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揭示本质特征把握基本规律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揭示本质特征把握基本规律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揭示本质特征把握基本规律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为全面贯彻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国家林业局将“现代林业的内涵、外延和特征以及现代林业建设规律”列为2007年入局重大调研专题,并明确由科技司牵头负责。根据局里的统一部署及要求,科技司组织中国林科院、局经研中心有关专家,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27日~9月4日,组织专家组,专程赴吉林、广东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与吉林省林业厅、广东省林业厅领导、专家进行座谈,实地考察了吉林森工集团,白山市林业局,三岔子林业局及金桥地板厂、刨花板厂,松江河林业公司及抚南林场、云龙木业,抚松县林业局及泉阳林场,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广宁县林业局,鼎丰纸业,广宁县长荣竹木工艺制品公司,肇庆市葵坰林场,东莞市林业局及市林业研究所等19个部门和基层单位,加深了对本专题的认识与理解。现将调研情况及成果报告如下。

一、现代林业的内涵

贾治邦局长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对现代林业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是:用现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

贾治邦局长关于现代林业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各地均表示赞同和热烈响应,认为这一论述准确地反映了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建设目标、任务,同时他们在座谈中结合实际畅谈了各自的理解:

吉林省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现代林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国际先进的理念、手段、技术、管理体制和机制,对传统林业的突破和扬弃。建设现代林业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首先着眼于建立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广东省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现代林业是生态、产业、文化并重的林业,生态是林业重要地位的体现,产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推动力,文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底蕴。现代林业建设,首先是生产主体的现代化,即高素质的林业生产者;其次是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即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第三是生产对象的现代化,即实现资源经营集约化、可持续利用和林业多功能、高效能、高产出。

我们认为,现代林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产业,与传统林业相比,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现代林业,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林业集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素质、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林业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的过程。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和谐发展”。

生态良好,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森林(湿地、沙漠)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国土生态安全。

产业发展,就是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确保林业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文化繁荣,就是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行为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森林文化,繁荣生态文化,努力营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和谐发展,就是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上游与下游、兴林与富民关系,充分发挥现代林业在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林业的内涵不断深化,层次不断上升,内容不断拓展。

二、现代林业的外延

内涵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则是对概念范围的界定。随着现代林业内涵的不断扩展,其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1、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恢复和重建森林(湿地)生态体系,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是综合治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湿地、荒漠化)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体系。使林业生态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碳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生态系统共同营造和谐的生命支持系统,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建立以林业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为内容的发达的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森林是巨大的物种库、资源库、能源库和基因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林业生物资源被开发利用,依赖于森林及其野生动植物等为原料发展起来的新材料、新能源和航天、环保、医药以及生活用品等产业越来越多,显现出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大力发展人工商品林、木本粮油林、竹藤花卉、林业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林产化工、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森林绿色食品开发、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是缓解和解决森林资源的供求之间、森林资源的生态利用和经济利用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3、建立以生态文明、崇尚绿色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一项新任务。民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即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图书文献信息库,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博物馆或博览城、野生动物园、植物园、森林标本馆、古树名木、护林碑刻、纪念林等)的建设。对传统的生态文化物质载体,应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生态文化品味。要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景区。通过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需求、改善人居环境等措施,开展民众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另一方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观念的根本转变,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现代林业建设肩负的主要责任。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充分挖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的同时,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物种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与林产品市场的优化配置,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显著标志。发展现代林业,大力推进乡村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村镇与农田林网、水网、路网,发展庭院林果经济,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与道德修养,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通过调研,我们一致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实现资源多功能利用为目标,以现代工业装备为条件,以现代信息管理为手段,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引导,以现代法律制度为保障,以扩大对外开放为特色,以培育新型林农为基础,是现代林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9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理念,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最终目标。这里有两层深刻含义: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充分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既充分满足当代人对林业三大产品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坚持这一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和战略的眼光发展好林业,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留更多的青山、绿水、蓝天。

