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第三产业与全面小康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从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看,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应该据此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全面小康:国民经济“软化”过程
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预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它将是国民经济“软化”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消费结构上将表现为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产业结构上将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消费需求动力:服务消费品需求扩大
从生活消费需求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将引起服务消费品的需求扩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首先,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将使全国更大范围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将可能下降到40%,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交通通讯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精神生活向健康与知识型发展,越来越多的边际收入增长额将用来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
其次,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使全面小康社会的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增大,闲暇本身成为社会财富的内容,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需求对象;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长。这就引起以旅游、文艺、康乐、消遣服务为产品的闲暇产业的发展。此外,全面小康社会富裕人口的增加,将扩大延年益寿保健服务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教育、科学技术服务的更多需求。第三产业将由此获得发展的需求动力。
生产需求动力: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所需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
从生产需求来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进一步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促进,将加强生产的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就会引起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服务型生产资料增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因此,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刺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两方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条件。因此,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重视工业化,而且必须推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发展特征的启迪
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相应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2001年分别比全国水平高6·8和5·3个百分点。广东第三产业在实现小康过程中呈现的一些发展特征,可以给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工业立市”不是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比重大幅度提高。1978年—2001年间,广东第三产业年均递增14·5%(当年价,下同),高于GDP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29·8∶46·6∶23·6演变为9·4∶50·2∶40·4。这提示: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必须辩证认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全面把握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产业发展走势,重视并推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直逼50%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县来说,如果还只把“工业立市"作为惟一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不考虑第三产业即将超过工农业的经济意义,那就会失之偏颇了。
在全面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靠“第三产业”推动
广东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在80年代初期仅为40%左右,到2001年已增大到51·6%,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按当年价算)。不过,第三产业这种略超50%的推动力地位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97%、58·32%、39·71%,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仍居第二位。
尽管如此,数据还是提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不一样。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因此,要辩证认识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中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说,在珠江三角洲和大城市,第三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中小城市,第二产业应是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过目前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扭转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
国内外资料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时,第三产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二大的产业。已实现总体小康的广东目前已达此时点,预示着全国各地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将或迟或早出现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容量第二大的产业的前景。因此,应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抓。
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广东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即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增加值的比例,1978年为67·0:18·4:7·9:3·6,2001年演变为49·2:37·1:8·3:4·4。流通部门比例下降,其他三个层次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比重上升,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这是因为:第一,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商贸业在发展初期肯定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百花齐放"使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期,实物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和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使生产消费中消费的服务型生产资料比重越来越高。这促使生产、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上升。第三,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不可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而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
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根据工农业产品交易量的增长状况,推进流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后期,根据实物产品比重下降,服务产品比重上升的状况,适当控制、收缩流通部门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通过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大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日益增加,而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构成中,这些行业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这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
确认战略地位需更新观念
按照产业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根据广东实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更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
面对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广东要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理论和观念更新方面应走在前列。宣传新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必须正确认识:现代产业包括有形产业和无形产业,无形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高级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两大类,服务产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现代财富包括第一、二产业创造的实物财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非实物财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衡量指标:比重标准和人均标准并用
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这两个指标一般地说可以在总体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比重仅是相对水平,反映的是三次产业之间此消彼涨的对比关系。假定某地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况,而工业更不发达,第三产业因工业比重低就有可能占较高的比重。因此,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除了使用相对指标即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外,还要辅之以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人口,可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它可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例如,有的城市人均服务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高水平。不过,此项指标也有缺点,就是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
服务密度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国土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密度、工业密度,三者统称产业密度。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产业不只是商贸、旅游、娱乐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东在发展国际化制造业方面无疑将有更大发展空间。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发展第三产业的关注。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高,相应对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广东发展国际化制造业,将为相应的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日趋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将刺激广东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产品、促进工农业提高效率的功能。针对目前社会上相当多干部群众普遍把第三产业与生活服务业划等号,把第三产业理解成商贸、旅游、娱乐、消遣活动的认识误区,要全面宣传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也包括生产服务业,既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也为三大产业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当前要特别强调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功能。应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会,引进先进经营理念、技术和资本的契机,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
实现现代化要求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高
随着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广东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对于城市来说,实现现代化要求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更高。因为城市是第三产业的基地,它集中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提供大部分第三产业产值。此外,人口密度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人口密度大于全国,服务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应该更发达。在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注意3个问题:
第一,区分国家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确定现代化的不同标准。一些地方以“一刀切"的方式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比重标准,以国家现代化的标准要求城市和农村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同样的目标,实际上把大、中、小城市与农村都当作匀质对象看待,这是不科学的。它导致一些大城市以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差不多了,离现代化仅有一步之遥,而农村地区则对实现第三产业的高比重目标感到无从下手,离现代化遥遥无期。
第二,注意区分中国建制市与真正的城市,确定现代化的不同标准。我国目前建制市的概念混乱,实际上把城市与农村的混合体称为城市,“建制市的管辖范围"、以市带县的“市"、“市区"、“城市建成区"难以区分,与国际上通行的城市概念完全不可比。应严格地把中外城市比较限定在外国城市与中国城市“市区"的范围内,才有可比性。
第三,城市现代化要求的第三产业比重应该高于国家现代化标准的20%—30%。国家基本现代化要求第三产业占GDP50%;城市基本现代化则应达到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