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探索

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有效地利用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推动社区党建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在社区党建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构建起一套主动性强、参与面广、持续性久的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不断取得新成绩,赢得了各方的赞誉。

一、建立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的紧迫性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以组织严密的行政一体化的单位体系为载体,借助国家权力直接占有并分配社会资源,获得了高度有效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其动力机制具有同构性和单一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单位组织功能的分化日趋增强,我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整个体制和利益结构的大调整正在进行之中,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远没有定型,在这一特殊背景下,要保持和增强党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党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充分有效地组织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中的党员、群众主动自觉地参与社区党建,形成参与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就显得十分紧迫。

所谓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就是在城市社区单位功能日趋分化,社区成员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党建资讯网,通过重新构建社区党组织的联系渠道,以利益导向为动力源,形成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主动、自觉地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社会驱动结构,使社区党建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种社会驱动结构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主动性强,二是参与面广,三是持续性强。

建立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必然性,而且有着现实上的紧迫性。其紧迫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立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是适应单位功能分化、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的需要。为解决传统体制造成的抑制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和迟滞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4年开始的城市体制改革,使单位特别是作为企业的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单位组织已不再是国家的部件,而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整体,单位利益日趋独立化,表现出非行政化趋向明显,专业化功能逐步增强,社会职能逐步剥离三大特征。专业化功能的增强,使社区单位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行事,相互关系日趋商品化和简单化,经济利益取代政治的、伦理的因素成为联系各种主体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才能使其在强化专业化功能的同时,增强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社区党组织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建立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是适应城市社会利益关系变化、构建社区共同体的需要。在“单位非行政化”的同时,“个人非单位化”的趋向也在增强。职工除了在单位工作取得收入外,他对单位的关系已逐渐摆脱了全面依附的性质,个人自主性日渐增强,正在急剧变动的社会为个人对利益、地位和职业偏好的追求创造新的环境,刺激和诱使个人从原先单位组织结构中脱离出来,流向自己偏好的单位,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也日渐减弱。这必然使得社区成员的利益多元化、结构复杂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特征日益凸现。社区党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社区党建动力机制,才能使多元利益主体形成共识,提高参与社区党建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社区动力机制是形成社区共同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单位组织功能分化的增强,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建立社区运行机制,构建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在这种整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增强党在社区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整合。然而,相对单位组织而言,社区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具有地区性、社会性、自治性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互动。社区党建必须适应社区的属性和运行规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凝聚社区智慧,形成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氛围和民主、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与政府的行政属性相比,执政党的社区属性及其性质和宗旨与社区建设的初衷更加吻合,这就决定了由执政党来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党的政治推动比政府的行政推动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只有建立社区党建的动力机制,以政治推导为主体,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力量充分动员起来,参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市社区党建动力机制的有机构成

构建社区党建动力机制必须立足于社区的实质,这是动力的源泉。社区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整合,通过公共参与和人际互动形成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和共同的行为方式。然而,我们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整合社会关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方向,体现党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领导。社区党建动力机制的首要因素是加强党的领导,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只有这样,地方党委才能更加有力地从政治上指导,地方政府才能更加有力地从经济上支持。其次,社区共同体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社区单位和居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必须逐步得到实现,才能产生原生的动力,使共同参与和人际互动变为现实。我们要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中找到共同利益,把各种不同的价值趋向融会成丰富多彩的价值整体,将松散而复杂的区域社会结构要素凝聚成网络化、系统化的利益共同体。再次,党和政府的取向和社区共同体的利益实现高度统一,是产生合力的唯一途径。因此,只有使党和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向和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利益高度统一,才能构造社区党建的政治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以及三个动力的统一体。

