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党委书记班级管理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一、“精神家园”建设的背景意义
(一)“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谐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和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整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不仅教育宏观环境有待优化,教育均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体现在微观领域如个别学生诚信缺失、精神空虚、信仰盲目等问题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马加爵事件使我们警醒,我们认为,要构建和谐教育,班集体这一最小的教育单位必须要和谐,要理直气壮、千方百计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精神家园”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认为,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班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平台,能起到有效调控教育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教”与“学”产生和谐共振的作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班集体应成为学生“健康的学园、和谐的乐园、文化的艺园”。因此,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共享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是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精神家园”建设是全面深化“三园式”校园创建的需要
*年,我们开展了“学园、花园、乐园”式(简称“三园式”)学校的创建活动,是当时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协作、学会竞争。通过几年的创建,我们在全市评出了30多所“三园式”学校,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教育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更加关注人、发展人成为新时期教育的聚焦点。就我市而言,促进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继承“三园式”校园创建的优良传统,全面深化“三园式”学校内涵是当务之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决定把丰满*教育内涵的突破口和主平台放在班集体建设上,号召全市学校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互为“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建设涵盖“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三块内容,作为“三园式”学校的延伸和深化。
二、“精神家园”建设的探索途径
(一)形成共同愿景
把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共享精神关怀的“精神家园”建设这一奋斗目标确立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它纳入“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部门同心共创,形成合力,抓紧抓好。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听取“精神家园”建设全国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市委宣传部两任部长、分管市长多次深入学校作专题调研,指导工作。教育局把“精神家园”建设列入20*~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机关各科室各司其职,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并于20*年4月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进行了专门部署。班华、唐云增、吴立德等专家学者多次来*作报告,作指导,开讲座。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动员大会后迅速行动,“精神家园”建设成了全市上上下下的共同愿景。
(二)设计行动方案
我市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确定*市二中、市三中、太平小学、方城小学作为试点学校进行先期试验。试点学校在总结以往德育经验的基础上,对优秀班集体创建的操作模式、整体愿景作深入探索,积极总结经验。
第二阶段为始建阶段:20*年5月─20*年7月。市教育局制定了《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考核内容与标准》,要求各校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创建班级在认真学习创建工作的考核内容与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创建计划,进行创建动员,明确创建意义,自觉开展创建工作。
第三阶段为深化阶段:20*年9月—20*年1月。创建班级根据班级实际,形成创建特色,总结创建经验。学校对创建班级作全面考核、初步评价,评出若干个校级优秀班集体,同时开展校际创建经验交流,评比一批市级优秀班集体。
第四阶段为完善阶段:20*年2月—20*年7月。创建班级做好取长补短工作,使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水平。总结出高水平的、易操作的、有推广价值的创建报告,择优参加全国会议的评比和交流。教育局将各校及师生的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三)寻求有效载体
精神家园”涵盖“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三块内容这一大方向确定以后,我们开始着手寻求“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载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试点经验和专家指导,我们把“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分解成12个2级指标,分别是“健康学园”目标:计划学、轻松学、竞争学、有效学;“和谐乐园”目标:整体和谐、评价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文化艺园”目标:班级文化、课外文化、环境文化、尊师文化。教育局下发指导性纲要后,允许学校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紧紧抓住“精神关怀”这一落脚点,作个性化探索。
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行动
在“精神家园”建设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以“精神关怀”为落脚点,在创新机制、拓宽渠道、优化环境、积淀文化、形成网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创新“精神关怀”机制
