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世界气象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世界气象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07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47年9--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三十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三十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都要组织全球气象水文界开展庆祝活动。

为了更好地组织纪念活动,世界气象组织每年都要根据当前国际热点问题选择一个纪念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世界气象组织选择这一主题,一方面表达了对越来越频繁的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另一方面也是认识到通过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希望通过宣传这一主题,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以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时,世界气象组织选择这一主题,也是为了配合即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这次首脑会议除了将讨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外,还将研究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宣言及目前的减灾活动,包括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活动情况。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而天气、气候灾害占到自然灾害的70%以上。在严重的天气、气候灾害面前,人类社会显得及其脆弱:狂风刮倒房屋;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农田;长期干旱导致庄稼干枯、人畜渴死;高温酷热和低温严寒造成病人增加、死亡率增高;雷电致人死伤和引起火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1970年11月,-个强热带风暴袭击孟加拉国,形成强风暴潮,出现高达6米的巨浪,冲垮海堤,淹没2个岛屿,使30万人丧生;

1972年艾格尼丝飓风袭击美国,损失高达20多亿美元;

l976年多米尼加发生的飓风曾使60多万人丧失家园;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波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达2500万之多,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

l982-1983年,出现了强厄尔尼诺事件,据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等造成干旱和森林大火,而在美国、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等引起水灾,近2000人丧生,由于气候异常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30亿美元;

1992年,非洲撒哈拉周围国家,干旱造成近40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其中索马里有450万人由于饥饿而面临死亡。

1997年出现了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夏季,欧洲中部出现特大暴雨,发生世纪性洪水,特别是7月份欧洲中部连续暴雨,波兰、捷克等国爆发了20世纪最严重的洪水,波兰有上千个城镇、村庄和5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14万人被迫撤离家园,56人丧生;捷克全国1/3土地被淹,46人丧生,16OO户住房被冲毁,1万多幢房屋被损坏。在南亚,印度雨季洪水至少造成700多人丧生,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巴基斯坦8、9月有200多人死于洪水,近200万人离开家园,83万所房屋被损;孟加拉国7月全国至少有1/3地区遭受水灾,50多万人被洪水围困。此外,3-5月孟加拉国连续受风暴袭击,仅5月19日一次强热带气旋就造成该国112人丧生,150万人无家可归。

世界气象组织于今年1月份发表的关于2001年世界气候情况的新闻公报表明,2001年世界气候异常,气温升高、飓风频繁、暴雨成灾、干旱严重,为历史上所罕见。暴雨洪涝使莫桑比克和赞比亚死亡200多人、伊朗北部死亡183人、阿尔及利亚仅首都就死亡数百人,而印尼有19个县被淹,波兰14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在亚洲中部和南部地区,干旱从1998年一直延续到2001年,严重的干旱危害着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广大地区的农业,6000多万人直接受到损失。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每年全球约有25000人丧生于自然灾害,财产损失约500到1000亿美元,其中因气象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90%以上。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气候脆弱区之一。季风进退异常和年际变化、生态环境的脆弱影响以及旱涝、高温、冷害等各种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1994年的高温少雨,1997、1999和2000年的北方大旱,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2001年,我国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的连续大旱之后,北方地区又一次遭受了罕见的大旱,一些地区水库、河渠出现干涸或断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并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北方连遭沙尘天气袭击,仅3至5月中旬,就先后出现范围不同、强度不等的沙尘天气达18次之多,总日数达到41天,给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并使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全年有9个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其中7月份接连有5个台风登陆,是近50年来同期之最,使华南及台湾的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尤其是第4号台风(尤特)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仅两广损失就超过200亿元。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人口达6亿多人次,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6%。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加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底,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对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及对策作出了全面的和具有权威性的评估。这个报告特别指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尤其是最近50年中,人类活动中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使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超出了过去几十万年间的任何时间。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使得过去14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到0.8℃,达到了1000年以来的温度最高值。与此同时,气候系统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河湖结冰期缩短约2周;北极海冰最近几十年减薄40%,范围减少10-15%(春、夏);冰川大范围退缩,比60年代末总面积减少10%;极区永久冻土带消融、变暖和退化;厄尔尼诺现象近20-30年更频繁、持久和强烈;北半球作物生长期近40年中每十年延长约1-4天;动植物活动区北移、上移,具有更长的乳化期、开花期、迁移期和病虫害爆发期……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全球变暖将使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并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国家和岛屿遭受淹没和风暴潮;热带地区降水变多,温度升高,造成疾病流行;干旱使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科技水平不高、自然资源缺乏等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更为脆弱,更容易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如美丽的岛国图瓦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图瓦卢由9个环形小珊瑚岛组成,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20世纪,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上升了0.1-0.2米,对图瓦卢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过去十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2000年2月18-20日,图瓦卢遭受了一次大海潮袭击,包括首都机场在内的所有低洼地方的房屋全部被海水浸泡或倒塌。据报道,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图瓦卢政府已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请求,希望它们能够接纳将被大洋吞没的图瓦卢全国12000名居民。此外,气候变暖导致风暴增多、海水入侵、淡水遭到破坏,岛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庄稼、椰子大片大片地死亡,他们也面临着与图瓦卢人民相同的命运。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数量也大量增加,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全球变暖导致干旱、洪涝、风暴、热浪、暴雨、龙卷风等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构成极大威胁。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20世纪6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亿美元,而80年代和90年代,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90亿美元。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到5.8℃,全球海平面将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每年造成的损失将达3000多亿美元,象图瓦卢这样的岛国将在50年内全部淹没在大海中,使之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

