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员管理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党员和失业、待业的职工党员正在逐步转入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市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一是社区党员队伍构成的变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街道社区管理,其比例占到了街属党员总数的30%以上,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心态各异,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复杂性。
二是党员思想状况的变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个别党员甚至产生理想信念动摇,先锋模范作用弱化。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是党员学习时间的变化。下岗、退休做临时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其次,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街道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再次,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o为此,区委组织部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通知》,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二、我区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关键在于合理地分好类别,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社区党员主要由以下6大类党员构成: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的在职党员。针对这六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以社区大党建为着眼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管理。
1、强化对街(镇)属党员的教育,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水平。街道在职党员、社区干部党员是街居工作的骨干力量。对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街道、社区工作。我们对街(镇)本属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街道(镇)党工委(党委)和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学理论、明责任、强素质,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制度,开展争当“优秀街居公仆”活动,强化这部分党员的执政意识观念、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鼓励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党建资讯网,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对本属的党员干部通过有针对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且具备基层群众工作和现代化社区建设、管理的实际本领。三是注重发展新党员,培养年轻干部,扩大社区工作干部的来源。各街道(镇)党工委(党委)注意把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社区建设、管理一线去锻炼,用工作实践增强其才干和能力,用社区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发展新党员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街道可以选派大学生到社区居委会去工作锻炼,并把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干部配备到街道党务工作的岗位上,逐步改善街道党务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对属地党员的教育,增强社区工作的合力。一方面,建立“组织管理依托条,活动管理依托块”的管理机制,发动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对属地单位党员的管理。根据党章的规定和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各类专业化的志愿者活动为载体,组织他们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达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协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组织渠道,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方便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健全包括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在内的各种旨在鼓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运用社区党校等加强对社区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地区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各自的纵向领导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相结合,街道(镇)党工委(党委)组织上“大课”与支部组织上“小课”相结合,抓组织学习和进行社区知识教育、研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发挥社区优势,形成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局面,针对街道(镇)党工委(党委)资金、场地、人力不足的矛盾,把社区单位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校阵地优势,把社区单位人才优势转化为社区党组织师资优势。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通过抓党员形象工程党建资讯网,广泛宣传社区党员先进典型,搞义务奉献活动,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凝聚社区党员,拓展社区党建教育领地。
3、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为社区工作增光添彩。退(离)休党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不断增多,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单位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有的曾是技术骨干,有的从事过党务工作;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心话题比较集中,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这部份党员的管理,我们着重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形式多样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街道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同时根据他们的要求,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让他们在继续得到党组织关心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余热;对身体有病行动不方便的党员,根据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管好子女争做“五好家庭”,按时交纳党费。街(居)党组织还委派身体健康党员做联络员,通过定期走访,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有关精神和支部的工作要求,掌握其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通过组织及时帮助解决。
4、拓展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我们按照“抓组建、抓管理、抓活动、促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1999年至今已先后建立了53家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党员总数达189人。积极开展了“班子建设好、党员素质好、制度执行好、群团配合好、合作共事好、作用发挥好”等“六好”活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管理。采取“联、挂、靠、派、荐”等方式,进行组建,“联”即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挂”即对企、事业单位中的个别党员或个体劳动者党员,把组织关系上挂主管部门、个私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靠”即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零星党员,划归社区党组织管理;“派”即从街(镇)或社区党组织中选派优秀党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兼任党组织负责人;“荐”即把待就业的党员推荐给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为组建创造条件。同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我们注意选择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业主思想开明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培植精品。福建金得利集团党组织从1996年的一个支部委员会、十几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总支、三个党支部委员会,45名党员。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为城市社区建设聚合力量。目前,城市社区内的流动党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强;二是流人和流出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三是流动党员对所有社区的归属感参差不齐。这样就给有效教育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一,党的组织管理难以纵向到底,垂直性差。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其二,由于流动至本社区的党员原动力不同,在地区、行业之间频繁流动,没有固定的规律,从而难以把握,造成管理困难的局面。其三,流动党员对社区的认识参差不齐,往往缺乏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因而会忽略党员关系的接转,造成身份不明。