我们认为,将师生“精神关怀”落到实处,需要机制保障,要探索出一套激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融入其中的有效机制。为此,我们着重在“三制一工程”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德育导师制——实现全员关怀。为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让所有教师全员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建立起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使德育与智育等方面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给予全体学生“精神关怀”,我们在全市学校推广实行“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进行了个性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在心理上疏导,在生活上指导,在学业上辅导,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各校在具体实践上,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和职能处室具体负责。建立了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等,使德育导师工作有章可循。在导师的选聘上坚持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学校加强对导师的考核和奖励,导师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条件,市教育局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比、表彰优秀导师。
松门中学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综合导师制度”,把校外名流、家长等作为“导师”请入校园,扩大导师队伍,构建起社会、家庭、学校、导师全方位育人一体的绿色德育网络,给予学生全员关怀。
德育监护制——给予特殊关怀。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校园里出现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或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经商,或父母一方早逝,或父母双亡,成为留守儿童。“空巢”学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约占学生总数的19%以上。这些孩子大多由祖辈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里,缺少亲情交流,往往表现出失落、伤感、离群,渴望精神关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探索出一条给予“空巢”学生精神关怀长效机制,德育监护人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家长和学校互动沟通的平台,由学校提供全方位的监护。具体由一名任课教师结对1-2名“空巢学生”,成为结对学生的德育监护人登记造册,建立成长档案。每逢双休日,德育监护人与“空巢学生”一起过“双休”,渗透家庭式关爱,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德育监护人每周对学生开展一次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疙瘩。开通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亲情热线”,实行“亲情走访”。目前,500多名德育监护人与近千名“空巢”学生结成对子。泽国镇渚里村76岁老伯叶妙立拉着泽国四中老师的手说:“把孩子委托给你们,我心里踏实。”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空巢”学生德育监护人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成功做法见诸于《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
大班小班制——体现管理关怀。大班小班制是德育导师制在管理形式上的又一创新,即教学以大班形式,教育管理以三个小班形式进行,每个小班确定一位任课老师担任小班班主任,通过谈心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问题。小班内开展师生交流、主题活动、协作学习、同帮互助等活动,大班内的三个小班又定期开展比、学、赶、帮等学业和生活活动。努力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关怀”。
蓝天工程——凸现地方关怀。在*,有近40万外来建设者,他们为*经济的发展默默创业,贡献力量。*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近2万名外来建设者子女的读书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全市实施“蓝天工程”,让外来建设者子女与本地孩子“同在蓝天下,和谐共同成长”。首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方针妥善安排他们就学。其次,创新多种渠道接纳就学。一是举办了2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接纳了近1500名学生;二是政府举办公办外来民工子女学校,由公办教师任教,教育经费全额由政府核拨;三是公办学校举办民工子女班,如市七中专门为民工子女编班,选派普通活标准、工作敬业的教师任教,并专门为他们选购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四是公办学校混合编班,如泽国三小、横峰小学、松门镇川南小学接纳的外来学生占学校学生数的50%以上,他们与本地学生同班学习、生活,一视同仁。再次,为使外来学生“读上书、读好书”,我市还规定外来学生义务教育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减免杂费政策,浙江省定“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与“爱心营养餐工程”也同样惠及外来学子。这些举措让外来学生同样得到本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精神关怀”。
(二)拓宽“精神关怀”渠道
我们认为,给予学生“精神关怀”,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需要社会联动、创新形式。在“精神家园”建设实践中,我们不断拓宽心理关怀、社会关怀、亲情关怀渠道,“三拓宽”方法使“精神关怀”之路越走越宽。
心理沟通工作室,拓宽心理关怀渠道。为更有效解决青少年的心灵迷茫,让悄悄话有处诉说,市委宣传部会同团市委、公安局及各大医院等单位,以青少年宫为依托,设立“心灵沟通工作室”。通过设立电话热线、专题网站、聊天室等平台,义务受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咨询解答。首批10名心理咨询员均为社会各行各业懂心理咨询、善解答心理问题的青年志愿者。为扩大辐射力,该工作室还与10多个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站联动。工作室成立以来,受理了学生心理热线3000多人次,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法律咨询等问题。此外,我们还在学校推行“心理委员”工作制、副班主任工作制、“1+1”同伴互助活动等载体,让懂心理辅导知识的学生解答同伴的心理问题,受到学生欢迎。
