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红网政府官员应成生态文明忠实践行者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红网政府官员应成生态文明忠实践行者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红网政府官员应成生态文明忠实践行者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我们党先后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代会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要让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可谓任重而道远。(2007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用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的话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因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自然生态,原本有着自在自为的运行规律,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及程度的深入,生物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受到越来越大人为的负面影响。最近三百多年来的世界工业文明,由于强调的“战胜”和“索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

我国的总体环境形势同样“相当严峻”。中国如今面临工业、城市和农村三大污染。现在拉动GDP增长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造纸、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等。四亿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其中1/3的城市空气是严重污染。1.5亿亩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属污染,很难恢复;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等于零官方的数据也表明,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每年200多万癌症病死者中,70%跟环境污染有关。

其实,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开始在世界落地生根。比如,“生态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80年代以来已被国际社会愈来愈广泛地接受。而“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9月28日人民网)。然而,尽管“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成了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竞相打出的招牌,可事实上却远远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在大拆大建的城建中,破坏了都市的原有自然生态和社会形态。行道树率先成了牺牲品,自然坑塘和湖泊被填平,被拆迁户从此远离了原有的人脉和文化系统。在大轰大隆的开发下,生态旅游资源受到掠夺性大破坏,名山胜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被远远超过负荷的旅游者压得喘不过气来。

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必然会成为国家环保制度创新、政策引领、绿色GDP考核体制、以及绿色采购、信贷、证券、出口等系列经济制度构建,互相协调促进的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理当处于领先的位置。没有丰富的科学的生态知识,没有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脉相承,互相作用的认知,没有自然不仅是人类的朋友,更是衣食之母和道德之父的道德自觉,尤其是没有居安思危、敬畏自然的自我省察,要建设生态文明显然是不可能的。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当是,21世纪的人类行为都要集合在“生态效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底下。早在1981年颁布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瑞典被称作世界一流的环保典范国家,就与将环保教育扎根在儿童心中,使之成为人们素质修养中最为平常的组成部分,然后化为全体国民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善行为丰关。但生态文明的教育固然要“从娃娃抓起”,亦应成为全体公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摈弃铺张浪费,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满足。

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各级官员,更要带头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而只有改革沿袭多年的GDP政绩考核方式,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打破地方政府和官员传统的利益格局,方能祛除官场GDP至上的观念,各级政府方能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忠实实践者。

[稿源:红网]

[作者: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