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将其与“优先发展教育”相联系。本文将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宏观思路进行论述。

一、要将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国民素质并重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报告依据“四位一体”发展的大思路,分别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鼓舞人心,任务十分艰巨。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归根到底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活力和创造力来保证。这就要求将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国民素质并重。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两种生产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生命的生产”分为“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和“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进一步问:什么是人类自身生产?它指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断创造的过程。具体地说又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人类种的繁衍(有生命的个体的增殖),以及社会主体力量的培养和创造(人的社会性、体力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类自身生产不只是生命的繁殖,更是一个通过接受教育不断提高素质的过程。个体的人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文化,才能逐渐成长为有实践能力的人。反思我国的人口政策,在相当一个时期不仅表现为没有搞计划生育,而且表现为长期没有将提高国民素质落实到实处,“”中甚至倡导“知识越多越反动”,脑力劳动遭到批判,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同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国进入一个必须重视开发人力资源的时代,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计划生育是我国控制人口无序增长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的是人口的数量问题。但仅仅抓这一点很不够,还需要更加重视人口质量提高。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是我国变13亿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方面来。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解放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把人的活力、创造力、各种潜能和聪明才智焕发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靠人民干的,经济靠人民来发展,社会靠人民来推动,现代化靠人民来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人民来实现。我们需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二、“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之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观。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事业,都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当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马克思恩格斯最关心人的发展和解放,他们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它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基本内容是:一、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丰富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以及知、情、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的高度丰富展开。它将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地域的人变为世界历史的人;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它不再只是局限在少数人或某些阶层人身上,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

对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另一角度思考,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增长与满足。从内容上看人的需要主要包括自然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层次上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等生理需要,以及繁衍后代的两性需要;享受需要是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发展需要则是人为了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虽然越是低层的需要越是基本的,但较低层次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成为人们行动的主要动因,而会让位于较高层次的需要。这一过程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过去我们主要是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关注的重心主要放在“物”的方面,即解决人民群众日常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除了基本生活需要,广大群众更加关心通过教育学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其显著特点就是“知识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

还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又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工业革命时候起,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主要是经济增长。这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消耗和资金投入,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和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事实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经过理性反思,要求突破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呼声成为时代的强音。

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和突破,代表着人类期望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出的是对人的重视。“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首脑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认定:“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总结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顺应21世纪人类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今天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当认准这一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否则我们将会因此在21世纪失去发展的主动权。

三、知识经济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当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之际,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初见端倪。这种社会的特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将不再是资本,而是信息和知识;价值的增长主要不再通过传统型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型劳动。知识经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传统发展观为了获得财富增长,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面对这种险情的陡增,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经济增长极限论。他们认为,由于人口的快速度增长、资源的大量消耗,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会达到极限,世界经济增长已经临近自然生态的极限。这种看似悲观的观点对传统发展观的转变起到了警示作用,企求从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变到开发人的资源为主,突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同知识经济这个大趋势密切相关。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为世界之最。但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虽然按国土面积我国居世界第三,其自然资源总量也大致排在相同位置。但是相对于13亿人口,资源就显得十分短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水平的1/7,人均淡水只有世界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排在世界的第53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越来越尖锐。如何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科教兴市”,关键都在“兴人”,即提高人的素质。据*年有关统计,在全球有影响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是排在倒数第一、第二和第四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是什么?主要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在当代社会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国民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辩证处理人才与人力的关系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难得。人才是新科技知识的发明者、传播者,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保持和健全人才与人力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从根本上说,人才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力资源这个蓄水池。人才总是少数精英,人力则是多数普通大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做大和做强人力资源这个平台,人才方有可能更好的应运而生,才有可能英雄有用武之地。如果造成人才与人力之间的脱节,那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于人才与人力的辩证关系,确实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和做法,没有做到重人才和重人力并举。一些单位和企业,引进人才不惜重金,培训人力则不愿花力气,获得适岗人员主要依靠外部招聘。这种情况不仅导致社会就业压力增加,而且制约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再有就是过分看重高学历,阻碍了从人力到人才的渠道畅通。文凭虽然要讲,但是绝对不应成为人才与人力之间流动的鸿沟。我们应当重视人力中存在的各类“潜人才”,畅通从人力到人才的路径。如果片面追求学历会,只会助长“高分低能”。

教育优先是造就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如,应当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于再职员工,社会和企业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其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应该成为在普教中竞争失败学生的无奈出路,而应当是具有吸引力的一种选择。如在瑞士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群体中有80%以上的人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在德国如果义务教育后公民选择职业教育,政府会提供相应条件满足和保证其实现;其三是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根据*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推算,我国近7.6亿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只占6.8%,仅相当于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24%)的1/3;其四是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学习成为陪伴人们一生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生存方式。无论那种形式和层次的教育和学习,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要致力于不断进行四方面的学习提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