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药发展会议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医药发展会议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医药发展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精神,认真分析我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研究部署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从战略高度上作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不但于年1月5日至6日专门召开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还专门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纲领性文件,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指明了方向。省中医药强省大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从今年起增加中医药专项经费预算,加大投入,同时专门成立了中医药调研组到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并组织有关部门充分做好这次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会议印发了《市贯彻〈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0)》(讨论稿)两个规范性文件,请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和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完整、系统、先进的医学科学体系。当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己将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推广全球,并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医药学而得到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可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和杰出贡献。

(一)中医药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生息。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个体生产,手工劳作,自给自足,购买力低下,在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中医药,适应社会各个层面的医疗需求,并以其方便、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社会所接受,得到推广普及,成为中华民族战胜疾病、强身健体、赖以繁衍生息的有力武器。中医以个体行医为主,凭借“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对人的颜色、气息、声音及脉象的观察和综合分析,辨症治疗,起到扶本祛邪的神奇效果,同时,还发明了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多种由个人手工操作治疗方法,呈现出极大的便利性。中药以草药为主,就地取材,药源丰富,许多极为普通的动植物,如鱼腥草、野菊花、鸡内金、地龙等均可入药,凸现了“简、便、廉、验”的优点。同时,中医有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讲究精神上要心平气和,饮食要节制,起居要有常,同时不妄劳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认为人的主观行为也必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中医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提倡以预防为主,得小病要及时治疗,以免演变成大病。中医养生理论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思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平民百姓对中医养生之道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举手之劳即可养生健身,信手拈来即能治愈小病,就连厨房里的葱姜蒜也是治病良药,淋了雨,喝姜糖水,胃暖和了,出点汗,次日健康如故;受了凉,用葱白、香菜煮水喝,疏风解表,身体立刻轻松了。中医养生之道的普及化、平民化,广泛而有效地保障了人们的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且人均寿命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创造了发展中国家人寿健康的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中医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中医药在临床上发挥出巨大的治疗效果及其有效的养生之道,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长盛不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医药在抗御重大疫情中显示出特有的神奇和优势。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重大疫病侵袭,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主要原因是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疫病上屡建奇功。如年抗击“”,中医药再立新功。当时“”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染病者5327例,占世界的60%以上。全球“”病死率为9.5%,中国内地为6.5%,台湾为12.5%,香港和新加坡为17%。中国内地效果之所以好,重要原因是中医药介入了治疗过程(中医参与治疗的患者占58%),发挥了特殊作用。中医药不但费用低,而且“”患者在康复后无后遗症。“”肆虐期间,由于广州中医介入“”治疗最早最深,病死率全国最低,不到4%。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仅从以上例子便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医药在抗御重大疫情时显示出特有的神奇和优势;二是每当历史上出现重大疫情,即是中医药发挥威力之时,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契机。

(三)中医药是独特战略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进入21世纪,人类会更加关注生命,关注生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药作为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必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独特的战略性产业。据国际有关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迅猛增到1000亿美元,发展中医药,大有可为。从中医药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等方面昭示,促进中医药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快中医药发展,不仅是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市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又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中医药文化,加快“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医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发祥远古,博大精深,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疾病,是未来发展的要求、人民健康的需要,也是世界医药的期盼。

二、全面分析我市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机遇和挑战

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医人才辈出,已故的有省市名老中医陈一鸣、钟思潮、张绍坤等,健在的省市名老中医有钟明远、张敏元,市政府还先后于1992年和2004年评选出2批市名中医。上世纪70年代,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验证,治疗乙脑、坏死性肠炎、黄疸性肝炎等,均取得显著疗效。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不但中医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中药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中医医疗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至2005年底,全市有7间中医院,病床630张,其中市、兴宁市、五华县3间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先后有市中医院(原中医院)评为全国示范中医院,针灸理疗科、骨伤科列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兴宁市中医院评为省级示范中医院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12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有中医诊室、中药房,专门设立中医科并有住院病床的有市人民医院、五华县人民医院和兴宁市第二人民医院。162间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诊室60间,占37%,设立中药房的有137间,占85%。2005年全市中医门诊病人100多万人次,占总门诊量18%。

