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2.7万驻村干部出力.9万行政村3年变样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2.7万驻村干部出力.9万行政村3年变样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7万驻村干部出力.9万行政村3年变样

一条条“同心路”修起来了,一座座“民心桥”架起来了,一幢幢“爱民楼”建起来了,一条条“幸福渠”筑起来了,一口口“甜水井”挖出来了……

12.7万驻村干部出力1.9万行政村3年变样

核心提示

一条条“同心路”修起来了,一座座“民心桥”架起来了,一幢幢“爱民楼”建起来了,一条条“幸福渠”筑起来了,一口口“甜水井”挖出来了……三年来,在12.7万名驻村干部帮助下,全省19513个行政村焕发新颜。

总书记2003年春视察广东,要求广东在党的建设方面交出满意答卷。省委牢记使命,审时度势,继作出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重大决策后,2005年又决定连续三年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每年10名以上省级干部、100名以上市厅级干部、1000名以上县处级干部、30000名以上科级以下干部挂点驻村,帮助抓班子、强队伍、理思路、促发展、保稳定。

对此,中央组织部给予充分肯定,贺国强同志批示:“广东省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乡村两级先进性教育活动,锻炼机关干部,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同志作出批示:“连续三年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成效显著。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年轻干部,为民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都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抓好此项工作,努力形成城乡统筹、互助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历时三年,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省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三年共整顿后进村党支部598个,调整班子成员4385名,选拔1.7万名经济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发展新党员1.5万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1万名、村级后备干部6.5万名,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563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90多万名。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提高。

——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各级挂点单位帮助驻点村规划和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6万多个,全省有127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省直单位驻点村年集体经济纯收入平均5.3万元,增长176.6%。阳江市平地村2007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47万元,是2004年的8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9.8元,比三年前增长了12.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改善。三年来,各挂点单位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在驻点村的交通、水利、学校、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设硬底化村道8536公里,整治修建各类水利工程1.2万处,修建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场所和美化村容村貌等项目2.5万个。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围绕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挂点领导和驻村干部想方设法,集各方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三年来,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多万件,慰问基层干部和困难党员群众5.7万次,解决了300多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修建了学校1156个。全省共组织农科技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务队1.3万支,下乡开展支农活动6.9万次,为群众送医送药、送种子种苗、送科技送文化送知识。

——农村不稳定因素大幅减少。广大驻村干部积极配合村“两委”及时排查调处、教育疏导、化解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山林纠纷、征地补偿、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年来,驻村干部共参与排查和解决农村相对突出问题18.5万宗,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158宗,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856起。去年1—10月,全省群众上访人次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49.5%,全省集体上访批次比2004年同期下降51.8%。

——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明显增进。各级挂点领导和广大驻村干部办好事实事、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调处化解矛盾、带领群众致富奔康、慰问困难群众等事迹深入人心。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进一步激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三年来,挂点单位和驻村干部共收到群众感谢信2.3万封、锦旗926面、匾额1153块,有的群众甚至千里迢迢到省委报告驻村干部的感人事迹。

——驻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普遍提高。“一年驻村,终身受益”。广大驻村干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与农民交知心朋友,联系、沟通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走科技兴农、多种经营、勤劳致富、共奔小康的道路,探索经济发展思路,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在驻村工作中脱颖而出,得到提拔重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45.6%的驻村干部受到表彰,有12631名干部被提拔使用,占下派干部总数的10.4%。

——村级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规范。三年来,广大驻村干部协助村“两委”进一步理顺村级组织关系,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作,共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11.2万项,其中村党组织活动制度1.9万项,村“两委”议事制度2.1万项,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3.8万项,各种村规民约3.4万项。

实践证明,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是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开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助新局面

“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在全国前所未有,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新探索、新创举。三年来,全省各地遵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开创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新局面。

党委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省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经常听取工作汇报,亲自抓点办点,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定期深入挂钩联系点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区、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挂点,班子成员轮流进驻,形成制度。据统计,我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建立7312个农村基层联系点,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累计到联系点1.5万次。

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省领导挂钩地级以上市,市厅级领导挂钩县(市、区),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科级以下干部驻村,形成了省、市、县、镇、村密切联系、双向互动的工作纽带和有机整体。驻村工作由挂点领导负总责、驻村干部具体抓落实。挂点单位在选派干部驻村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党支部与驻点村党支部“结对子”,一起过组织生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互动与共建。有的挂钩单位还与挂钩联系的县、镇结成长期合作共建关系。

