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黎平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风景秀丽的群山环抱之中,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县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52万,其中侗族人口3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发祥地,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地。黎平物资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原始生态神奇和谐,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圣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三十年来,在中央、省、州的正确指引下,中共黎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侗、汉、苗、瑶等52万各族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各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5412万元,比1978年增长119.1倍,是1978年的25.2倍;农业生产总值达116003万元,比1978年增长2.1倍,是1978年的22.4倍;工业生产总值达85201万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是1978年的5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33元,比1978年增长22.2倍,是1978年的25.7倍;地方财政收入达5069万元,比1978年增长13.5倍,是1978年的14.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1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27.9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1691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271.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8亿元,比1978年增164.4倍。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回顾黎平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今日的侗乡黎平,山欢水笑,万象生辉。黎平机场建成通航开辟了苗侗民族对外开放的国际窗口,蓝天万里,银燕翱翔;在希望的田野上,稻浪滚滚,鱼欢畜旺;在连绵的林海深处,獐兔出没,鹰飞草长;在重点建设工地,车流穿梭,机器轰鸣,一座座雄伟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柏油公路铺就在青山翠绿之中……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新黎平,正阔步向前奋进。
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自古以来黎平就是侗族文化的发源地和侗族文化的中心。这里有神秘悠久的侗族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近年来,黎平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中国旅游最好的两条黄金线路之一,被联合国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圣地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建设部评为“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肇兴侗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2007年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黎平还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家国家部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黎平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中国革命老区和全省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黎平是贵州“公园大省”和黔东南“旅游大州”规划的以侗族风情为主的贵州东线民族旅游黄金线上的中心。地坪风雨桥和“黎平会议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机场万人合唱侗族大歌、黎平天生桥、肇兴鼓楼群、述洞独柱鼓楼和杉阴沉木被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所有这些成绩与荣誉,为黎平旅游业的整体推进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
围绕“旅游兴县”战略,坚持改革开放,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旅游业及第三产业较快发展。黎平机场于2005年11月建成通航,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出省连县油路建设加快,黎靖、黎锦、黎榕、黎从、黎剑、黎高油路改造完成,黎洪油路改造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全县13个乡镇通油路,油路总里程达260.5KM。到2007年止,全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公路网里程总计2721.6公里,通客车里程839.65KM,简易村公路1123.5KM,林区及自然寨简易公路758.45KM,公路密度为61.2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目标,按照“保护古城区、改造旧城区、发展新城区”的原则,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北门新区主次干道、黎阳大道、午开大道、正阳街、清泉路、开泰路等,县城“两横四纵”道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增至5.6平方公里;星级宾馆、休闲广场等工程建设速度加快,城区绿化扎实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7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3.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45亿元。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形成。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截止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为41.67:20.99:37.34,种植业向高效、优质方向调整,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特色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农产品加工、民族制药、民族工艺品等特色工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扶贫攻坚取得较大成绩,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兴起,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县劳动力输出达10.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44亿元。
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城镇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启动;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成效明显,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双江“侗族摔跤”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表演项目综合类金奖,在武汉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舞蹈类比赛中荣获表演奖,填补了我省在此奖项的空白。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农民参合率达到81%。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绩,获得了“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色小康县”荣誉称号。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56%和73%。城乡通信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乡乡通移动电话,基本实现村村通电。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取消了除烤烟外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实行直接补贴。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鼓励支持和正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县注册私营企业已达l40户,注册资金22567万元;个体工商户5868户,注册资金10544万元;实现就业人数1071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到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开展招商活动,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共引进投资新建项17个,合同引资4.6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7亿元。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形式,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搭建了新的融资平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为我们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为进一步推进黎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结合县情实际,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坚持“以建设侗族文化特色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夯实农业、交通两个基础,实施旅游兴县、城镇带县、工业富县、科教强县四大战略”的“1124”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尽管今天的黎平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黎平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侗族文化底蕴深厚,随着黎平机场的通航、“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的贯通,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侗乡黎平巨大的开发潜力将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