(二)中药材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我市地处南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丘陵地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水阳光充足。同时,全市有众多坡度在25度以下山坡地,非常适宜许多中药材生长繁殖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积累,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平远、、蕉岭、梅县、五华等县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许多群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中药产业初具规模。我市中药材种植和开发的历史悠久,中药产业初具规模。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万亩,产值达6000多万元,主要有县青蒿基地1万亩,平远县南药资源有限公司带动5个镇200多户农户种植鸡血藤、广金钱草、溪黄草、南板蓝根、何首乌、岗梅等10多种中药,面积达5500多亩,梅县华银集团种植佛手、金银花、溪黄草等达300亩。梅县林海南药种植有限公司今年将完成1万亩红豆杉的种植(计划种植总面积4.5万亩,此项目已列入市“*”规划)。五华县种植巴戟约150亩。金柚、茶叶、烟草等都是提取中医药原料的优势农林产品。同时,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生产企业,如广东嘉应制药有限公司(原制药厂),拳头产品有“嘉应牌”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省名牌产品,年需金银花、木棉花、毛冬青、葛根等中药材近500吨;广东康奇力药业有限公司(原五华县制药厂),以接受广药集团委托加工或设置厂外车间的形式生产“王老吉”、“清开灵”制剂半成品或成品为主,年需布茎(惊)叶、岗梅、仙草等中药材6000吨;广东明珠药业有限公司(原兴宁市制药厂),主要有八宝惊风散、人参卫生丸和解表追风丸等中药拳头产品,其中八宝惊风散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年需中药材约300吨;蕉岭县长云中药饮片厂,主要是按中药饮片GMP规范标准加工中药材,制成合格中药饮片,目前生产的中药饮片有200多种;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含种植基地和青蒿素提炼厂,计划总投入⒊1亿元,现有青蒿种植基地1万亩,目前提炼车间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预计今年冬可部分投产。

(四)拥有培养和培训中医药人才的基地。嘉应学院医学院和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均拥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较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有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学专业以及中医护理专业。全市中医院同时也是教育、培训中医药人才的基地。

着眼未来,我市加快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医学”成为2l世纪养生保健的时尚,为中医药发展拓展了巨大市场和空间;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中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扶持,为中医药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我省从战略高度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将引导和带动我市中医药发展步入快车道;五是我市民间历来有信中医、用中药的习惯。

在看到良好基础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中医药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受西医的冲击,人们对中医开始存有偏见,在思想上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导致在实践中没有把中医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医疗卫生界也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同时,中医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及时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跟不上时展步伐,为了求生存而走西医化的道路,没有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导致发展滞后。

第二,中医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不高。西医盛行,中医萎缩的现状,诱导了“中医没有出路”这一普遍社会心态的产生,国家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设置太少,学中医药生源严重不足,随着一批又一批老中医的相继退休,中医药人才开始面临断层状况,特别是象我市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待遇较低,中医药人才难于留住,流失严重,这种情况在乡镇卫生院尤为突出。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市有中医人员950人,无学历的占25%,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2%,中医队伍的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中药产业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总的来说,整个中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但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而且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力度不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综合竞争力较差。

第四,中医医疗机构投入严重不足。据卫生部门调查统计,各中医院都负债经营,资产负债率为22.4%;中医院设备简陋,50万元以上的设备仅有12台件;2005年全市中医院财政拨款617.5万元(含省中医专款),与“十五”初期相比增长30.4%,而同期综合医院增长118.1%,人均财政拨款为4995元,相当于综合医院的86%。由于投入不足,中医院发展举步维艰。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世界贸易技术壁垒严重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面临着与国外“洋中药”及与国内同行业之间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医药面临着服务领域缩小、竞争力下降、服务功能萎缩的艰难局面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科学制订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细化规划措施,强化规划实施,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三、大力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已经确定,关键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总的来说,要“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五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即:坚持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突出振兴中药产业、发展中医医疗技术、培养中医人才队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等五个重点。力争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水平较高的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和培养一批名医;做大做强中药种植业和生产企业,产业产值居全省山区前列;研究开发一批中药品种,打响名药;培育发展一批中医药现代流通企业,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中药现代物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重点抓好如下三项工作:

