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土资源会议上的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土资源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土资源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两会”精神,分析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国土资源管理重点工作。上午,大家参观了江山市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现场。刚才,XX单位作了典型发言,XX同志对全市去年国土资源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对这些意见,我完全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国土资源工作地位十分重要,任务十分艰巨。去年,面对形势严峻、任务繁重、矛盾突出的复杂局面,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发展、改革和稳定大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国土资源工作规律和特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保障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力度不断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以建设促保护,共开发整理土地面积6.5万亩,建成标准农田4.37万亩,新增耕地1.01万亩,获取土地折抵指标7285亩,连续11年保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土地报批力度,全市共争取省、部重点项目戴帽指标25185亩,争取省里下达我市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41970亩,土地报批率达100%,保障了发展用地的合理需求。三是征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完善优化了征地程序,推进了征地工作,全市征用土地35640亩。基本建立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新增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即征即保”。四是国土资源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开展农村违法占地建房专项整治,初步遏制了农村违法占地建房势头。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行政程序进一步简化。总的来看,去年我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市委、市政府对国土资源工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国土资源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国土资源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这意味着实行从紧从严的建设用地供应,将是国家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导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高效服务,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益和利用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无论是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推进城市化、特色制造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土地支撑。“十五”时期,全市累计用地15万亩,预计“十一五”期间用地至少16万亩,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保障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在国土资源管理理念上,既要树立依法保护观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又要从我市实际出发保障合理发展用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发展与高效利用土地的关系,走集约发展之路。近几年,我市通过加强土地管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定标准,同时盲目占用土地资源和低效利用问题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十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3.5%,而建设用地量年均增长13.8%,用地增幅快于经济增速。据国土部门统计,各开发区都有不少的闲置土地。现在仍有不少新办企业投资不大,要起土地来则狮子大开口。农村用地浪费也十分严重。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在用地问题上决不能大手大脚、任意挥霍。“十一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首位,要保障供应,服务发展,但必须按照集约型社会的要求,完善机制,加强引导,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虽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有所弱化,但他们对土地的权属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们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和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市在这方面的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近几年,随着用地的增多,土地征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去年共受理关于土地问题的来信898件,接待群众来访392批次,信访占全市信访总数的37.5%。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争创全省最安全城市和建设“平安衢州”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完善征地制度,统一补偿政策,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征地管理,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妥善解决被征地人员的实际问题,绝不允许损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二、突出重点,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

做好今年的国土资源工作,对“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发展主题,突出重点,创新思路,积极有为,为实施“十一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服务。当前特别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力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规划之一。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谋篇布局,综合协调,舍得投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加强预测分析。要集中力量做好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为搞好规划打好基础。要对当前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需求和供给的宏观背景、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按定性定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个年度,为开展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加强长远谋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定10年,中途修编的可能性较小。各级领导都要立足长远,总揽全局,对今后10年当地的城市发展、中心镇、中心村以及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等都要超前考虑,明确落到规划上,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要及时做好规划调整工作。刚才,建华同志讲了,只要符合8个方面的条件,就可以进行规划调整。这对于解决近两年的发展用地问题十分重要,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市各地去年底刚进行了乡镇区划调整,许多地方都具备调整规划的条件,要抓住机遇,加快工作进度,满足发展需要。另外,要注重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进行用地控制,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工作。项目建设用地报批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且从去年开始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行新的管理方式,用地指标都跟着项目走,没有项目就没有指标。所以,项目工作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今后发展。去年我市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全市有27个项目获准使用省留计划指标,总用地面积25185亩。但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争取省重点项目戴帽指标不理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2006年第一批省农转用预安排计划,全省49个重点项目用地面积约占全年省留计划指标的60%,我市没有一个项目列入;另一方面,使用省安排折抵指标也不理想,今年省预安排我市土地整理折抵指标2250亩,其中耕地1500亩,到目前为止全市只有江山市上报了一个批次,农地用175亩,其中耕地145亩。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和用地报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一要狠抓前期工作。市里已成立了专门的前期工作班子,要抓紧开展运作。各县(市、区)也要抓紧组建相应班子,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加强项目包装,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和国家重点。二要狠抓项目报批进度。据了解,目前省发改委已致函省国土厅,要求将143个项目列入第二批省重点项目核拨土地指标,其中我市有28个项目。各地要切实加快项目可研、初设、选址、征迁等前期工作,加强“跑部进厅”,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报批。三要狠抓考核激励。要把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督查,严格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市国土部门对各地的项目用地报批情况,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月通报市、县主要领导。

