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乡镇一级政府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概念,分析当前急需我们解决的迫切问题,以及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措施,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作为身处“三农”工作一线的乡镇政府,如何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呢?而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乡镇政府这一级基层组织“责任大、权力小、责权参差不齐”的局面,但这也不能说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无事处,毕竟乡镇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现结合平时工作中的实际,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政治层面上的,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从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概括。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之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当前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主要包括两层涵义,一层是农民的年收入增长速度慢;农村与城镇的差距在拉大;另一层是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例如: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就业难度加大;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等。
(二)农村投入不足
乡镇企业的转制、强村扶弱村的村庄合并、免征农业税,都使得各村的集体资产和年收入收到严重损失,而开始实施专职村干部制度,以及各村自我“造血”功能的缺失,使得村财政“缺口”大;以及前几年注重工业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都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投入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全面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到操作层面
如何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如何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立足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新一好”。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五中全会指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各级政府应当切实担负起责任,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一、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先导和基础。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配套。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主要进行环境整治;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搞好规划,实行居民建房有条件地集中。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整体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建立科学的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对各村居民集中点建房,应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样式,更有利于村庄的清净和整洁。
三、争取涉农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应积极协调各类涉农项目在本地的实施,如农发工程、金土地工程、科技示范工程等。对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建设的力度,为建设新农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一、稳定壮大增收基础建设。如建设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基地等。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来促进农民增收。
二、拓展扩大增收渠道。组织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经商渠道。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民参与城镇建设、就业或进入村地企来务工增加收入。
三、确保农民增收不受侵害。通过财政投入、免费培训、救济扶等综合优惠和措施,确保农民增收稳定增长。对农民的合法增收要切实加予保护,防止和杜绝各种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的现象发生。对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部门、组织和个人要依法予以打击,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之一。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在这方面,乡镇一级政府可以从培训内容、方法和就业安排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农民特点,能给老百姓带去就业的技术,对全镇农民和青年农民进行培训。
二、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培训形势,让农民接受新鲜事业、新的发展理念。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创特色劳动力品牌。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农村劳动力既有学历文凭又有技能证书。
三、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打造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进一步营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1、因地因时制宜,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为重点,以股份合作为方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等形式上,提倡、鼓励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经济组织模式。
2、大力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采取“扶优、扶强、扶大”的政策,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下宽松的环境。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手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生产、生活、思维方式陈旧落后。塑造农村新风貌,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大力开展道德、法律、科普、文化“四进家”活动。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强化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搞好科技普及,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四是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
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村企共建力度,实现优势互补,长效共赢;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建设文明城镇;加大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干部,教育群众。
(六)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一个好班子,带富一方人。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在实践中,要把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有意识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使农村基层具备较强的经济能力,这对增强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