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利局加强可持续发展会讲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局加强可持续发展会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水利局加强可持续发展会讲话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局党委对学会换届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多年来,水利学会的专家和同志们始终不渝地为*水利科学水平的提高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局党委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结合水利行业和专业特点、结合*水利的实际,就“科学发展观与水利和谐发展”这个当前特别关注与热门的话题谈点个人的思考与认识,与在座的各位专家与同志们交换一些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这个话题热门我才来讲,而是一方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今后水利工作的核心,另一方面作为我们水利发展到现在,已经遇到了诸多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应对。

下面,我主要就三个方面谈一下对“科学发展观与水利和谐发展”的思考与体会。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粗放管理、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状况而提出的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指针,也是今后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因此,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工作实践上的紧迫性。

就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美元。而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将进入急剧变动时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也会逐步显现。而人在这个阶段,其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需求欲望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要求发展。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在满足食物、水、空气、住宿等基本生活需求后,就对受保护、有保障、安全感等安全需求产生欲望,在这一阶段如果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治安状况不良,那么人就会产生烦燥和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从20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史来看,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都放慢了增长速度,甚至出现现代化过程中断等社会危机,社会学家将其称为“拉美陷井”。当前,我国累积的经济社会矛盾也很多,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资源的瓶颈制约问题等等。据世界银行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发展理念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又使我国万元GDP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数倍甚至几十倍。以水为例,2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73立方米,而1995年日本为12立方米、韩国为60立方米、德国为43立方米、法国为77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我国约5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此外,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逐年拉大问题也同时敲响了警钟,由贫富差距而引起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也已经十分危险。

再从水利的情况来看,这里,我想引用水利部汪恕诚部长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四个时期,即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人依附于自然。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开始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回顾水利发展的历史,过去在“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指导下,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过多地强调工程技术措施,许多地方任意改造自然和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从全国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反过来又必遭自然的猛烈报复,98年大水、黄河断流、北方大部分城市严重缺水、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淮河太湖水体污染问题等等,都是与人类侵害自然、过度索取有关,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作为*来说,在众多方面也和全国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城乡供水不足、水环境污染、用水浪费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面临着新的考验。水利发展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实实在在的,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我们在作决策、搞建设、办事情的时候是否真正认识到这些决策是符合科学发展还是有悖于科学发展。嘉禾事件发生以后,被免职后的县委书记深有感慨地说:当办一件事情大前提错了以后,那么你越努力,你犯的错误就越多。所以,认识问题是一个统揽全局的问题。就我们水利而言,落实水利的科学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即到底什么是水利?如何才能实现水利的科学发展?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新和完善水利发展观念

在谈到建国以来*水利的发展成就时,我们任何一位同志都可以娓娓道来:50多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大中小各类水库406座;兴建了沿海400多公里标准海塘,建成了各类水闸近千座;基本建成了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实施了姚江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完成了“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的治理洪涝的工程框架;全市建成了水利灌溉面积172千公顷、机电排灌装机17.5万千瓦;完成滩涂围垦面积60多万亩等等。所有这些成都是有目共睹的,凝聚了我市几代水利人的心血与汗水。但我们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是否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一下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新的水利问题呢?能否重新检讨一下我们的治水理念?

首先,多年来我们水利工作的着力点是大规模、大投入地建设防洪工程,在观念上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水利就是防洪”这种片面的理解,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作为水利基本要素所必需的重视程度。

其次,通过长期的防洪实践和直观认识,水利工作逐步形成了“洪水控制是最有效的防洪手段”这么一种共识,以致从规划到工程设计追求一种将各种洪水、涝水全部纳入可操控状态的理想摸式,其理论依据是“洪水归槽”,其表现形式是造水库、筑堤防、修涵闸、建圩区,其结果是过分强调了洪涝灾害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洪涝灾害的社会属性,导致洪水运行空间的极大压缩、雨洪资源利用的降低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另一方面,尽管几十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但防洪治涝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矛盾。

第三,从防洪工程的效果来看,尽管我们这些已建工程在历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否所有这些防洪工程都达到了原有的设计效益?是否具有投入产出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因周边条件的变化而导致工程减效甚至失效的脆弱性?

第四,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水域及河滩、溪滩湿地却在急剧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一方面大量的治河、治溪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泛洪滩地、平原纳入保护范围,并以各种工程措施将水体限于河槽,人为地阻隔了水域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人为活动与水争地的结果是大量的水域、水面、滩地被转化为生产地或居住地,极大地压缩了水环境容量。据省水利厅公布的调查数据,*年至20*年5年间,全省有30859亩水域被占用,其中未经审批占用的约占一半,大量水域缩减和水体系统封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水体承载能力的下降,使水环境失去自我循环与水体自净能力。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历来的治水理念和我们水利工作者本身对水利的认知范畴有限不无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我们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学过水文学、水力学,学过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等,懂得怎样造水库、建堤防、修涵闸、疏河道。但是,水作为环境大系统中与空气、土壤、生物相关联的四个子系统之一,且从来没有学过环境要素之间彼此存在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作为水利工作者在专业知识范畴方面的局限性,由此便会带来治水理念的偏差和治水绩效的不理想。如我们在建大坝、修堤防、筑圩区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工程本身上,而极少考虑由此而可能带来的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种群的伤害和对食物链(网)的破坏,并最终伤及水体的物质交换和自我净化能力,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再比如,我们在占用水源、水域审批时,十分注意水域占用后是否影响河道行洪、是否影响区域纳洪,且从来不会考虑占用后对水域生物种群会带来多少伤害、对水域生态环境会造成多少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能还很多,这就是说作为水利工作者专业知识中的“盲区”往往会构成我们治水实践中的“盲区”。

