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激励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激励机制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同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创新活动是由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从供求的角度,可以把创新政策分为两类:创新的供给促进政策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前者通过对创新的供给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后者通过对创新的需求方(创新产品的购买者)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政策偏重供给促进而忽视需求激励,这已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以创新需求激励为重心的创新政策体系,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对创新的需求激励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过去,创新的供给促进政策大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突出的问题是研发费用的支出与创新项目是否成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之间缺少直接、稳定的联系。许多科研工作往往具有强烈的鉴定和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和效益导向,导致研发与市场“两张皮”,浪费了大量的创新资源。许多研发成果获奖一大堆、专利也不少,却未能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对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有效支持。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创新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初,由于生产规模小、研发费用分摊大以及生产工艺不够成熟、社会化的生产配套体系尚未形成等原因,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往往较高,需求容易受到抑制。同时,创新产品的性能和优点可能还不为外界所熟悉,导致潜在消费者的使用意愿较低。不少企业认为,其创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所面临的困难要大于研发阶段。

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它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经济,通过需求信号引导供给方的创新和生产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可以避免创新资源的浪费。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税收和价格优惠、直接补贴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购买创新产品,或者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倾向性措施引导公众使用创新产品。这些政策措施也可以看成是对创新产品的补贴,但这种补贴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企业的创新成果要表现为产品,而且是因具有技术优势而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政府的需求激励政策能在创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带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概括而言,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消除创新供给方对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感,减少其财务压力,从而刺激创新活动。

创新需求激励政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巨大

发达国家的创新政策体系也曾以供给促进政策为主,如欧洲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和日韩在微电子领域都组织和资助过大型研发活动。但近十几年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在提升全社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创新产品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著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动。

面向创新产品的税收、价格和补贴政策。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用户的购置成本,鼓励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比如,美国对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减免最高可达3400美元的所得税;英国对采用太阳能、水循环装置和无污染涂料的“绿色住宅”减免印花税;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免征生态税,而对汽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征收较高的税;日本对居民使用的111种节能设备减免税收。其次,通过区别定价,提高创新产品使用的经济性。许多国家都实行累进制水价,促进节水设备的应用;对可再生能源以高于普通能源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德国、日本等国的家庭可将自己节余的太阳能电量出售给电力公司或政府。第三,通过直接补贴家庭和消费者,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英国、日本等国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贴;日本对购买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汽车的消费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金额约为节能环保汽车与常规汽车价差的50%左右;德国对私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有关国际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政府采购比研发补贴更能促进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通过采购创新产品来推动企业创新,这些政策被称为创新导向的采购。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是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的重点领域。政府采购创新产品,不仅为新技术提供了先导市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且由于以“全生命周期成本”为定价依据,从长期看还可降低政府支出,为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机会。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大都集中于战略性技术领域。比如,美国政府技术采购的很大比例在国防和航天领域;欧盟国家的重点领域包括电子、医疗、医药、物流、环境、能源和安全等;韩国则把信息通讯技术作为重点。

促使企业创新的标准设定。标准是影响技术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在能源、环保、健康、保护消费者等方面设立越来越高的标准,促使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这主要表现在:技术标准越来越细,欧盟制定的针对进入欧盟市场产品的技术指标、规定已超过10多万个;覆盖范围越来越广,2004年欧盟“电子垃圾处理法”的出台意味着其环保标准规范已经由企业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延伸到了售后环节,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引导创新型消费文化的倾向性措施。倾向性措施主要是指政府引导消费的行为,包括限制性规定、宣传号召、行为示范等,通过向社会发出崇尚创新的信号对建设创新型消费文化起到导向作用。

建立以需求激励为重心的创新政策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已开始引入和实施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国务院颁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配套政策》明确规定,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有关部门也提出对相关创新产品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需求激励政策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与现实的创新实践需求差距明显。同时,由于重供给、轻需求的观念由来已久,已有的创新需求激励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建立以需求激励为重心的创新政策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当前,需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提高对创新需求激励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创新、应对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加剧的国际创新竞争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需求激励政策的重大意义,按照以需求激励为重心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创新政策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机制。当然,强调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并不意味着供给促进政策可有可无。供给促进政策仍然可以对创新起到积极作用,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作用还不可或缺,但其设计和实施也要适应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变化,在符合战略目标要求的条件下重视市场和效益导向,并与创新的需求导向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对与创新需求激励有关的政策工具的研究和设计。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有关国际经验,注重政策的前瞻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好的政策因缺少可操作手段而难以落到实处。税收优惠、区别性价格和用户直接补贴等要能直接启动对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并鼓励创新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必要竞争。政府采购要适度扩大创新产品特别是体现国家技术进步战略目标的产品的比例。政府的标准设定要对产品性能规格和功能水平提出明确要求,而不是指定具体技术方案。政府制定的倾向性措施要有助于营造“以创新为荣”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时尚”。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大专项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类创新产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创新需求激励政策的突破口和重点。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飞机等重大专项。历史经验表明,仅仅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项目攻关,并不能保证攻关成果顺利转化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也不能保证这些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应制定与这些重大专项相适应的需求激励政策,促进成果转化。这些项目的商业化成功,不仅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而且可以对其他领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已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类创新产品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在这些领域率先实施需求激励政策,可以使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有较多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随政府创新政策的调整而相应转变创新行为。更加重视需求激励,不仅涉及政府的创新政策,而且体现了全社会创新机制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在政府调整政策的同时,企业和科研机构调整创新行为势在必行。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改变以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向政府争资金、争项目,满足于通过鉴定、评上奖项而不注重研发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观念和做法。要争取政府需求激励政策的支持,就必须加快完善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使研发成果能够形成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