉动战略。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重要机遇,超前谋划争取一批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项目,激活民间资本启动一批项目,积极实施一批能够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拉动农民收入有效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消除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继续增收的瓶颈制约。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配套推进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依托通达通畅工程、大中型灌区建设、水源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耕地维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生态文明小康家园建设为切入点,以实施电力、广播电视、通讯、清洁能源等进村入户工程为突破口,以全州公路沿线乡、村和试点示范乡村为重点,大力实施以农村电网改造、小水电代燃料等为主的农村减免增收扶持项目,为农业发展、农民继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农户增收”工程。州农村贫困面大。全州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难点。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农户增收工程,加快实现边境地区、偏远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的具体体现。扶贫脱贫增收方面,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增加扶贫投入,积极探索和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方式,不时强化扶贫资源整合,加快实现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整区域连片开发和产业化辐射带动转变,不时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农村特困户基本解决温饱,贫困户稳定解决温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降低。积极稳妥推广农村最低生活保证制度,通过扩标扩面,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时提高保证水平。社会帮扶增收方面,要积极强化帮扶措施,健全完善地方财政、机关部门、干部职工、企业实体和社会各界结对帮扶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结对帮扶的重点是农村家庭成员中有老、弱、病、残,但未丧失劳动能力,有增收致富愿望,缺乏增收手段和资金的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弱势群体,通过干群结对共建,协助困难户制定增收计划,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资金困难,开发致富产业,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帮扶贫困户达到5000户以上,帮扶对象的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五、保证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依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特色”要求。以农户为基础,建立健全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规划体系,做到州有意见、县有规划、乡有方案、村有台账、户有计划。户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参与式规划,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快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队为主体,以红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红河工业集中区和县乡农业科技示范点(园)为基地,州、县、乡三级联动的科技推广和效果转化机制,努力在良种培育和推广、高产栽培、科学饲养、农业信息、农产品深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民从科技推广中获得的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增加。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整合项目,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撑、扶持力度。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州、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林业、畜牧、烟草、国土、移民、商贸、扶贫、供销、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城乡建设等资金的整合力度,力争全州每年用于农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少于50亿元。要改善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县域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发行要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农行、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投放,切实加大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健全运行机制。各县市、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做到机构健全、责任到人、任务明确、层层落实。要把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规划、抓项目、抓检查、抓落实,确保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顺利有序推进。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州启动实施城乡干部结对帮扶农户万元增收“十百千万”计划,即实行数十名州级领导联系县市、数百名县处级部门领导挂钩帮扶乡镇、数千名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数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实行帮扶销号制,帮扶目标不实现,帮扶干部不脱钩。强化督促考核,建立全州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考评机制,对各县市和州级各有关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实行专项考核,严格考核奖惩,考核结果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参与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抓项目、办实事。各级农办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和配套政策的制定细化完善工作;发改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整合上报争取工作;农业、畜牧部门要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项目整合和技术服务指导;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资金整合;林业部门要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资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商务、供销部门要大力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类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切实解决销售难题;扶贫、移民部门要抓好产业扶贫和移民后续扶持,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农村移民发展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交通、水利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通达、通畅工程、水源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国土、城建部门要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农户农房建设、危旧房改造的扶持补助力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积极为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才、科技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