2、现代林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林业。现代科学技术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坚强基石,是检验林业管理经营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全面依靠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林业发展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它将伴随着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的重大突破而产生质的飞跃。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尤其要加强森林培育技术、森林保护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及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争取在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以3S技术和IT产业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以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化学为依托的林业生物质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对林业的贡献率。二是要致力于加快林业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区域林业研究中心和林业创新基地建设,形成国家稳定支持的配置优化、布局合理的林业研发机构和创新队伍。三是着力推进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通过实施科技服务林改、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使林业科技推广、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区,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骨干作用和科技能手、科技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3、现代林业是以林业资源多功能利用为目标的林业。现代林业以构建优质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不断增加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持续不断地满足社会和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4、现代林业是以现代物质与技术条件装备起来的林业。现代林业依靠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和技术装备为前提,并与国家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当今世界,所有林业发达国家都是以工业化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其中,以机械动力替代人力、以信息技术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已成为林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资源卫星遥感、航天育种、成套林业机械加工设备等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和林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如此大幅度地提升林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林业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5、现代林业是以现代信息管理为手段的林业。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3S技术和IT产业的迅速发展,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入了数字化时代,也为现代林业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平台。其中包括林业资源连续清查、生态状况动态监控,以及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森林自然灾害监测、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植树造林成果评价等,几乎覆盖了林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为林业实施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6、现代林业是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引导的林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必须坚持在生态公益林由国家投入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建设现代林业的市场引导机制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政策激励。政府制定和不断完善与林业分类经营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各项扶持、激励政策,包括制定维护社会投入发展人工商品林权益的政策法规,建立社会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营造生态公益林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以及鼓励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等。二是市场引导。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直接参与现代林业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全方位的林业投入机制和合作机制,支持林业企业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三是完善服务。按照“政府制定政策、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有利于现代林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把配套服务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7、现代林业是以现代法律制度为保障的林业。现代林业是建立在完整的、适合国情、林情的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基础之上的林业。首先,要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搞好普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民懂法。其次,国家应建立并实行对培育、保护社会生态公益林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对发展商品林实行扶持政策,实行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的措施。第三,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国内、国际间林产品贸易,遵循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法则,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展森林论证、制定林产品标准和认证制度。

8、现代林业是以扩大对外开放为特色的林业。现代林业是走向全球环境和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型林业。首先,责任的国际性。地球好比是一个“生态村”。由于气候变暖、物种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许多全球性问题,都直接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全球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推进我国现代林业建设,能让全人类共同受益,体现了全球共同的发展理念和共同利益。其次,广泛的参与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发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升国际林业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广泛参与全球履约、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对话与磋商。

9、现代林业是以现代新型林农推进的林业。建设现代林业,最终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林农和林业职工,这是一项“服务三农、夯实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加快实施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计划,切实提升林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为林区、山区、沙区培养一支离土不离乡、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科技人才与企业家。

以上九个方面,既集中反映了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建设现代林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基本内容、根本途径、政策措施和总体要求,相互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四、现代林业建设规律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依托科技进步和现代技术装备,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林情实际出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发展道路,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把现代林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才能实现我国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规律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各成分长期以来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一种发展过程和趋势。这种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就林业自然规律而言,主要包括:不同自然和地理条件下的森林(湿地、沙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森林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等)培育、开发与利用规律,自然植被恢复与重建规律等。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就林业而言,主要包括:林业资源价值(包括森林、湿地、沙漠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价值)规律,林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的规律,林业三大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规律以及市场运行法则等。

五、几点建议

在调研中,吉林、广东两省的领导和专家就如何建设现代林业,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普遍认为,现代林业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循序渐进的重建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现代林业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探索。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技术相对落后、资源配置行政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五点工作建议:

1、林业生态建设必须继续坚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机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保持资金投入与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加大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内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设与经营管理水平,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2、产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建设现代林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国有林区不能再走靠砍木头吃饭的老路。从长远来看,必须长期坚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本,把国有林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材商品生产基地,在森林培育上下功夫,尽快改变低质量、低蓄积的状况,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

3、强化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我国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调整林业生产关系一场重大变革,正在由试点扩大到全国,由集体林区延伸到国有林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法律体系,切实解决当前体制不顺、政策缺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现代林业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在政策上,农业、矿山、水利部门享受的优惠政策在国有林区缺位(新农村建设以及煤矿塌陷区棚户改造国家给予免除土地出让金的优惠政策等)。在体制上,利益分配不公,林区水库归水利部门管,国有林场建水电站要向水利部门缴水资源费,而国有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生态补偿却严重不足。为此,应积极争取同等待遇,为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4、把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列入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程度,摆到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集团)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在条件艰苦的国有林区,通过实施生态移民、调整林场规模、作业工区下山、人员迁入城镇等措施,切实解决广大林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以建设和谐林场为目标,逐步实现生态良好,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发展,职工安居乐业。

5、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运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停留在课堂上和论文中,而在生产实践中难以得到应用的问题,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要求,以5~10年为一个周期,以基层森林经营实体(林场或企业)为单位,制定并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业设计方案和森林培育与采伐限额计划制度,并以此取代延续多年的现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这是建设现代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与采伐限额管理相结合,可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经营方案或计划一经批准,就具备法律效力,经营者就必须严格执行,管理者就必须加强监管。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又有利于保护经营主体的利益,调动广大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