(一)努力构建和完善市、县、镇、村四级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服务质量和水平。

当前,要针对我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覆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要建设名院,发挥名牌效应。根据《决定》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一批综合性中医院”的要求,市中医院和兴宁市中医院已被列为广东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我市将结合实际,按照省中医名院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3至5年把这两间中医院建成广东省中医名院,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创造条件,把五华县中医院建成我市中医名院。二是建设名科,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要求各中医院结合实际,集中资源,根据当地疾病谱,建成1至2个重点专科;有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专科,要争取纳入省重点中医专科。对中医特色鲜明、治疗水平领先的专科,要建成专科医疗中心。全市综合医院要在年底前按《市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基本标准》全面恢复中医科建设。三是培养名医,造就新一代名医。省里已批准确定中医院2名、梅县人民医院1名中医临床骨干作为省重点培养对象,我市也已启动“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计划从全市再遴选20名中医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新一代名医。四是重心下移,服务广大农村。要为乡镇卫生院、卫生站培养更多的中医人员,向基层推广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针炙、推拿、拔火罐等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技术,建设好乡镇卫生院中药房。要通过把中医药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努力探索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新路子,使中医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经济。

据世界卫生组织分析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40亿人使用过中药治病疗伤,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正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黄金产业”。因此,我们一定要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在中药产业的发展中,企业是主体,要抓住这个重点不放,通过强化措施,积极引导,大力支持鼓励我市现有的中药生产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深化中药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中药制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打出打响“中药”品牌,打造一批中药制药名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促进中药走出国门,在弘扬中华医药文化的同时,推动我市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二是推进中医药招商引资。要参照省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中医药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珠三角、省外甚至国外著名的制药企业到我市投资办厂。特别是要抓住一些中药制药企业在我市创办中药基地的机遇,引导企业把生产成本高的中药前处理生产车间迁到我市落户,再逐步把他们的产品的部分生产车间或分厂引进到来,千方百计扩大中药产业经济总量。三是加快发展中药种植业。各级要把发展中草药种植列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我市亚热带气候极利于中药材种植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根据各地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选好中草药种植品种,组织农民大量种植中草药。鼓励和支持中药制药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创办中草药种植基地,特别是着力引进珠三角的著名中药制药企业到我市创办中草药种植基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化进程。四是搞活壮大中医药流通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市场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中医药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地位,搞活中药市场,搞好中药仓储建设,支持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特别是要紧紧抓住省准备重点规划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心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纳入规划。同时,大力加强中药材的市场监管,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不断提高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中药物流带动中药工业、中药农业的发展,通过中药工业的发展,带动中药材种植业,不断延长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的形成,把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三)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一是抓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人才,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为主要培训基地,加快中医药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医药人才的作用,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培训、进修,培养“名中医”群体。同时,要想办法引进拔尖人才,不断扩大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要继续开展“市名中医”的评选活动和名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工作,并重视发挥名中医的作用,提高中医声誉。二是抓技术进步。围绕地道传统中药材,建立本地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图谱及识别系统数据库,为本市中药材和中药产品走出国门,开拓中药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在抓紧进行市中药材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加大对中药原创研究成果和中药二次开发的扶持力度。运用经济政策鼓励、引导和推动中医医疗机构或企业与省中医院校或省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加快中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中药企业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不断加强中药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三是抓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出路。要把创新意识贯穿中医药发展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建立健全中药创新研发体系,积极帮助中药企业申报省级中药工程技术,大力扶持1—2个基础较好的中药企业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中药现代化一些关键性共性技术和我市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技术和产品。同时要重视挖掘和整理民间单方验方、民间中医独特学术经验和特色专科技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此外,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发展具有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医疗、保健、食疗、药膳、人文等中医药文化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消费成为健康新时尚。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快速发展

加快中医药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层面,必须加强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要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市已成立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做好组织协调、政策引导等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经常听取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医药快速发展。

(二)科学规划。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精神,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抓紧制定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做到科学规划、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市已经制定了《市贯彻〈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10)》(讨论稿),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狠抓落实。在制定规划中,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合理确定发展方向,防止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三)加大投入。加大投入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制定发展中医药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使外资、民资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主体。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对中医药的投入,把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基层卫生院中医服务条件和培养中医药技术人才,保障中医药服务广大群众。三是积极争取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把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四)扩大宣传。各级各部门要努力营造和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药、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为中医药发展积极造势,精心组织,大力宣传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报导,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并参与到中医药发展中来。中医药部门也要通过义诊、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普及中医药,让中医药深入人心。

同志们,加快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利国利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的精神,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切实加快我市中医药发展步伐,为造福全市人民、建设“四个”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