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在县委党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合自身基层工作实际,就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一点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的现代化。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后劲,丰富农民群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面貌,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不断凸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入手,建设新居民点、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把坚持以人位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通过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素质,摈弃陈规陋习,养成文明新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符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五大目标,瞄准了我们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矛盾,抓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必然有很大的推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基础的有力措施。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整体推进,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农村经济文化事业总体发展水不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增收缓慢

由于收市场价格的影响,农产品相对过剩和运输成本高,加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产品配套加工衔接不上,无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仅仅靠卖农产品原料等,致使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增收缓慢。

(二)乡村两极资金薄弱,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中、市、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行了免收农业税政策,加大了农村转移支付资金力度,但由于资金有限,加之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低,致使农村公益事业举步艰难。另外,当前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变得非常的“散”,平时难以组织,集体的事情就更难办,在乡村社会中,就面临着一个公益事业难以达成的问题,同时阻碍了公益事业的进展。

(三)农村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过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经济呈现了快速的发展势头,但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如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尚未建立,农民的文化生活贫乏等,农民看病难、行路难、上学难、通讯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农村各项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村落、房屋、圈舍杂乱,部分农民的生活陋习还未改变,垃圾随处倒,柴草四处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五)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中,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县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就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既要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注重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上下功夫,在促进农民更加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利上下功夫,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反映突出的上学、水、电、路、住房、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村带了显著的变化,以赢得民心。

(二)科学规划、典型示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各项建设的规划,规划中既要规划好建设的内容和模式,又要科学规划建设周期,既要考虑基础设施,更要考虑产业发展,既要考虑物质文明建设,也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成熟一批,实施一批,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跟风,更不搞行政命令,不求大求快,要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既要营造整体推进的浓厚氛围,又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条件不一,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掌握和运用好工作中的辩证法。一方面,不能以困难多、基础差、条件不具备为理由推诿扯皮、消极应付;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基础好的地方,步子可以迈的快一点,基础差的地方,可以先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同时,要凸显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特别是规划要因地制宜、顺应民心。

(三)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建设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必须抓好村镇建设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快道路、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基本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围绕现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使农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及创业能力。四是树立社会新风尚,扎实开展“十星级”农户、“十星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五是建立新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县、乡两级财政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基金。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如可以争取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资金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三是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或审核规划时,给予优惠;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骨干产业、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五)形成政府引导、各部门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特点。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一方面,党委、政府和农村其他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指挥者,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党委、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的积极性,以农民为中心安排各项工作。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广泛地把群众发动起来,把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广告大农民群众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