(三)强力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涉及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重大政策的落实,既是我市自身长远发展需要,也是省委、省政府的迫切要求;既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地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真正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协调,同时要注重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做到合力推进。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宜园则园、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第三,要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好生态环境,注重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开发质量。第四,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主体参与开发。

(四)强力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对土地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们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一要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农村宅基地整理,既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弥补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也有利于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据市国土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可供整理的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复垦面积约有1.7万亩,预计能新增建设用地复耕指标1.55万亩。近年来,江山市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其他县、区要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抓紧开展试点工作。实践中要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的原则,尽快编制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严格执行农民建房“一户一宅”政策,同时依靠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建房上坡进林,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促进节约和减少农民建房用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二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这项工作涉及国家法律层面的问题,难度确实很大。广东省作为全国试点地区已经取得突破,在去年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将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视同国有土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合法入市流转,效果很不错。去年,市里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动脑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各级国土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加大推进力度,逐步规范操作,争取在年内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强力推进“资源招商”工作。“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关键期,我们决不能丧失这一良好机遇,一定要集中最优势资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土地资源是我市最宝贵、最具优势的要素资源,目前全市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较大,根据国土部门对全市土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分析,“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级努力,挖掘潜力,可以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7万亩、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复耕指标1.5万亩、低丘缓坡开发8万亩,可建标准农田10万亩、基本农田10万亩,这将是我们参与区域竞争、开展招商引资最重要的筹码。当前,省内发达地区用地相当紧张,不少产业面临“腾笼换鸟”压力,已经有市、县看中我市的土地资源优势,主动上门前来寻求合作。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探索,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平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和项目。前一阶段,市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下步还要专门进行部署。这里明确两条原则:一是全市要统一行动。外调指标由市里统筹安排,统一调剂方向、统一外调价格、统一引进项目投资额,项目落地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由企业自主选择,可以落在市里,也可以落在县(市、区)。二是确保县(市、区)利益。所有外调指标获得的资金,市里一分不留,全部给各县(市、区)。各地要迅速行动,摸清底数,制订计划,加快土地整理开发,切实推进土地资源招商工作。

(六)强力推进经营土地工作。土地是我们在经营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利用的最大一笔资产和财富。目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我市土地经营的情况不太理想,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功夫努力破解这一难题。一是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把握供地节奏,通过适时调控土地供应量调节土地价格。二是必须坚持一个口子进出,一个主体运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三是必须集中力量开发重点区块,避免四面开花。对重点区块,要精心策划包装,倾斜支持,形成开发热点,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国土资源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6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已经确定,关键是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强化”。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主动学习了解国土资源政策,支持关心理解国土资源工作,帮助国土资源部门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国土资源工作健康发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当好参谋,出好主意,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接受各级党委、政府的监督。

二要强化协调配合。国土资源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支持和配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早介入,全程跟踪,多给各部门出点子、谋方案。市发改委、经委、建设、水利、交通和各开发区(园区)等有关部门单位在项目包装上要主动加强同国土资源部门的联系,认真听取国土部门的意见,提高项目包装质量,争取报省、报国土资源部的材料一次通过。

三要强化依法监管。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批而不动、占而不用、长期闲置或集约利用水平低的项目,要依法查处,并向社会公示,从而增强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欠力度,继续做好农村违法占地建房专项整治。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土地信访工作,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意识,健全信访责任制度,重视初信初访,定期排查国土资源信访苗头,及早介入,提前防范,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国土信访局面的根本好转。

四要强化调研谋划。国土资源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国土资源战线的同志要发挥专长,加强调查研究,探索特点规律,提高工作质量,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当前要重点加强国土资源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当前在耕地保护、执法监察、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探索土地资源招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推进国土资源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