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长高校教育发展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加快转型升级,是当前浙江经济走出困境的最迫切任务。
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向好能不能持续保持,我省经济能不能率先走出困境,这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诚然这取决于国际经济大势,取决于国内政策取向,取决于我省扩投资、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但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我省经济能否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民营+块状+专业批发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省经济非常富有活力,但同时也导致我省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了一条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低成本扩张,使我省许多企业攻城掠地,把许多对手打垮;但也使我省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大量的企业靠仿制,没有研发设计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低,许多产品附加值低到令人无法想象,主要靠批量和规模;过度竞争,把企业之间的竞价推到白热化程度;低成本扩张又常常以抑制人员工资增长为代价,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这些年,低成本扩张的路越走越艰难。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只不过使这方面的问题暴露得更为充分了。还必须看到,世界性金融危机正在加速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升技术和附加值,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是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取向。无论应对当前的经济困难,还是着眼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经济都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浙江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实现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实现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高校领导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省委省政府做出这一决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服务转型升级,应是浙江高校的自觉责任和历史使命。
转型升级,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准,而在生产工具创新中,科学技术、人的素质提高,发挥着根本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推进转型升级,关键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服务转型升级,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高校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高地,孕育科研成果的高地。在浙江,我们高校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这是由省情决定的。一是我省缺少国家布局的大院大所。像海洋二所,水稻研究所这样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我省屈指可数。二是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对比例,中小企业无论从资本还是从吸引人才角度分析,都缺乏从事科研开发的能力。在我省,科研人员相当部分集中在高校;每年授权发明专利32.7%左右在高校;在每年评出的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中,与我省高校相关的奖项一般要占到55%;在我省的大学生人口中,由我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约占到80%。这么多人才资源、科技资源集聚在高校,高校理应用好、发挥好这些资源优势,为推进转型升级服务。
转型升级,是决定我省企业命运的大事,我省经济命运的大事,也是决定我省高校发展命运的大事。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基础。这些年,我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对头、高校艰苦努力外,最基本的还是我省企业发展快、经济发展快。没有经济发展,我们有什么能力搞高教园区建设和化解高校债务,有什么能力一掷千金搞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我们高校的科研经费又怎么可能大幅度增长。去年我省高校科研经费共达到39.7亿元,相当于10年前的4.2倍。又有什么能力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事业费,去年我省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771元,比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高出2309元。这些年,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高校的发展。今天企业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困难,一些企业甚至为生存而奋斗,作为高校,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凭借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支持企业攀登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阶梯,实现转型升级。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服务转型升级,不仅仅是高校对企业的支持,同时也包含着企业、行业对高校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的促进。转型升级,不仅企业需要,行业需要,高校同样需要转型升级。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一方面,转型升级,意味着企业、行业进步,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会对科技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各种新要求,我们继续囿于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水平行吗?企业、行业以及相对应的产品、产业在变,我们就要变。企业转型升级,高校也要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服务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行业以及相对应的产品、产业竞争加剧,也带来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这些年伴随着高校大发展,高考招生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正在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现在对许多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有没有大学读的问题,而是读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作为高校,特别是起步比较晚的高校,教育水平不太高的高校,必须看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转型升级已不仅仅是服务企业、行业的问题,也是一些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跟不上转型升级,我们一些高校就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落伍、败北。
这些年,我省各个高校在为企业、行业服务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我们为我省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培训了大量员工。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成功企业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我省高校的身影,在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中都可以发现我省高校的参与和贡献。这可以从科研经费增长、从高校技术转让收入中窥见一斑,近五年,我省高校科研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5.6%,其中横向科研经费平均增长4.8%,技术转让收入平均增长22%。我们许多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块状经济体的重要智力和科技支撑;一些老师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发展致富最受欢迎的人。
当然,与我省转型升级要求和需要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培养的人才还不够适用,一些企业、产业急需的人才,我们还缺少培养能力。科研开发总体水平不高,除浙大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地方高校基本上还是空白;在国家科技进步系列评奖中,一等奖我省高校还从未获得过。科研成果转换率低,相当多的科研成果还仅仅停留在论文、评奖阶段,大量专利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为突出的是,全面主动地服务转型升级的意识在我省高校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在一些高校,既表现在基层,也表现在领导层。不少人并未把服务作为自身的责任,仅仅看成是交给的任务,更多看重的还是论文数量、获奖数量。
服务转型升级,我们应该深入地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从每个学校实际出发,一一破解各类难题。
三、全方位主动服务转型升级。
不久前,在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时,省委赵洪祝书记提出,今年下半年,认真贯彻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全省要“力保经济持续回升,强推经济转型升级”。“力保”,我们高校要多做贡献,“强推”更要多发挥作用。