爱心助学——拓宽社会关怀渠道。关心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让贫困学生也能“读上书”,是我市一直努力的方向。多年来,我市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等对象,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对仍有困难的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其它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全部或部分免除学杂费、住宿费等办法。结合浙江省定“四项工程”的实施,以20*年为例,“资助扩面工程”共计资助贫困学生3144人,资助金额达194万元;爱心营养餐工程资助1488名学生,资助金额达21万元;两项总计215万元均由政府买单。市慈善总会常年坚持爱心助学,突出把低保家庭的大学生、孤儿、外来民工子女纳入救助范围。2004~20*年爱心助学共计投入195万元之多。此外,社会各界爱心助学,市级各部门各镇(街道)救助贫困学生、爱心捐款等事迹层出不穷,多次见诸报端,令人感动。20*年下半年,我们创新开设了“致富技工班”,市慈善总会和市教育局安排50万元专款,依托市职技校,在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的孤儿(含单家家庭子女)、残疾家庭子女、烈军属子女、特困生子女中,招收了首期31名学员。他们在校期间除享受全免费教育外,每月还可获得100元的生活费补助。举办学校为他们专门制定教学计划,强化技能培训,毕业后负责安排就业,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创新举措。
社会妈妈——拓宽亲情关怀渠道。“空巢”学生德育监护工作见诸各大媒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也行动起来,加入“精神关怀”学生行列。其中“社会妈妈”的事迹尤其感人。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39位先进妇女以“社会妈妈”身份与泽国二中“空巢”学生结成对子,签定“空巢”学生德育监护委托书,“社会妈妈”每周与“空巢”学生家长沟通一次,每月与“空巢”学生过几次“双休”日,每学期进行几次家访。一时间,每逢“双休”日,校园内外不是母子(女)胜似母子(女)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精神关怀的行动奏响了“精神家园”建设的第一曲乐章。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过中秋节的经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父母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我将永生难忘。”
(三)优化“精神关怀”环境
优化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环境是落实“精神关怀”的关键。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导下,市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形成了“党政重教,民心思教,社会助教”的良好氛围。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在“减负行动、评价改革、警校共建、抱团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学、健康学、平安学、公平学的优良环境。
实施“减负”行动,营造轻松环境。首先,要求全市校长树立科学质量观,反复宣传“减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召开全市会议,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市校长在“减负”责任状上签字承诺。做到不折不扣执行,原汁原味贯彻。其次,对“减负”执行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媒体配合,发现违规,立即通报批评。第三,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之路,由教育学会牵头,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第四,改革初升高选拔考试制度,实行志愿录取,阳光招生,赢得社会赞誉。“减负”行动一年来,小学低段坚持“零书面作业”,*中学、市三中等校带头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全市学校做到减负不反弹,质量不下降。
坚持评价改革,营造健康环境。评价体系是杠杆,全市各校以新课改为契机,自2004年开始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实验。在具体实践中主要突出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淡化理论知识的检测,强化能力水平的测试;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淡化教师的评价,强化学生自我评价。改变评价主体,在学科教师、同班同学、学校领导、学生本人共同参与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过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实行警校共建,营造平安环境。“平安不保,何谈教育”。多年来我市结合“平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校园”,增强师生的民主法制意识,营造全市师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实行警校共建,教育局与公安局携手,为每个学校配备一名法制副校长,由当地派出所干警担任,参与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实行部门联动,教育局与市关工委、团市委、公安局、司法局、卫生局、民政局、武警中队、交通局等部门建立广泛正常的联系,通过召开联席会、座谈会、研讨会等途径,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合力。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整治工作,效果良好。创新法制教育形式,与市公安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警校共建话法制”活动,在*中学、新河中学、市二中等17所普通高中学校举办,现场采用互动形式,学生与公安干警直接对话,当面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治安、交通、禁毒、网络安全等问题,互动性强,效果明显,受教育学生达6万多人次,使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师生十分欢迎。
创新抱团发展,营造公平环境。在和谐社会建设大背景下,我市着眼全局,全面奏响和谐教育主旋律,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年推出创新举措,实施团队学校共同发展制度。示范性学校和自主发展性学校,与一个或若干个非示范性学校联合,组成共同发展的学校团体。示范性学校或自主发展性学校给予农村薄弱学校在管理、教育、师资、经费等诸方面提供指导。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团队学校发展成果进行“捆绑式”评价,实行过程视导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来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首批82所学校结成32个团队,结对以来,示范性学校对结对学校实施理念影响,管理渗透;进行师资交流,教研引领;加强经费支持,设施优化,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办学档次。城西小学与马公小学建立了定期教学指导制度。横湖小学与结对学校实行“立体式”教研。新河中学资助石塘、淋川中学资金达12万元,全市学校帮扶资金累计达150多万元。
(四)积淀“精神关怀”文化
“精神家园”建设还在丰富校园文化、丰满班级文化、丰厚尊师文化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体现“精神关怀”。