1、政治取向与政治利益的统一。

组织社会、凝聚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也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始终保持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内容。因而,社区建设绝不能导致一个与执政党相疏离的力量的形成。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党政分开”、“政社分开”的同时,社区党组织需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集中精力抓好宏观决策,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政治方向;二是抓好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和凝聚,以凝聚群众,保证自己的执政基础。社区共同体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和整合方式,必须为我所用。只有通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搞好社区党建,在社区内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形成党对社区的领导核心,才能保证作为实体的社区共同体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的基础,形成社区政治核心,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贯彻落实,维护社区的团结稳定,促进社区的兴旺发达,这是社区党建的基本政治取向。

然而,社区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管理,其最高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实现社区归属。社区管理也是一种多元利益主体的民主管理。目前,社区民主管理的要求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基层民主不断推进,大量的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活动群体在社区中出现,他们都希望在社区管理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异质化,社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的重大决策,对社区群众的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群众对社区管理中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希望体现自我在社区自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社区单位的专业职能日益强化,经济职能则逐渐弱化,其社会职能回归社区的趋势明显。然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对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逐渐凸现,因而它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在高涨。上述三种民主管理的要求其实质反映了社区成员的某种政治利益。如果我们重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在保障社区成员民主权利的同时,积极加以引导,使之既坚持正确的方向又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进程同时成为党在社区中发挥政治核心的过程,就能聚集党的政治资源,产生强大的社区政治动力。

2、经济取向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在社区建设中,经济建设与发展同样是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因此,地方党委必然要想方设法通过政策调整、产业导向和各种扶持等一系列手段,大力促进社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种经济取向是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

社区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共生地,存在某种利益关联度,但利益主体的异质性本身又使他们的关联只能是孤立的,难以形成同质的要求和共时的关注,难以形成改变现状的合力。社区党组织必须以超出自身利益的眼光主动提出社区共同经济利益,作为向心力的内核,这个内核代表社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具有巨大的内聚力。然而,社区成员包括社区单位和社区群众又有自身的特殊经济利益,我们在发展共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区成员的个体经济利益,才能使他们关注社区共同利益,在为共同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又使个体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加大他们的参与动力。满足社区成员的个体利益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单位的经济利益。社区党委、政府只有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城市管理环境,才能为单位的竞争添上一把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二是社区群众的家庭和个人经济利益。一方面社区内下岗职工增多,贫困户、困难户增多,另一方面岗位流动性增强,此外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社区。社区党委和政府只有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帮助下岗者再就业,为各种贫困户、特困户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同时为社区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的经济利益,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心甘情愿地为创造社区共同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使社区的共同经济利益和个体经济利益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以达到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从而产生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3、文化取向和文化利益的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起源于生活实践,代表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形态。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将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持续磨合,营造出的具有本社区特征的文化现象。通过社区文化,社区成员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并共同对自己居住的地区产生归属感,构筑自己的生活共同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倡导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则是社区党组织既定的文化取向。其中,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文化取向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质是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既不是只注重社区的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更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区整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人利益同步发展的集体主义,既注重社区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并为社区每个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尽管多年来党在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很大的力气,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少社区成员出现了“合理利己主义”、“不妨碍他人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奉献求报答”甚至“金钱至上,唯钱是求”的价值观。此外,在伦理道德方面也出现了亲情淡漠、缺乏同情心,损害他人名誉,破坏人际关系等现象。上述价值观和伦理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社区成员的文化利益。因此社区成员普遍渴求重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只有通过党在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关系,树立起正确合理的主导价值观和伦理观,使大多数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步趋同,才能充分调动起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当然,社区党组织和政府还要大力建设思想文化阵地,采取多种思想文化建设的形式,使社区成员积极性的发挥有坚实的阵地和途径。总之,党的社区文化取向只有和社区成员的价值需求和伦理需求相统一,才能产生共建社区文化的强大文化动力。

上面只是对社区党建的政治动力、经济动力和文化动力的分述,在实际构架社区党建动力机制中,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政治动力是主导,经济动力是基础,文化动力是支柱,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它们各自独立发挥作用,但从社区党建的全过程来看,三者又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完整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