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环保局深化环保创新发展讲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提高了做好金融危机条件下环保工作的自觉性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30年。副总理在环境宏观战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需要重点关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处理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保护环境与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和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我们是巨大鼓舞,为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从探索历程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从探索重点看,具有多重性和阶段性;从探索内涵看,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探索任务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探索途径看,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结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中国国情,着眼现实和未来需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主动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老路,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努力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系统工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既是我们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共识,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遵循原则。今年,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和实践上又有一些新积累和新提高。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准确判断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历史性转变。历史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指南。历史性转变的提出,标志和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必须正视的是,历史性转变不会自然而然、一蹴而就地轻易实现,要真正达到“并重”、“同步”和“综合”的要求,仍有大量的艰巨工作要做。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环保工作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状态,是不争的严峻现实。如同两人跑步,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后面的人要赶上前面的人,不能指望前面的人放慢脚步或停止不前,后面的人只能加快步伐奋起直追。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有效工作,推动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尽力缩短历史性转变的进程,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明确把握目标指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本质上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环保部门应该身先士卒,敢为人先,责无旁贷,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我们做得越早越主动,做得越扎实越深入,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必须坚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谋划、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摸索出一条代价小、可持续的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坚持环保为民,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立足点和着力点。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把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八项措施和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确定的十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就是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就是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发挥一份力量,做出应有贡献。决不能把探索环保新道路与我们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把它们一致起来、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给环境以人文关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总书记发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充分体现了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整治中的必然体现,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水环境整治的全新指导思想,也对解决我国其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促进作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需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长期积累的水环境问题。通过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引导人们善待自然、呵护环境,既要“扬汤止沸”,又要“釜底抽薪”,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释流域水环境污染负荷,努力恢复江河湖泊的生机和活力。
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中间载体和重要抓手。注重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正确处理预防与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正确处理成本与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尊重创造,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大胆实践取得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我们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建立和推广区域联防联控模式等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带了好头。各地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江苏、浙江率先提出环保优先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湖北、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如火如荼,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环保稳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资源型大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也都有不少新的举措。
(二)进一步提高了做好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环保工作的自觉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重要的投资方向。总书记、总理、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环境保护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要把应对危机看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看作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机遇;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振兴环保产业作为克服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的实施,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保护,必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水平升级、环境问题转型”。对这一变化趋势,必须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应对准备,更加自觉地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产业发展的难得契机,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一般来讲,金融危机表现出三个规律:一是金融危机可以传导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处置得当可以避免社会危机;二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环境保护;三是化解危机,为技术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契机。绿色经济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实要求,是金融危机第三个规律的生动体现,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应运而生,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二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短期内重化工产业发展难以逆转的态势,必须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工业化发展短期内难以超越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等产业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比重仍将增加,环境压力不容忽视。必须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硬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攻坚战。通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从总体上遏制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落实,必须充分发挥环评制度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陆续制定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必须严格执行和深化环评制度,处理好服务与把关、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产业转型的杠杆作用,促使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决不让今天的投资项目成为明天整治、淘汰关停的对象。
四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城镇突出的环境问题。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来自城镇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势头正猛,潜力非常巨大。城镇环境问题是个复杂体,涉及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气污染等诸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必须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方针,坚决改变“先地上、后地下”、“先发展、后环保”的状况,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五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将逐步减少,生活源排放会有所下降,但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逐年提升使种植业的污染物产生量随之提高,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措施。
六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的创新,必须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扩大内需的过程,必然是经济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创新经济社会政策包括环境经济政策是扩大内需的基本要求和可靠保证。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我们将抓住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机遇,采取制度体系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积极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一体化。
七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科技自主创新带来难得机遇,必须大力研发推广高效绿色适用技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条原则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家新增4万亿元投资中,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占9%。国家增加知识性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将产生巨大的技术需求,为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也为研发、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带来了机遇。我国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低,单位GDP能耗物耗高,是造成和加剧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开发经济成本小、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关键技术的顺利攻克,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突破。
