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唯物史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理论渊源关系。在更切近的意义上,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它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开辟了运用唯物史观解决当展问题的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其哲学蕴涵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它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开辟了运用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新境界。第一,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对新的时代课题的回答,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任务。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回答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着眼于唯物史观的新运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创造性结合。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它是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普遍理论在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具体化。第三,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唯物史观由理论向实践的新转化。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仅是为了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实践问题,是人类为了自身目的自觉改变世界现状产生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都为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际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做出了新概括
社会历史主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没有人,便没有社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极其重视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他把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最高目标。他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内容。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在科学发展观中高度凝炼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根本上与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以新的理论概括突现了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如何评价发展?是发展观的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因为社会发展的评价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价值问题。从价值尺度上说,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必须依靠人。作为客体尺度的生产力,实质上是人们满足需要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物化形态。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人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创造出现实的基础。不然,人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和自然相统一,开拓了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视野
唯物史观中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如果说,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还是一个局部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未全面恶化。那么,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另一方面,则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危及到人类生存的极限。同马克思的时代更大不同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取得了长期执政地位,使马克思所期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具备了现实的社会条件。我们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当代变化了的历史条件,把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出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和谐,从而拓展了唯物史观研究和运用的视野。
科学发展观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永远存在,同时又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无限的,只是就其不断突破现有状态的趋势而言的,就其每一步实现的程度和可能性而言,它必然地要受到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又肆无忌惮地向自然抛洒废物,就会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崩溃。到那时,所有的社会发展就谈不上了。科学发展观确立的“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理论视野,对于我国的发展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强调我们要把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统一起来,把人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全面的和谐关系,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揭示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水平。这是因为,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在人之外,而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探求在当代中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求;同时,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表现为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和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是相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对我国社会系统结构发展的一种控制状态,它既表现为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规定,又表现为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客观规定。从社会系统的客观要求方面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中各种发展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规律性要求。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是表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需要协调的规律性认识。“适应”也就是“协调”。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也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性要求。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做到统筹兼顾。这表明,“协调才能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对这一规律的最新运用,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第一,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关系,扩充了社会发展规律适用的范围。第二,它把社会看作一个网状的系统结构,从不同层面研究了社会规律的运用,如在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问题,在不同区域之间上表现为城乡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协调问题等等。第三,它把人类发展中的代际问题纳入社会发展,要求把握社会发展中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统一,在发展中努力实现现实与未来相统一。这些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