书香校园丰富校园文化。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感受书香是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泽国小学、锦园小学、市五中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积淀校园、班级读书文化。*小学以“三乐工程”开发教师的精神文化,以“五爱活动”塑造学生行为文化;泽国二中、泽国四中则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打造校园“绿色文化”;新河镇中学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组织师生走访、搜集、整理新河历史,编写了《人文新河》校本教材。新河中学校园建筑人文气息浓郁,古城墙、文笔塔、华砚湖、摩崖石刻等历史人文景观,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精神关怀,并逐步厚积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班级丰满班级文化。*三中实行“个性化班级”经营。创新“学习型”、“生命型”、“绿色型”班级,改灌输式德育为对话式德育,师生在平等与开放中进行心灵交流,德育渗透,学生乐于接受。
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石塘古镇,路是石铺,街是石造,巷是石围,房是石砌。鳞次栉比、高低呼应,使人恍若置身于巴黎的老城区,被冠以“东方巴黎圣母院”。石塘小学结合渔区特色,发挥渔区资源,把班级文化定位在创建具有渔区特色的优秀班集体上,引导学生研究石塘文化,进行地方文化熏陶。“海葵班”、“扬帆班”、“曙光园”、“珊瑚班”,全校班级共奏海韵曲。石塘镇中学、箬山小学把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的“大奏鼓”纳入校本课程,向渔区学生传播“大奏鼓”文化,继承“大奏鼓”文化,箬山小学学生表演的“大奏鼓”在《海天作证》电视剧中上镜。
尊师重教丰厚尊师文化。在给予学生关爱的同时,政府也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给予教师精神关怀。结合浙江省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20*——20*连续三年,每年下拨5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素质提升。每年教师节前后,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安排教师体检。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评选出“十佳师德标兵”和“十佳农村教师”,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自为他们颁奖,并给予每人一万元奖励。各镇(街道)纷纷出台奖励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市六中坚持实施“温馨工程”,教师生日来临,能及时收到行政班子的真诚问候;*三中则规定教师情绪不佳特别是与家长有冲突时,可请“情绪假”,父母、子女或爱人生日,可请“亲情假”。
(五)形成“精神关怀”网络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市在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方支持的“精神关怀”网络。宣传和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师生“精神关怀”的宣传力度,每年教师节、“六.一”儿童节都刊出专题,重点报道优秀师生的感人事迹,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文化部门及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素养。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变传统观念,重人才、重能力,形成正确的用人机制。公安、卫生、消防、交通、慈善、各镇(街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起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社会构建起了一张“社会参与、学校主体、多方支持”的“精神关怀”网络。
四、“精神家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经过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我市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实践成果
1、结出了大批优秀科研成果。长期深入的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将优秀研究成果总结出成果集,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编印的“精神家园”建设成果集近200余本。教育局将学校“精神家园”建设总结的经验、教师给予学生“精神关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所思所想、学生得到“精神关怀”后的切身体会,分别结集成《精神关怀》——学校篇、教师篇、学生篇出版发行。近两年,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10多个,省级、地级课题60多个,编辑出版专著、成果集20余部。获国家级、省级、地级奖励的论文300余篇。从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到普通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市职技校被评为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把*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这些都是“精神家园”建设整体推进过程中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2、产生了大批优秀班集体。自上而下的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大大增强了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共创的积极性,我市班集体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两年,评出校级优秀班集体1000多个,评出市级优秀班集体244个。这些班级在校园内,为优良校风的形成,和谐校园的创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辐射和导向作用。全市上下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文化气息浓郁,师生争当文明礼仪先进,践行“八荣八耻”榜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学校像学校样,教师像教师样,学生像学生样”,优良的校风,良好的学风,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3、师生互为“精神关怀”感人至深。城东民工子弟小学13岁的方欣臻同学多年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校内及周边捡拾垃圾,她把捡垃圾所获得的钱帮助比她更困难的同学,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成绩优异、做好人好事的同学,数年如一日。自强不息的女孩方欣臻的事迹感动了全国20多家媒体,香港与内地明星足球队在台州表演赛庆功宴上,明星们当场向方欣臻同学个人捐赠人民币4万元。第二天,方欣臻家长又亲自把其中的2万元捐给了学校,设立了“姐姐奖学金”。方欣臻同学的事迹在*校园内广为传颂。