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立足于实践和探索,用新思路去解决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洪山镇福屿社区党总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采取集中教育管理的形式,将长期在该社区经商、打工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二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原则上按照流动党员以流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原则,对组织关系的接转党建资讯网,预备党员的教育考核,参加组织生活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有针对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四是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注意抓住重点求突破。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也结合各自特点,将分类管理具体化,对党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一是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登记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由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情况进行记载,并定期向其所在单位和组织部门进行反馈,将其在社区的表现作为考核、评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还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二是对社区特殊群体党员实行“注册管理”。对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失业党员,从关心思想到生活人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离退休党员从坚实理想信念人手,进行“退岗不褪色”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三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楼栋、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一名党员一面帜”。四是对失业、待岗职工党员主要开展以过一次组织生活会、作一次思想汇报、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个合适岗位、为社区建设作一份贡献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五是更加灵活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着重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向企业献言献计,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政治核心,努力做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员的组织生活两不误。
我区党员分类管理实施一年多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感到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
一是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实行分类管理前,由于对党员管理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要求不够具体,一些党支部在党员管理上,担子没有很好地挑起来,有的仅仅以组织一下学习来代替党员管理教育,对少数党员存在着似管非管的现象。实行分类管理后,改变了过去责任要求不清的状况,明确了街(镇)本属党员由街道党工委及所在的基层党支部负责,离退休、流动党员、社区在职党员主要由社区党支部负责。由此街道党工委和基层党支部对党员管理教育各司其职,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党员管理有章可循,层次清楚,责任具体。做工作更加踏实有劲了。
二是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在落实管理教育的制度上,实行分类管理。以前部分退休党员由于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活动难保证,实行分类管理后,活动时间适应不同党员的各自情况,使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管理教育的内容上,不同对象不同要求,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了,比如去年以来的反腐倡廉“六个机制”教育中,各街(镇)党(工)委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对领导干部党员,着重学习党规党纪,剖析典型案例,解决自觉为民掌权用权的问题;对一般在职党员,着重学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解决监督不够自觉有力的问题;对退休党员,着重宣传党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和取得的成绩,解决在发扬传统,转变党风上信心不足的问题。由于对症下药,各开各的“方”,各吃各的“药”,教育与实际结合紧密,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三是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这方面在退休党员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一些退休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到地区后,感到惘然失落,无所适从;一些党员退休后思想滑坡,产生了“人到退休万事休”的想法,认为退休就是“菜篮子,生炉子,抱孙子,摸牌子,串门子,抓票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一些年高体弱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的党员,感到自己无法履行党员职责。对党员分别提出责任目标后,使大家感到,退休后应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发挥作用,从而调动了广大退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当好“义务十大员”。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城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对策
我们实施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这仅仅是个开始,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要建立健全街道、社区、楼寓管理网络。在街(镇)成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做好社区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管理联络办公室,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联络小组组长、党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协助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动员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在楼寓(或居住片、宿舍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小组。所有社区党员都编入相应的党员联络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员代表共同商定或由小组中的全体党员推举产生,主要负责组织党员开展各项活动,加强社区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二要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制度建设是工作得以落实的保证。要着力建立能使党的肌体正常新陈代谢、具有约束力和激励功能,符合各类党员需要的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党员目标管理。并根据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党员发挥作用的不同途径,科学制定党员的目标责任,把目标规定的定性、定量指标与目标责任人完成目标的实际效果联系起来,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不同岗位的党员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途径。当前,尤其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探索企业离退休党员社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实施分类教育管理。对于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要重点应当在规范化上下功夫,通过深化“三优一满意”、“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对于社区中的下岗、待业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要采取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临时支部、党员联络站等多种形式,把这些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保持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使党员与党组织“不断线”,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要花大力气消除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中的党员教育管理“空白点”。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帮助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在街道党工委组建联合党支部的形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对暂无党员的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成立党组织打好基础。同时努力探索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真正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战斗力”。另外,还要发动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要继续探索协调、指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渠道,继续建立完善五种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有效地调动社区在职党员的积极性,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