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精辟论断,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而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始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一、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例如,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为指针,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轻、农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说,我们在建国以后的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又如,在*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驱散了形而上学无冲突论的迷雾,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又相适应又需要不断解决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加以调整和解决。这就为以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革论奠定了理论前提。
但由于*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做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左”的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而走到歧路上去,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毕竟为我们党在尔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造了前提。邓小平正是在总结“”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探索中的积极成果,而纠正和克服了晚年的错误。邓小平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和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则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做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邓小平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在观察问题、判断形势的时候,始终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例如,在面对着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当时的习惯思维,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赋予其以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时,又以在这种结合的进程中提出的创见、开辟的新路,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就是其典范。
三、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受命于这个重大历史关头的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的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就世情来说,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我们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讲究斗争艺术,然而最根本的,却是要坚定不移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忧患意识,迎接挑战,特别要集中力量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就国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向我们党执政和领导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党既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又要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党情方面来说,我们党从一个在建国前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建国以后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种地位变化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四、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楚地说明推动着这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探索;而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深化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