怎么为转型升级服务,我们每个高校都要研究,每所高校都有用武之地。我们应从自身的条件、特色出发,努力参与转型升级,为地方、企业、行业转型升级服务。
(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是我们办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服务转型升级的基础。现在在学科专业上,我们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特色。对一些高校来说,学科专业设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教学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本身就不够用,又大量设新的学科专业,一个骨干在好几个机构兼职,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分散化配置。一些高校,设置学科专业比较盲目,什么热就办什么,既弱化了自己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又使学校之间的学科专业设置日趋雷同化。一些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对路,有些尽管名称看上去不错,但内容差距很大,还是有什么教什么,以不变应万变。水平不够,更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学科专业强,服务转型升级能力才能强。打铁首先要自身硬。高校服务转型升级,除了需要良好的热情,更需要把自己的服务基础夯实。要下大力气研究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首先是把自己的条件、能力搞清楚,把社会的需要搞清楚,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对已有学科专业,要着重于扶强扶优育特色;对新设学科专业,要着重于建设自身有一定能力,转型升级又急需的学科专业;对一些跟不上趟的学科专业,加快有计划地进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多听相关企业行业的意见,多引进一些行业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标准,努力走出我有什么就办什么的陈俗套路,坚决避免盲目跟风。
现在我们已将专业存量调整的权放给了各个高校,希望大家用好这个权,以专业优化促进学科优化,使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更具特色和优势,为参与服务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学科专业保证。
(二)完善育人模式。在服务转型升级上,作为高校,我们应大力宣传一个理念,培养出更多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们高校服务转型升级的最重要任务。不能把高校服务转型升级仅仅理解为帮助企业搞科研开发和成果应用。那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各类较高层面的人才。
现在,社会上对我们批评得比较多的是培养的人才不够适用。当然,这要做具体分析。有要求过高的一面,希望大学生一到岗位就能顶岗使用。这样的要求,高校显然做不到。社会上的岗位千千万,我们不可能做到按一个个具体岗位培养学生。我们只能细化到类。相对于具体岗位,我们培养的人才只能是通才,即具备某方面基本职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我们不可能代替企业、单位完成量体裁衣式的岗位培训任务。不仅仅因为我们缺少单位、企业那样特定的职业岗位环境条件,而且还在于我们要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能力或职业迁移能力。学生知识和能力面过于专一,对学生不利,对社会也未必有利。
但更多的批评内容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尤其是关于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思想品格培养等方面的一些意见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我们的教育变化太少。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事实上这些年这方面的探索并不少,不过具有实质意义的探索并不多;更表现在教育内容上,相对于方法,这方面的变化可能更少。课程陈旧、教材陈旧、讲义陈旧,在一些专业已非常突出。怪不得在一些学校一些专业,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少教学,从内容到方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思想品格培养都显得不足,更缺少针对性。
现在看来,完善育人模式,我们既要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多搞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更需要研究和改进教学内容,应该把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放到一个突出位置。通过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充实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品格教育,同时配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努力为企业、行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提高科研能力。毫无疑问,为转型升级服务,对于一所高校很大程度上取决并表现在科研能力上。这些年,我们高校对科研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进步一般都超过教学。但对照转型升级需要,提高办学水平需要,高校科研仍需进一步加强。
高校科研一定要着眼于教学,以科研推进教学进步。这是高校科研与企业科研、科研院所科研的最大不同。一定要着眼于服务社会,在今天尤其要服务转型升级,以科研推进社会进步,这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毋庸讳言,、评职称、获奖,是一个老师或学校品尝科研成就的重要方面,但不应该是最重要的方面,更不应该是最终的追求。现实生活中,不少科研成果停留在、评职称、获奖阶段实在是太可惜了。作为高校领导者,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科研目的,在学校牢固树立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服务转型升级的思想,动员和统领广大老师及学生,为着大目标,积极开展高校科研工作。
搞好高校科研,服务转型升级,除了要研究高校自身条件、能力外,尤为重要的是要研究转型升级的需要,弄清楚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除了需要研究省里的具体要求外,我们各个高校应对自己面对的行业和区域发展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深入了解行业、区域转型升级的主要想法和举措,针对转型升级需要以及自身的能力,研究确定学校的科研方向和重点。这次我们将省里的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编制材料等印发给大家,就是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深化对全省转型升级的了解,增强我们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科研服务转型升级,除了需要加强科研本身力度外,还需要重点研究加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这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一大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在服务转型升级中应着力破解的难题,要着力建立完善有助于成果推广应用的工作制度和利益机制。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推进科研的有效形式。它有助于高校了解社会需求,有助于高校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更有助于高校借各方面力量促进科研活动。这几年,我们各个高校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这些年,我们各个高校主要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个好办法,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加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联系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充分利用他们联系企业会员多的优势,寻找合作伙伴。还可以通过校友,开展多形式合作。多形式开拓产学研合作渠道,以使我们每一所高校都能形成一个服务社会、服务转型升级的工作网络。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首先是要建设好,利用好学校自己的平台。学校自身的学科组织、实验室,甚至课题研究,有条件的都应该建设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以此运用我们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学科条件、科研条件,主动为产学研合作对象服务。其次是积极参与社会平台建设。特别是政府、大企业集团构建的一些平台,辐射影响面往往比较宽,我们应积极主动参与。这些年,一些地方建区域性、行业性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的积极性比较高,这对我们许多高校是个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建设,使我们的学科及实验中心、工程中心成为某一方面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制度。这很重要。否则,今天签个合作协议,明天建一个战略合作关系,只有开篇,没有下文,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是没有意义的。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精力。签了协议就必须落实,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联系沟通落实制度,有了制度,产学研合作才可能真正落实。这方面值得我们当领导的花力气。
促进产学研结合,这些年我们省教育厅也做了一些尝试。20*年与省中小企业局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的。20*年又与*市一起建立起了产学研联盟中心,与杭州市政府签署了下沙高校与下沙经济开发区建立战略合作的协议。这几件事在许多高校的参与支持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行政资源,为高校服务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