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森林文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一.少数民族森林文化在多层面上的体现
1.精神层面——藏族的自然观与神山崇拜
l神山崇拜为核心。
l主体观念: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崇敬自然,尊重生命。
l大自然有其生命特性,不仅具有生物生命特性,而且具有精神生命特性。
l大自然有其自己的生命权利与生存功能,作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命权,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
l一切生物生于此时此地,都有其生存权,人类只有保护的义务而无损伤侵犯的权利。
2.制度层面——蒙古习惯法和著名的“成吉思汗大扎撒”
l蒙古族自然保护法制传统渊源于公元前3世纪时代,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l蒙古人的习惯法(蒙语称“约孙”),把生态保护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1)“习惯法”的内容:
l保护草原、牧场;
l保护水资源;
l保护野生动物;
l保护树木、森林;
l节约血液食物资源。
(2)“成吉思汗大扎撒”
l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确立自己立国安邦政策时,颁布实施了一部综合性法典——著名的大扎撒,把世代沿袭的自然保护习俗提升到国家根本大法。
l之后,大扎撒的自然保护传统在蒙古各汗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继承,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和创新。
(3)清时期的蒙古喀尔喀三旗法典(133、134条)
l133条:在库伦辖地外一箭之地内的活树不许砍伐。没收砍伐者的工具及随身所带全部财产。
l134条:从库伦边界到能分辨牲畜毛色的两倍(距离)之地内的活树不许砍伐。如砍伐,没收其全部财产。
l不许砍伐活树枝和枯树。
3.习俗层面——白族的封山、植树俗规与本主崇拜
(1)定期植树、封山禁伐。
相传古代白族人每年都有植树、封山育林的节日,如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都是集体植树的节日,进入农历七月,各地便相继封山,禁止任何人进山采伐、放牧。
(2)本主崇拜。对于森林资源管理,白族人普遍认为人手不如神手,人管不如神管。
凡是在有神“居住”的名山、宝刹和遍布白族村寨的众多本主庙,以及有龙“居住”的众多的龙潭水系,便成了白族地区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
(3)用传统的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加强森林和水源管护。
l森林分为公山林和家族林两种,各派有护林员常年居住在林区管护,护林员的生活由全村每家付米麦1升予以供给。
l立碑以定规,碑的内容都是关于保护山林的禁忌和处罚条款。
二.森林文化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作用
(一)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1.森林保护
l少数民族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早已有了认识,瑶族谚语云:“万树千棕,一世不穷”。佤族谚语亦说:“毁了山,破坏了地方。”傣族还有“地好因有草覆盖,草茂因土地肥沃”的俗谚。
l对于保护森林,少数民族形成了许多习俗,其中主要是宗教习俗。在我国西南,许多民族地区都有神林、鬼林和神山,如基诺族代表寨神的神林,傣族的神山等。这些神林和神山上的草木受到良好的保护。
l西双版纳傣族的“垄林”在1958年之前有1000多处,总面积约有10万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5%。
2.大树保护
l水族人对生长在河畔、井边、路旁及村寨门口高大挺拔、粗壮雄伟的古树,如银杏、古榕、巨杉、苍松和倒鳞树等,敬若神明,加以保护。
l广西隆林的仡佬族通过宗教祭祀来保护神树,八月十五日过拜树节时,用牛和鸡等祭祀树祖。土家族每年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过赶年,都要给房前屋后的果木树喂年饭。
3.树种保护
l对于特殊树种的保护。
l纳西族神山中的大栗树,不得任意砍伐和践踏,据说只要动它的一片叶子,都会招来莫大的灾难。
l侗族对樟树、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柏、紫檀木、猴栗木等一律不许砍伐。
4.幼苗保护
l在侗族地区,凡是寨子边、凉亭、道路边的乔木,特别是常绿乔木,一旦发现幼苗,不论老少,都主动把它保护下来。
(二)森林资源得到培育
1.植树造林——少数民族不仅保护野生森林,而且还积极植树造林,并且十分普遍:
l白族的插柳节、缀彩节、祭山节等,都是集体植树的节日。
l壮族有谚语:“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
l苗族谚语说:“种树就望树成材,种竹就望竹成林。”在许多民族地区,人工林的比例很大。
l建国初,广西金秀大瑶山的森林总面积为42970公顷,其中人造林约14800公顷。其所造之林主要是经济林、水源林等,并且一般都是成片营造的。
2.绿化环境——许多民族有在村寨、路边等处植树的习惯,以营造家园,绿化环境,造福子孙。
l傣族在村舍种值芳香的缅桂花和仙人掌类植物。
l侗族喜在风雨桥附近栽树,供行人纳凉、休息。
l水族常在桥头、河溪两岸种柏树、榕树或樟树等树木。
3.营造特用林——除营造经济林外,少数民族还有一些造林的特殊习俗。
l侗、土家等民族的“十八女儿杉”:婴儿生下后,家里人就在坡地上栽一百棵杉苗,直到十八年后才准砍伐,作为男婚女嫁的费用。
l土家人若婴儿降生在春季,按照习俗须栽下几株或十多株椿树苗,称为栽“喜树”;婴儿若出生在秋季或冬季,主人就得在当年的冬季或次年的春季补栽喜树。
l在坟山、墓地植树:水族群众有在坟山种植枫树的习惯,他们认为,坟山上树木葱茏可以使风水更好,从而可庇佑后人。
(三)森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1.分类经营
l哈尼族与傣族的传统农业有其完善的生态系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懂得了森林与水源、森林与农业的关系。他们将森林资源划分为七个类型林区:一为寨神、勐神林区(神居之地),二为公墓、坟山林区,三为村寨防风、防火林区,四为传统经济植物区,五为传统用材林区,六为国境线防火林区,七为轮歇地林区。第1~4种和第6种为村社保护林区,严禁砍伐,第5为可采伐林区,第7种进行刀耕火种,耕种与休闲轮流交替。
2.林粮间作
l云南傈僳族的传统混农林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傈僳族意识到农林间作是利用森林的防护效应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传统农林混林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间作类型:
◎麻栎+小麦/荞-玉米/水稻/黄豆;
◎竹+水稻/蔬菜;
◎香果+玉米/蔬菜/水稻-小麦/蚕豆;
◎棕榈+玉米-小麦/蚕豆/蔬菜;
◎桤木+茶/荞/小麦
(注:+为同一季节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种植,-为不同季节种植,/为可以同几种作物同时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