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海岛渔区教学的郭素霞老师,与病魔斗争六年,难舍三尺讲台。当学校得知要挽救郭老师的生命只有移植肝器官,需要大笔费用时,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全市师生得知消息后也迅速行动起来,加上市慈善总会的捐款,共计捐赠了20多万元,由教育局领导亲自送到上海医院。虽然全市人民最终未能挽救郭老师的离去,但这一感人事迹却在全市师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师生情谊令人动容。
每逢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学生自发行动起来,组织系列感恩行动,学生用制作感恩贺卡、写感恩信、打感恩电话等独特方式感谢师长对他们的教诲养育之情。岩下小学张文娟老师今年教师节收到这样一封信,信是调皮学生杨奔写来的“老师,当初您借花儿鼓励我的一番话,一直植根在我心里。多年来,花儿一直努力开放,因为您说过,无论生活境遇有多暗淡,只要花儿开放,生命就一定会美丽而辉煌,感谢您,老师!”
(二)理论成果
1、阐明了“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内涵。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依据,以《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致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工作效益、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才能把班集体构建成健康、和谐、洋溢着文化艺术气息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师生在互为精神关怀的氛围中共同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进步,享受快乐,努力接近教育的真境界。
2、形成了“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集体主义方向原则。班集体应重视全员参与,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二是集体传统性原则。班集体应培养和建立自己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具有班级特色。三是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精神家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又离不开良好的集体环境,应辩证地处理好个性与集体的关系。四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班主任为首的教师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应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进行指导,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真正成为家园主人。五是人际关系协调性原则。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真挚的集体主义人际关系。六是各种教育一致性原则。精神家园建设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且是教师集体一致性的工作,只有教师集体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体建设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3、找到了“精神家园”建设的操作方略。
一是从试点到推广。我市“精神家园”建设经历了先试点,再推广的历程。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前期的试点经验指导,“精神家园”建设将陷入无章可循,无本可依的尴尬境地。
二是边实践边总结。创建伊始,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将各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一步步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径来。实践—总结—再实践,一直指导工作走向深入。
三是关注全体与个体相结合。一方面应树立全纳教育观,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除,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应强调以人为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应将关注全体与关注个体有机结合起来。
五、“精神家园”建设的未来愿景
创建“三园式”学校,建设班集体“精神家园”,都凝聚了*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是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教育和谐发展成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方向。我们认为,打造和谐教育,单纯依靠校园和谐、班级和谐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回报社会应成为“精神家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教育应成为“新农村”人文关怀的最高点,应及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和智力支持,只有这样,“精神家园”建设的未来愿景才更辉煌、更美好。
在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自下而上大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大胆提出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办人民满意新农村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办好‘新农村教育’”的响亮口号。“新农村教育”紧紧抓住教育与经济之间、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和区域教育之间的矛盾,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奏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旋律,切实搭好实力平台、效率平台和安全平台,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立足均衡为策略,最终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让农村教育成为农村建设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农业增效最有力的武器,成为农民增收最真诚的朋友。成为“社区学园、乡村花园、百姓公园、农村乐园”。继续高扬“人文关怀”的伟大旗帜,在“新农村教育”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办人民满意教育。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以上我就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向大家作了简要介绍,这其中有实践,有思考,其中有许多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真诚期待来自全国的德育工作者给我们的班集体创建工作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以指导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继续走得更好。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