前一时期,各大媒体对淮河流域污染问题点评很多,十年淮河治污投入过百亿但绩效甚微,矛头直指淮河中上游地区污染源治理不力。我们可否客观地作些分析,污染源治理不力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几十年治淮工程所采取的控、固、疏、围等防洪工程措施已使河道本身失去了自我物质循环、水体自我修复的能力,河道生命濒于死亡,容不得一点污染。就象一个身体羸弱的人,外界一丁点细菌的侵入可能会置于死地,诸此种种现象,我们作为水利工作者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我们的治水理念。

“水利”这个词是我国几千年治水实践的浓缩提炼,“兴其利而避其害”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水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当前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水利的“利”与“害”的认识不全面、不完善而造成的。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水利和谐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那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水利工作,我想,概括起来必须树立以下六个观念:

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水利问题,增强为民造福的能力;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要在治水活动中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在水利建设中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

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树立节水意识、完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是保护环境的观念。水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要将研究水利问题置于环境大系统中加以考虑,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五是统筹协调的观念。根据流域、区域、城乡发展对水利的不同需求,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速度、规模和标准,协调解决不同领域水利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是改革创新的观念。通过深化水利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制,增强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功。要推动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水利发展目标与任务

结合*水利的实际,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三个抓手,明确四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水利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和完善水利发展观念,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水利和谐发展。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才能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推进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管理机制和水利发展机制,才能完善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才能提高水利部门驾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确四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保护饮用水源,切实解决好农民饮水困难问题;二是保障保洪安全,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把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满足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和重大发展区域布局对水的需求;四是保障水环境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构建五大体系。一是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按照给洪水以出路的理念,通过海塘维修加固、河道整治、水库保安、小流域治理、控制性枢纽等工程措施,结合洪水风险管理、洪水预警预报、防洪调度指挥等非工程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二是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开源与节流并举为原则,通过兴建骨干水资源调蓄工程,形成全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新农村建设水利保障体系,以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清水河道建设、灌区配套改造、推广农业节水以及其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农业用水效率和农村水环境质量。四是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通过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监测,以及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巩固生态修复成果,提高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五是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保障体系,坚持建设、管理、改革齐头并进,通过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结合促进水利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活力。

以上所讲的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仅限于自己的认知范畴,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些想法是否可行,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最后,就做好学会工作谈点想法与希望。水利学会是一个由水利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社团组织,虽然是非政府组织,但从学会的人员构成、专业领域和组织规模上看,都决定了学会在我市水利行业中所具有的代表广泛性、学术权威性和业务导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会在我市水利行业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办好学会对于我市水利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学会要搭建一个更好地学习理解治水新思路、新理念的讲坛。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水利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水观点,如“治水必须遵重自然规律”,“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建立洪水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等等。上述一系列新的变化,充分说明我国水利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在新的治水思路与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水利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等新的水利工作内容已经提上了工作日程。因此,针对水利工作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加深理解、深化认识、更新知识、积极探讨与实践。对此,学会要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理论争鸣的讲坛,把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分散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通过集中大家的智慧,就可以为*水利在理论、观念、思路、内容、方法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学会要为政府部门组建一个智囊团,为行政上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与论证。记得在20*年5月,针对我市干旱缺水、供水紧张的问题,邵占维副市长邀请部分水利老专家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的意见,并随即提出了一些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想法与措施。市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供水、用水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专家、科技工作者在政府领导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宏观上涉及到的水利问题将会不断增多,比如说水资源调配、流域治理、境外引水等等一些项目,而这些项目在领导决策之前,通常都需要专家进行咨询和论证。学会成员大多是水利方面的专家或各专业学科的骨干,对需要专家论证的水利问题,学会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际上就是为政府组织了一个水利智囊团,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咨询与论证。

学会要为活跃我市水利学术思想、开展业务和技术交流提供一个载体。水利虽然不是高科技行业,但也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有效地使用。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在一起研究、争论,在学术上相互启发,在技术上相互学习。学会是联系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通过积极地开展工作,把科技人员吸引过来,广泛组织会员参与一些学会活动,实际上就是为广大水利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活跃学术思想、进行技术交流、开展技术协作的载体。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整合全市水利科技力量,使科技人员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年轻技术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直属单位要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中央提出,要加快政事、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学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长期来的“无私奉献”,学会的基础与实力还很薄弱,学会的发展还需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单位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座的许多代表既是各县(市)、区水利部门或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的负责人,也是学会的理事,在做好本单位和部门工作的同时,要继续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为学会工作创造条件。说到“关心和支持”,我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义:一是要充分认识学会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上重视和关心学会工作,二是在你的工作职权范围内,多为学会工作办实事、好事;三是在政府管理职能转换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能由学会办的事尽可能交学会去办。我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学会一定能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同志们,新的时代在激励着我们,新的任务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使*市水利学会真正成为一个学术讲坛、一个智囊班子、一个创新载体,为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祝*市水利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园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