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目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目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目标

x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核心内容,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指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体,又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人民),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利都应在发展中得到尊重和保护;就整体而言,人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的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

以人为本的“本”,有以下三层涵义:一是把人当作主体,确立其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价值意义,使每个人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即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

从上述涵义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

根据以人为本的这一基本内涵,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实践问题:

一是改革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支持。我们的改革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出自最广大人民的需要与意愿。该改什么,不该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样改,最终应由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决定。选择决定的根本方式,就是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领导改革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本末倒置地摆出一副“我为你谋发展”的“救世主”姿态,视人民群众为被动的改革工具,置人民群众意见于不顾。主仆关系颠倒,就难有“以人为本”可言。

二是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推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我们党所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所从事的是最大多数人的事业,没有最大多数人的参与推动是不行的。参与推动的根本前提是“认同”而不是运用行政权力强行驱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一种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信赖基础上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可以割裂的两个不同问题。所谓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就是要防止那种“只要是为了人就可以把人不当人”的不良现象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地方和部门领导人振振有词地说:“只要是为了老百姓,怎样都不会错”,在实践中以“大干快上”为辞,无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顾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用非法手段行政,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宝贵经验早已告诉我们:“群众观点,群众利益,群众情绪,群众智慧”,始终是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力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永远如此。忘记这一点,也难有“以人为本”可言。

三是稳定要靠人民群众拥护。改革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但什么是稳定?怎样维护稳定?社会稳定最终要靠谁来维护?这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和一般方法问题,而是一个立场原则问题。稳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掩盖矛盾,只有正视和解决矛盾,才能达到真正的稳定;稳定要明辨是非,重在排除影响稳定的因素,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处理问题,更不能将受侵害者的投诉视为破坏稳定的噪音进行打压。从根本上讲,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力量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身,是人民群众对党的纲领目标、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我们党之所以被人民选择,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在于这种认同。认同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达到长期执政的目标,就不能安享已有的认同和宪法条文上的规定。必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有新的作为,新的建树。认同也不可是抽象的理念,必须要通过科学的、人性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好的工作作风和高的执政能力来显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不是表面、口头上的服从,而是内心的、心悦诚服的认同。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总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未来抽象目标,而应是一个渗透在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具体实践方法。它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