八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水平升级,必须提倡和引导绿色消费。消费依赖于生产,反过来也促进生产,影响交换和分配。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城乡居民将逐步由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消费需求进一步多样化和丰富化,环境污染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哪怕是消费水平的略微提高,个人资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染量的略微增加,如果乘以13亿人口,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必须提倡适度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改变过分苛求、物欲无度的消费观念和模式,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工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做好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为载体,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年初确定的十项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力度,积极创新方法,环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继续下降;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继续下降。
(一)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进展顺利。按照中央关于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和“回头看”的统一部署,部党组高度重视,研究提出需要整改落实的143项任务,其中,部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落实57项,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责落实86项。截至6月底,部领导负责的57项整改任务中,需在年内完成48项,已完成42项,占年内应完成工作的87.5%,其余6项正在落实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需长期完成的工作9项,均有阶段性成果。
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过去认识不到的,现在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是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成为环保系统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二是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解决了,环评审批改革、“锰三角”区域污染治理和干部交流轮岗等问题迎刃而解;三是过去办不成的事,现在办成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绿色环境经济政策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顺利推进;四是过去的薄弱环节,现在加强了,污染减排体制机制、环境监测执法和农村环保等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7月8日至9日,中央第三检查组对我部“回头看”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高度评价,随机抽选100人,测评结果为,评价“好”的97人,评价“较好”的2人,评价“一般”的1人。
(二)环评制度参与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审批权限。出台《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程序规定》,将建设项目分为A、B、C三类,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环评受理时间由5天缩短为2天。对符合中央政策要求和环保准入规定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我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229个,总投资1.1万亿元,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发展。对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防火墙”,对总投资1348.1亿元的32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作出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实行建设项目环评暂停审批,并责令有关违法建设项目停止建设。全面启动涉及15个省(区、市)的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毫不松懈地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强化环保指标考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督促指导各省(区、市)不断完善污染减排台账系统和调度系统,加强减排日常监督监管,推进统计数据和总量核查数据的衔接;会同财政部在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污交易试点基础上,在浙江等地区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交易试点工作。据初步测算,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一季度分别下降2.9%和4.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指示精神,于2009年4月和6月分别召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全面部署让松花江、淮河流域休养生息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这是新时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改革创新,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督促检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流域21个省(区、市)的考核工作已经结束,正在汇总考核结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在“锰三角”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提出加强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新思路,协调财政部安排环保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综合整治,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从“猛发财、发锰财”向“稳发财、可持续”转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总结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经验,研究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五)绿色经济政策不断完善。配合财政部制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联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初步完成开征环境税报告,组织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2009年)》,包含290余种产品,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在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开展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政策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六)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出台《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采取连片和集中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功能区划、生态文明试点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稳步推进。
(七)环境科技和监测取得新进展。积极实施环保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科技工程。组织编写并我国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启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调研与评估,初步形成我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环境一号A、B星应用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环境监测定位转型顺利推进,着力推动环境监测“政事分开”,明确环境监测必须坚持“一个统领”、建设“一个体系”、理顺“三个关系”和实现“三个说得清”的工作定位,技术核心优势逐步形成;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蓝藻预警监测工作。
(八)环保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八部委开展2009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66万多人次,检查企业27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235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等三项执法检查,对重点流域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排污企业、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和投运的建设项目、造纸行业进行执法检查;组织开展长江环保执法行动,对2137家企业和长江干流及其主要一级支流沿岸共2503个排污口进行检查。
环境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日益提高。2009年,我部接报并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52起,同比下降35%。其中特别重大事件1起,重大事件1起,经过有关地方政府和环保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部得到妥善处置。开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一个月来接到群众举报10076件,受理706件,正在调查处理。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加快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加强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为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有关建议并上报国务院。
(九)环保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投资5.8亿元的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第一批资金3.8亿元已到位,管理办法已出台,正在抓紧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完成分析汇总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既定研究任务,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7月21日下午已向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印发《关于抓紧做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各项工作。这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必将成为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国际合作、宣传教育等取得积极成效。中美清洁水和清洁大气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以及国际环境履约工作有序开展。印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十)机关和直属单位建设扎实推进。制订(修订)《部党组巡视工作办法(试行)》、《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部党组领导决策机制更加完善。部党组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整个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发生明显改变。干部培养选拔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加强司处级领导干部选拔和交流任职,共选拔任用司局级干部53名,机关处级干部55名,交流轮岗49名司处级干部,安排地方挂职锻炼司处长20名。对干部混岗混编情况进行清理,清理机关长期借用人员56名。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培训,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全国环保系统4万多人次参加培训。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扩内需政策实施,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压缩的产能可能会大规模释放;受经济形势影响,一些治污设施减排效益可能会大幅下降。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产业有所抬头。个别地方忽视环境保护,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又重新被提上日程,甚至一些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又死灰复燃。三是环保政策落实受到影响。个别地方降低要求,放松环保监管,一些地方为保增长,环保政策措施软化。四是部分企业出现放松环境管理的现象。为保利润治污设施运行资金不足问题凸显,达标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中小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压力加大,偷排漏排现象增加。五是环保工作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干部队伍中有一些同志作风漂浮,开拓创新能力不够,攻坚克难本领不强,工作安排上缺乏统筹考虑,不必要的检查过多,给基层带来较重负担,这些因素制约了环保重点工作的落实。我们一定要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针对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