为了提高全球抵御灾害的能力,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世界气象组织在监测、预报和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工作。通过实施世界天气监测网计划,组织了包括10000个地面观测站、1000个探空站、几百部天气雷达、7000多艘自愿观测船、每天3000架次的飞机、6颗极轨和4颗静止气象卫星、近250个大气本底监测站构成的观测网络,并组建了3个世界气象中心、25个区域气象中心和185个国家气象中心组成的气象信息传输网络,有效地加强了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气象信息传输。此外,世界气象组织还通过建立世界气候计划、科研发展计划、水文与水资源计划、气象应用计划、热带气旋计划、教育培训计划、技术合作计划、长期规划以及参与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等来组织、协调国际气象和水文业务合作,为各成员政府和公众及时提供天气、气候灾害预报和警报服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是预防、抵御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孟加拉国,1970年发生的强热带气旋夺去了30万人的生命,而在1992年和1994年,由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建立了有效的防灾减灾系统,类似的气旋只分别造成13000人和200人死亡。

我国既是天气、气候灾害严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的任务非常繁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天气、气候环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加强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使我国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目前,气象部门建成了由2600多个气象台站、420多部各种雷达、188个特种观测站和气象卫星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网,建成了卫星专用通信网与公共数据交换网相结合的新一代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由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省级气象台及地、县气象部门五级自上而下逐级指导、分工协作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并普遍加强了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价、气候资源应用等工作。近年来,新建了国家和省级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在部分灾害性天气多发省份,还建立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江淮大水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1995年甘肃、陕西等地出现的特大干旱,1997年严重影响沿海12省(市)的台风灾害,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和嫩江发生的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各级气象部门都以准确的预报和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夺取抗洪抢险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气象部门还积极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建成了由天气预报和警报、气候分析应用、科技辐射、农业气象、城市环境气象、森林火警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多种手段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建立了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专项服务、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网络系统,为各级政府指挥防灾、抗灾、救灾的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大大增强了我国预防和抵御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能力。

在减轻气候变暖趋势方面,国际社会也作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召开了一系列有政府首脑出席的高层次国际会议,研讨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对策;1990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会议要求联合国大会第45届会议就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途径、办法、方式和建议作出决定,供199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1990年12月21日联合国第45届大会作出了"为了人类的现代和未来保护气候"的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制订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行谈判;1991年2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轮谈判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一直到1992年5月9日达成协议为止,前后历时15个月,先后举行了五轮六次谈判;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6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大会,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有关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京都协议书";2001年10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在摩洛哥中部城市马拉喀什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缔约各方应承担的义务,以便促使《京都议定书》早日生效,落实发达国家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规定。但是,气候变化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的提高紧密相连,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每减少1%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在国际谈判中漫天要价,拒绝承担自己相应的义务,并企图将矛盾转嫁到发中国家,使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具不确定性。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早在1990年,我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有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行动;1995年成立了国家气候中心,专门从事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预测;1998年,我国政府又调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提高能效,节约能源,1999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50%,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加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各项活动,组织派出了许多专家、学者作为主要作者和撰稿作者参与专门委员会报告的编写、评审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许。

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并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脆弱性、增强抵御天气气候灾害的能力,不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且也是气象部门最为紧迫的课题。气象部门一定要根据国家防灾减灾战略的部署,紧紧抓住提高气象报准确率这一核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工作水平,开拓气象工作领域,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气象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各种天气、气候灾害在发生前一般都有前期征兆,通过对大气、海洋等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监测,可以捕捉到这些信息,从而及早作出预报和预警。为了提高监测能力,我国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现代化建设力度,抓好地面观测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推广使用,努力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现代化水平;建设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体的全国天气雷达监测网,进一步提高对降水,特别是暴雨、热带气旋、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由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两个系列组成的气象卫星监测网,加强对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监测。通过推进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全国常规和遥感遥测等综合手段组成的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面气象监测网和高空气象探测网,全面提高对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气象预报水平。****总书记说:"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安定。"没有准确的预报,就难以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水平,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气象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加强大气监测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重视天基和地基大气遥感遥测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与防御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注重我国天气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大力加强新一代气象数值预报创新技术体系研究,重视数值预报产品、卫星遥感产品、气候分析产品的解释应用等预报技术方法的开发。通过扎实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开拓气象服务领域。

三、稳步推进气象工作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气、气候极端事件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气候变化对国家利益和环境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而对气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气象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大力加强现行业务服务的基础上,面向气候系统积极稳妥地拓展气象工作领域,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工作,尤其是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的研究,加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评估能力建设,为我国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活动中维护我国的权益。今年4月上旬,将召开"中国气候大会",全面总结我国气候工作,讨论《中国国家气候计划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2001-2010年)》,确定未来十年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的发展,全面推进新世纪中国气候与气候变化工作。

四、加强气象宣传,提高全社会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监测、预报、防御、抗灾、救援等许多环节,不仅需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协调全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会的行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树立气象意识、气候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为此,各级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体,加强天气、气候灾害知识的普及,增强社会防御天气、气候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把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