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解放思想高层论坛3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解放思想高层论坛3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解放思想高层论坛3

核心提示

■中国区域经济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几乎都能直接影响河北发展,河北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为企业提供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

■当今国际竞争的真正主体是大城市圈,在省域范围内,真正能够体现省域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也是省域内的大城市或都市圈。

■协调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

陈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宏观政策研究,成果卓著,发表论著200余部(篇)。

孙世芳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农村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科研成果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竞争+协调:河北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陈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如何实现竞争性与协调性的统一,是我国新时期保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从河北实际看,不仅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更存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紧迫性,因而,构建既竞争又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也是河北经济需要着力研究的新课题。

四大趋势:

河北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研究河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将其置于国内区域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之下。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趋势。

近些年我国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最近这种势头尤其明显。据2006年统计,东部地区所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由上年的52.39%降为50.57%,而同期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由38.8%上升为39.7%,东北地区由8.82%上升为9.74%。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投资份额分别下降了0.94和0.63个百分点,而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份额则上升了0.13个百分点。伴随投资的转移,我国经济重心偏南的格局也将逐步发生逆转。

目前,新一轮的沿海开发开放已经启动,一些沿海城市由过去的内陆导向型向海岸资源导向型转换,城市经济重心向海岸偏移,沿海城市纷纷建设大港口,实施以港兴市,甚至在滨海规划新城建设。滨海城市依靠港口带动和港城互动,已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相伴随,我国城市化也很快进入加速期。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集聚经济效益的驱使,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大都市圈或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增强。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占全国GDP达到42.3%,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

很明显,河北在上述三种变化中都拥有巨大的机遇。

就目前看,投资"北上"的主要热点地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随着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措施逐步到位,以及首钢搬迁新基地的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环渤海地区的钢铁、石化、煤电、装备制造以及港口和现代物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将促使这一区域成为我国新的投资热土。

但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无序开发问题也日渐突出。

尽管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但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在扩大。而所谓区域无序开发,主要是指不顾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加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华北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但近年来仍有一些地区大规模建设高耗水的钢铁、氧化铝、水泥、铁合金等重工业项目,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大范围地下漏斗,甚至部分区域的地面沉降。这已经是河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个着力点:

提升河北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区外市场获取要素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的能力。在国内各地区加快发展、要素资源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下,如何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这里很重要的一条,要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服务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相近布局,形成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区。在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上,根据各地经验与河北实际,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科学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优势和特点,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

---完善园区软硬环境,通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为企业提供较低的综合商务成本。

---实施产业链招商和龙头带动策略。抓住全球及东南沿海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契机,吸引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户,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

当今国际竞争的真正主体是大城市圈,在省域范围内,真正能够体现省域经济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也是省域内的大城市或都市圈。不过,河北的情况并不很乐观。据统计,在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石家庄市的人口排在第7位,经济总量排在第17位,而人均GDP则排在第27位。缺乏强有力的大城市或城市圈的带动,这也是导致河北区域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河北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重视发挥大城市或都市圈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主动接轨京津大都市,努力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京津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应当加快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建设。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GDP将保持年均7.5%以上的速度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将超过10%。这对港口集装箱、能源和原材料等货物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计到2010年,我国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80%以上。

河北沿海拥有优良港址资源和曹妃甸、京唐、黄骅、秦皇岛四个已形成相当运能的大港口(区),拥有新近发现的10亿吨储量以上的南堡大油田,拥有以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产业基础,随着沿海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河北的港口腹地范围不断拓展,这些都为沿海港口"大进大出"和港口城市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以曹妃甸、京唐、黄骅、秦皇岛四大港口(区)为依托,加快各级各类临港园区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四个核心增长点,进而辐射到全省各内陆地区;通过积极推进与内陆区域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联合协作,形成与周边省份的良性互动。

五种关系: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培育和提升区域竞争力,获取产业和空间的集聚效应,不能忽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协调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结合河北的实际,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重点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是经济发达地区与边缘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达地区应主动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发达地区的不断发展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采取抑制发达地区发展的办法来缩小地区差距。

二是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的关系。要把沿海的区位、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内地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土地空间以及已有的产业基础等优势结合起来,以沿海带内地,以内地助沿海,形成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的互动发展和共同发展。

