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开发校本作文教材的探索与理性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根据学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学校迫切感到有必要开发出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作文教材,并在编写中体现农村作文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为此我校以嘉兴市级课题《以运河文化为底蕴,构筑作文校本教材》为依托,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成功出版了校本作文教材《美丽的运河湾》。
一、校本作文教材开发的背景:
1、地域优势
⊙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钱塘江、长江等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和长城一样,它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大运河在我镇的所在地拐了一个湾,--石门湾,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船只,以湾为休息地,便形成了石门这一独特的水乡古镇。"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枝桑"。此地以运河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守簖人家……这里的每一座小桥,每一座河埠,每一条小弄,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它那历经千年沧桑的荣耀和文明。这里不仅是具有儒家文化的底蕴的柔性,而且还具有将帅争雄的刚性,刚柔相济更显小镇的特色,这里文有丰子恺,武有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文有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读书处,武有古吴越争霸处垒石弄……
2、特色需要。
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我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着手作文教学研究,先后有多名教师的作文教学论文在各地刊登或获奖,有二百多篇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所承担的多个作文研究课题,在桐乡市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是桐乡市一级的语文优质学校,为了更进一步体现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特色,开发和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小学作文教材,并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凸现我校办学特色,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校本作文教材开发实施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设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五个阶段。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要针对本校教师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者必须全面考虑教师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组织课程就是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实施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推广和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我校进行了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
1、制订方案、明确目标:
校本作文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确立领导组织和课程编写人员,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编写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我校在确立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之后,就成立了由校长、和语文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集中精力投入到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上来,在核心小组的领导下,制订出了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明确编写目标,选定参考资料,并成立教材编写小组,所有的编写者,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线教师,他们从小"听惯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几乎把自己的一切溶入了运河文化之中,编写的教师经过培训和理论指导,很快就进入了情景。
正是由于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才得以实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而实践探索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实践上升到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我们运用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实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选择内容,确定要素,凸现特色:
校本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容实施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校的目标是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命题的基础上构筑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作文体系,编著校本教材。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们共发掘到有关资料一百二十多篇。这些资源以运河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上至已有七千年历史的罗家谷遗址,下至虎虎生威的当今社会,包涵这一时期的文化、历史、人物、风俗等,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多元化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教材编写的主题定位在"《乡之俗》--家乡的民风民俗、《乡之韵》--家乡的美丽风光、《乡之人》--家乡的历史名人"三个方面,我们根据主题,确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
(1)把农村田园风光、水乡景观、农家新居编入教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把家乡的名人编入教材,让学生学有榜样。
(3)把农家传统风俗编入教材,陶冶学生的个性。
(4)把赞颂江南地方特色的古代诗词编入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成书之前,编写成员再次反复学习课题方案,领悟课题开发的理念,统一教材开发的目标,确定教材开发的思路,经过充分讨论、分析、论证,我们确定把四十二个篇章列入教材目录,把剩余的资料列入资源库归档,作为备用材料。初稿确定以后,我们在石门片率先开出校本教材公开课,认真听取相关老师的意见,边实践边修正。特邀嘉兴市教科院专家为我们作阶段性论证,对资源进行择优重组,最终根据已确立的主题--"乡之俗"、"乡之韵"、"乡之人",把三十五个资源编入教材,正式定名为《美丽的运河湾》,并由丰一吟题写书名,香港天马出版公司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在实践"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纵观这套教材,按年级段分,可分为低、中、高三级;按内容分:可分为"乡之俗"、"乡之韵"、"乡之人"三个篇章。各篇的共性:"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但每个篇章又各其特色,各有侧重。
三、校本作文开发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1、校本作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源头活水,学校特色初露锋芒。
(1)学生写作能力跃上新台阶。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作文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较先前有了质的飞跃,写作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走进生活,留心观察,捕捉写作素材,内容具体,且能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情感上看,学生流露得较真实,且能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从结构上看,安排较合理、完整,有始有终,学生每分钟所写的字数较先前提高了5-6个,平均每生在限定时间内所写作文字数提高了72.7%,学生们的思维敏捷,70%的学生能在二十五分钟内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学生作文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2)作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使学生从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校本作文教材成了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学生从周围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包罗万象、至善至美的大自然,那初升的太阳、雨后的彩虹、绚丽的晚霞、浓郁的乡风民俗……无不让人激动、震惊。平静而又瞬息万变的生活,他们的心和着运河的脉膊生机勃勃地跳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我们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神秘的大运河。孩子们在作文的天地里快乐飞翔。一篇篇优秀习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少作品上了省级以上的权威性报刊杂志,《南湖晚报》二次整版刊登我校学生的作文。不少学生从作文的成功,走向成才!
2、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锻炼了我们的教师,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潜能的,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的专业水平,强化了反思意识,使其在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专家型教师"靠拢。许多老师结合教材开发实际,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安全与论文,多名教师的作文研究论文在《嘉兴教育》等杂志公开发表,二次在桐乡市级以上大型会议上介绍我们的成果。60%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和应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出了一些高质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研究课,收集了不少精品课件和备课资料,成为名符其实的作文教学研究高手。如《夏日》、《家乡的菊花茶》等课在石门片推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到好评。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1、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校本作文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校本课程只有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3、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课程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SP
2、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4、《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资料选编》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