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改如何防止农村教育边缘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改如何防止农村教育边缘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改如何防止农村教育边缘化

新课改是否会加剧农村教育边缘化?在农村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等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客观地理性思考和讨论,以指导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导致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1.经费短缺

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一费制”后,农村义务教育遭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国家已采取了相应措施,但从实际来看,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少得可怜。

目前农村小学公用经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这些与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不能到位,则无法正常开展课改实验。

而且,新课改使用的教材是彩色版的,增大了印刷成本,每本教材的售价比过去高出了2元,全部课程下来就多了几十元。因此,许多地方只好强行让出版社印了一部分黑白版的教材。但实际上,新教材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版式、颜色的设计都非常有必要,它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限于经费的问题,孩子们没办法享受到新教材的真正好处。

经费的紧张,致使很多学校面临两难局面:保证了学校运转所需的杂费,就无法按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搞课改;但保证了教材和课程改革,又无法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开支,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谈。

2.教学设备

新课改对教具、仪器等辅助教材的要求很高,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但有些学校无钱购买与新课程配套的音像设备、音像资料、挂图,教师上课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

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一般除了中心小学和希望小学能做到“两机一幕”进教室外,其他村小都无法达到这一条件,更谈不上信息技术课。如教学中必须用到的投影片,一个年级需800元,加上其它的配套教具,至少也得10000多元,这对于连危房都没钱改造的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缺少了配套教具和学具的农村课改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硬件条件的不足,已使农村课程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

3.师资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瓶颈。

(1)数量短缺、质量难以保证。在不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因长期得不到补充,只好聘用代课教师,农村有的小学、初中师生比甚至超过1∶35。在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自然村子中,教师们全部包班上课,缺乏时间和精力交流合作、搞课改。新课改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艺术课、科学课、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定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而当前农村学校严重缺少新学科急需的专任教师。

(2)观念和态度。教师观念和态度也是影响当前农村课改深入进行的一大因素。一些教师认为此次课改只是搞形式,是听课、评课时搬弄一些新名词而已。只注意到新教材的难度较过去降低了,而没注意到知识的整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课堂空洞平淡。

许多教师称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农村学校还有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转正的,面对新课改,他们的观念和行动明显受到了基础薄弱的制约。

课改设计预防农村教育边缘化

1.理念设计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它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要求教师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创造多种适合各类学习者需要的教学模式,建构起信息丰富、便于获取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大量供学生选择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硬、软设备等教学设施。然而,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还比较远。

新课改从教学形式上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对于校舍、师资严重不足的乡村学校来说,很难做到新课改倡导的“上下互动”、“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如果不注意这些现实情况,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很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2.课改实验区的布局

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尤其是东部大城市和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第一批国家级38个课改实验区中,只有6个设在县,占整个实验区的15.79%。而这些在县级的实验学校大多又在县城,真正设在乡村的课改实验学校寥寥无几。课改实验区的布局在结构上不合理,与农村人口区域所占的面积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极大的反差。

在目前这种结构下的实验区如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总结的课改实验经验,是否适合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比较而言,城市学生是新课改的直接受益者、优势群体,率先享受“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信息素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许多新型的课程资源与优质教学。

新课改应该避免呈现出一种城市主导农村、大城市辐射小城镇的发展态势。如果一定要求乡村学校推行对他们来说高难度的教学,可能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越拉越大,这不符合国家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3.教学内容

课改教材的城市化倾向,是农村学校课改面临的又一难题。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其编写却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

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

例如,新课改数学教材中有互联网、证券知识等内容,农村教师从未接触过,农村学生也很难理解。数学教材用地板砖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但农村的家庭中很少有铺地板砖的,学生对此难以理解。

因此,在关注都市化、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化、民族化的需要。

几项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新课改是对农村教育是挑战、也是发展契机,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

1.经费投入

在建立“以县为主”体制的同时,应建立规范的、责任分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将城市与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分开统计,向社会公开。

针对当前农村新课改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国家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给予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加快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等方式,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条件。“课改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教育督导部门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督导。

2.师资培训

新课改实施后,各地教育部门组织过一些培训,但能参加省一级培训的教师数量很少。其培训模式为:省(一级培训)——市——县——乡——村(校长)——全校的教师。这种培训是从上到下、宝塔形的,培训质量和内容很有可能层层流失。

为此,可由县(市、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城乡学校流动制,建立城区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都要选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传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帮助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选出优秀课改教师组成“课改讲师团”,区域性推进课改经验,送课改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开讲座、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村教师进行最大限度的培训。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可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教师评优表先、晋升职称,要把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予以优先考虑。

3.因地制宜

课改追求的是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模式、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应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将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参与农业劳动,观察农村生活和周边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对于部分教具、学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制作,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农村教育面广,交通不便,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可构建若干个实验协作区开展活动,聘请优秀教师为课改兼职教研员,负责本协作区实验工作的指导。各级调查组可深入农村(特别是村小)暗访课改实验现状,听取一线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和困惑;教科所和教研室可到基层农村学校定点,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改,搜集第一手实验材料,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推广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