广东省委通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这个载体,整合全省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举全省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强化管理,加强督促指导。省、市、县党委普遍成立了“十百千万”工作指导组,切实加强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日常指导。各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勤休假、工作纪律、组织生活、定期报告和通报等制度,明确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守则,防止了干部“走读”、流于形式。通过编印简报、设立驻村网、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搭建平台,组织驻村干部互相学习、开展经验交流。按照“一年一考核,三年一验收”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评比和奖惩工作,坚持每年底组织一次考核评比,表彰一批先进驻村工作组和优秀驻村干部,充分调动了挂点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党旗飘飘

为驻点村打造“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水利厅的驻点村是化州市林尘镇坦塘村,地处偏僻的粤西革命老区,进驻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300多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经济落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对此,水利厅党组意识到“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为驻点村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于是,厅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为村的党员上党课,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员教育活动。驻村工作组积极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学习教育,加强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水利厅共组织村干部和党员代表8批近400人(次)到广州、东莞等地和厅直属单位参观学习;邀请专家21人(次)到村里作辅导,解读政策、传授知识。

经过不断努力,坦塘村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给予了肯定和好评。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被化州市委组织部拍成电教专题片在全市宣传;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化州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7年被评为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基层党组织”。

邀请省城专家作新农村建设规划

广东省科技厅所驻的是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龙江村,全村2004年2555人,耕地1736亩,人均不足7分地,人均年收入和村集体年经济收入都不足2000元。从2005年开始,省科技厅先后派出三批工作组驻村。

派出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驻村工作的重要保障。三年来科技厅安排的资金、项目、物资达300多万元。为做好挂点、驻村工作,厅里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邀请省委政策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省经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编写了《龙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龙江的科学、协调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驻村工作提供了蓝本。为调整东源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把船塘镇培育成为省级板栗专业镇,成立了板栗协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河源油栗生产实用技术》和《板栗病虫害防治培训教材》;举办了15次板栗技术培训;引进了板栗剥壳机,以机械代替手工进行板栗剥壳,使板栗初加工效率提高了四倍;组织了中国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所和东源板栗公司开展板栗加工与装备产业化研究。三年来省科技厅还每年在船塘镇组织大规模的科技下乡活动,参与的专家200多人,服务群众达2万多人次。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驻村干部

2006年,我省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在这场生死决战中,2.4万名驻村干部冲到了最前线,哪里有险情,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驻村干部的身影。

7月15日晚10时,揭西县五星村被洪水围困,危在旦夕。在公路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驻村干部冒雨摸黑翻越大山进村,挨家挨户动员和组织转移村民,被洪水围困多时的379名村民终于全部安全转移。老百姓感动地说:“谢谢工作组救了我们的命!”

7月15日晚上9时,普宁市梅林镇松楼村山洪来势凶猛,仅1个多小时,处于半山腰的房屋水浸深达4米;后溪乡部分地区河床水位上涨6米以上。独自在家的梅林镇南阳村杨兵党老人被洪水逼上阁楼,驻村工作组长官娘荣不顾个人安危,敲破屋顶将老人救出,刚走不久,洪水就把房子淹没了。梅林镇大廖、桂嶂、大高田、新梅、黄割田、永兰、东门、西门、新楼、华寮等村的驻村干部也迅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至16日凌晨2时多,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3200多人,其中集中安置150多人,转移粮食等物品一大批。后溪乡驻村干部和乡、村党员干部一起,以3人为一组,逐户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通宵反复逐户检查,当晚共转移人员3500多人,确保在重大灾害面前无人伤亡。胡键

村民说:南方报人是我们的亲戚!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驻村工作组,进驻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田寮村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三年间,驻村工作组先后争取集团及其他各部门的支持,投入230多万元,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

种菜是田寮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销售瓶颈制约着进一步增收。2005年,驻村工作组一到,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集团很快就投入30多万元,为村里建起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北运蔬菜收购市场,解决村民的“卖菜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工作组根据田寮村人多地少、只种夏秋季节蔬菜的特点,积极引导村民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增加收入。村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增加到600多亩。仅种辣椒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元。

集团还多方筹措资金,投入60多万元,上马自来水工程,让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投入30多万元,修建村主干道水泥路,使村貌一新;投入10多万元,修建机耕路和排水涵洞(桥),挖深挖宽村前4口水塘,解决村民“耕作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投入60多万元,为村民装沼气工程……

经过努力,三年下来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一番,由2005年前的2200元增至目前的5380元,三年间村里新盖楼房30多栋。村集体收入翻两番,由驻村前的不足2万元,增至目前的7.8万元。村党支部战斗力大增,两年被评为“湛江市先进农村党支部”。田寮人深情地说:“南方报人是我们的亲戚!”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