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有**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在一个“新”字。首先是时代背景新。它是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课题。其次是目标要求新。《建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第三是建设思路新。跳出了以往单纯就农村建设抓农村建设的思路,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往往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提高,制约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与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化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新农村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通过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通过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必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才能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只有从建设和谐农村、和谐乡镇入手,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两手抓”,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扶贫开发难度较大;农村改革任务繁重,农村工作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大“瓶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明确任务目标,理清发展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努力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社会事业以及制度、机制各方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就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入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建设新农村,就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开发利用好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缓解牧区草场超载压力,推广集约饲养模式,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水产业。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建设新农村,就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采取多种办法,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补助政策。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广实行农村贫困帮扶和危难救助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新农村,就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水平和增值效益。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实行“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的新途径。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扶贫开发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基本素质,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开辟基本增收门路,努力做到人人有致富技能,户户有致富门路。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搞活农村经济。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扩大和规范劳务输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既要放眼全局,把握重点,更须抓住关键,攻克难点,通过内外结合,达到标本兼治,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自主创造力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力,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既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根本内容,也是非常迫切的要求。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增强“六个能力”,即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通过一定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支持总量;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质量管理和出口企业的保护,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实践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分步进行、逐步推进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第一步、第二步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具体要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既要有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又要有具体的现实目标;既要统一部署,又不能强迫命令;既要科学规划,又不能搞“单一模式”。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割裂开来,不能把村容村貌建设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割裂开来,不能把一般要求与地方优势和特色割裂开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统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组织保障,又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就有了抓手;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才能有新的起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注重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