三是环京津区域与京津都市区之间的关系。这是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发展模式。要认真分析中心对外围、外围对中心的双向需求,全面推动河北环京津地区与京津都市区的合作。环京津地区要从传统的被动的"服务京津"向主动的"接轨京津"转换,推动实现京津冀之间在观念、产业、市场、交通、人才和体制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将环京津地区建成京津的外资流转扩散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高科技产业中试应用和配套基地、现代物流仓储基地和传递枢纽、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京津普通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地。

四是生态功能区与其他受益地区关系。目前国家正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河北一部分地区已划定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何推动这些地区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比如,一方面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人口迁移政策以及绩效评价等,尤其是要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考虑建立与受益地区实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合作机制。

五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但同时应当看到,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更难以实现区域间人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政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解决区域问题的力度。

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协调发展

□孙世芳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产业密集区,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区,创新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分工,实现共赢,是目前京津冀发展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京津冀具有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条件。京津冀地域相连、产业相通,属于一个经济区,共享一个生态圈。2006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一、二、三产业的比值分别为1.3:28.7:70;2.7:57.3:40;13.8:52.3:33.9。与2000年相比,河北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速比北京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比天津高0.5个百分点。可见,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三地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由于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三地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即使在某些领域出现产业趋同的现象也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京津冀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是推进三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基础。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向。政府主导是基础,企业主体是核心,优势互补是前提,实现共赢是目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践来看,没有政府的主导,就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框架和平台,如果企业不能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那区域合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真正提高区域间的互动合作水平。

创新合作机制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突出表现为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符合行政区域利益的财税分享机制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合作机制。为此,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创新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委员会。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整个区域的重大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共建、生态共享等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规划。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主要产业的布局与产业关联;以专业分工的理念确定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的定位、发展方向与地区间分工;以一体化的理念确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以产业集群的理念推进产业的聚集与扩散。

二是建立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对三地紧密合作的产业,建立区域财税分享机制,使三地的企业家能够在三地自由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三是建立生态合作机制。河北是京津的水源地,为了确保京津的水源安全,河北的一些地区严格控制发展工业,牺牲了部分经济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为确保区域生态安全作出了一定的奉献。因此,要逐步形成京津冀三地的生态合作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合作基金,用于水源地的保护、生态恢复和其他重大的生态建设。

四是建立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性要素市场是连接区域中市场主体的纽带,企业在区域内配置资源需要完备的要素市场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京津冀区域的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较低。京津冀资本市场的分割制约着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从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需要深入研究资本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以促进该地区的联动发展。

五是建立交通、运输、通讯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使得三地的企业和居民真正实现“一卡通”,既可以有效提高运营效率,也可为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逐步扩大京津冀区域合作,实现协调发展,是实现我省建设沿海强省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合作中提升竞争力,在竞争中提升合作力,以优势互补求合作,以体制创新求共赢,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互动

■区域协调应当全面理解

听众: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涵包括哪些方面?是应该公平当先,还是效率当先?

陈耀: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地区间人均经济水平的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第二,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应因地区或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第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发挥。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区域合作,消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或地区壁垒。第四,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

■要主动与京津对接

听众:环京津、环渤海是河北独有的区位优势,河北省应该怎样从京津受益,赢得自身的发展?

陈耀:从总体上判断,京津大都市圈一直以来“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因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

“环京津贫困带”的出现就是明证。在河北与北京、天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中,目前仍有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现在北京和天津都在转型,北京提出要做政治中心,天津要做北方经济中心。这本来是为了解决北京、天津争当龙头的问题,不过河北却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现在河北应该主动适应这种转型,主动与京津进行产业对接,做好配套。

■"生态补偿"不妨改称"生态共建"

听众:河北省多次提出,国家和京津地区应该对承德、张家口等地区进行“生态补偿”,但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陈耀:承德、张家口,为保障北京、天津的生产和生活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是“牺牲”。按照道理,由国家和京津地区予以补偿是应该的。尽管道理是这样,北京和天津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一旦直接找人家要钱,必然涉及到很多利益问题。

我觉得,倒不妨把“生态补偿”改称“生态共建”。京津冀三方共享一个生态环境,由三方共同建设,共同维护,这样的提法既合情合理,也容易被各方接受。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还要多想些办法,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