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宏伟目标,维护农村治安稳定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意义十分重大。农村的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存亡。农村稳则天下安。当前农村的治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囿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尤其在山区农村,相当的村委会里连基本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都没有。公安机关在经费少、警力缺等困难制约下,只能注重应对复杂多变的城镇违法犯罪侦控,而在广大农村机关化、粗放型、被动反应型的工作方式没有根本性突破。部分基层治保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积极作用。笔者就如何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些初步探讨。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社会形态特征和农村社会治安特点,是科学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出现和发展,农村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①农民个体的自由性和思想文化素质的落后性的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个体有了充分自由,从业选择、生活方式、活动空间均不受乡村基层组织的制约;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相对比较落后;②是经济的有限性和物欲无限膨胀性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城镇,总体上还较为落后。尤其在山区,这种落差更为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的同时也带回了外面先进或亚健康的观念。受高消费的刺激,个体的享乐欲望和盲目攀比性膨胀,社会消费心理严重超前;③是人际亲和力强和自私自利小农意识的矛盾。农村再不是日落而息、日出而耕的生活方式。聚集而居、邻里相望的乡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人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彼此了解,关系亲近,但同时又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农意识;④是社会控制体系弱化和个体攻击心理强化的矛盾。过去“政社合一”的高度控制模式逐渐解体,新的与农村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村社会成员之间的监督制约能力严重弱化,农民一家一户自主经营,在经济、政治上对乡、村政府组织的依赖性减弱。特别是由于受社会各种消极思想和不良文化的影响,大量的闲散人员和剩余劳动力缺乏有效的控管和正确引导,成为潜在的高危人群。

在这样社会形态特征下,农村社会治安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是矛盾纠纷“触点”多。农村社会成员之间的邻里关系、生活琐事、债务、婚姻家庭、土地、建房、山林、水权、道路等无不随时产生纠纷,引发矛盾;()是恶性案件“沸点”多。在农村,“人争一口气、佛争一娄香”的思想十分严重。小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秋后算帐”就会引发报复性殴打他人、毁坏财物案件,并由此导致恶性案事件发生;()是治安管理“盲点”多。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受交通、经费、管理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大程度仍处于自行消化的基础,管理力度到不了位,管理措施到不了边;()是群体事件“焦点”多。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各类纠纷、权归之争、利益冲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这些,都造成了农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公安机关维护农村治安秩序稳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统筹整合各种社会防范力量,建立以派出所为主力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范新格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治安防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派出所和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实施“零发案、零事故、零上访”工程,必须构建稳固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如何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地方经济、人口、环境、传统习惯和文化素质等的综合反映。××是山区与丘陵并存的地理形态,警力与经费的制约、地理位置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决定我们必须“选准载体、突出重点、抓好亮点”,从实际出发,积极建立稳固的具有××特色的治安防控体系,为建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平安××”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以“千名民警入万户”活动为载体,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整体联动机制,把治安网络延伸至农户,将千家万户动起来。

根据派出所警力和辖区具体情况科学划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确定一名民警负责;责任区内按村设立一个治保会。每个村民组明确一名治安小组长。结合地形地貌和住宅分布情况,实行五户或十户联防。形成责任区民警治保主任治安小组长一线贯穿、齐抓共管治安的链式防范控制预警网络。在这个组织网络中,以责任区民警为龙头,以治保主任为主体,以治安小组长为骨干,以联户群为依托,实行警力前移,责任区民警驻村,将责任区民警和基层治安力量、基层老百姓融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派出所或责任区民警要组织骨干力量定期对本地刑事、治安警情进行科学监测,客观准确地判断治安形势。并物建治安信息员,及时获取预警性、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和违法犯罪及不安定因素线索。

派出所每月召开一次治保主任会,责任区民警每月召开一次辖区治安形势通报会,治保主任每月开展一次治安小组长会,实行“三带一推一促”,即推行派出所长带责任区民警,责任区民警带治保主任,治保主任带治安小组长,层级推动,一级促一级,直至启动千家万户。通过活动,进一步把群众组织、宣传起来,确保群众在亲身参与中提高维护社会治安积极性,从而使自治自防组织更加牢固。具体到乡镇,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建立由综治部门领导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在派出所指导下,积极开展治安巡逻;在村级,要指导村委会、治保会采取灵活方式组建治安巡逻队,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重点对耕牛、农机具等开展预防;在村民组,利用院户联防、邻里关照等形式,将村民组织起来,划片轮班,邻里守望。

(二)以创建“零发案、零事故、零上访”行政村活动为切入点,建立治安评估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将派出所的职能履行到位,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按照“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新途径,统筹整合各种防范力量,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治安防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

⒈加强农村治保会建设。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治保会活动,做到的治保会要达到规范化标准。要充分发挥治保会在农村治安防范中的骨干作用,指导治保会等基层组织做好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和疏导、化解工作,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和上访事件的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做好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⒉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各种富有成效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在各村建立护村(厂、校)队,义务消防队、交通协管员、治安监督员等各种形式的专职与义务相结合的群防群治力量,切实有效地发挥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重要作用,对乡、村易发案时段、易发季节和易发区域进行巡逻,进一步加大巡逻覆盖面,形成多层面、多时空并举的巡逻防范格局,努力缩小犯罪分子活动空间、时间,减少发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在农村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村”活动,组织农村居民(尤其是不是参加农田劳动的老年人)加强邻里守护,加强治安防范,组织治安积极分子开展农民作业时间的村舍巡查,特别是对农忙季节作业时间的和农村墟日巡查防控,有效防范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

强化农村治安管理是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案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和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责,确保安全。

⒈强化治安安全管理。依法严格对民爆物品、民用枪支、剧毒物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治安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安全防范,杜绝危爆物品流散社会或被犯罪分子利用,危害群众安全。围绕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等环节,加强对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布建治安耳目,落实管控措施,强化检查监督,严密阵地控制,提高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加强农村禁赌禁毒宣传,严厉打击和取缔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农村风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性发展。

⒉强化交通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农村墟日交通整治、重大交通安全隐患举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重点掌握辖区内摩托车等“五小”车辆的数量、牌证、年检、保险、改型、报废等情况并以村为单位登记造册;掌握辖区驾驶员准驾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辖区学校分布及周末学生乘车情况;辖区公路路面硬化情况;辖区内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开展辖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开展墟日交通整治,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以“五进”活动为抓手,围绕“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主题,以《交通安全法》和安全知识的宣传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安全文明村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文明意识。

⒊强化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省社区消防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管检查规定》,依托派出所抓好农村消防安全监管检查,重点加大对偏僻山村成片木质结构房屋的消防监管力度,抓好中小学校、公共娱乐场所和易燃易爆等建筑设施的消防检查,落实消防监管责任,积极消除不安全隐患,严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⒋加强对重点人口、出租房屋的控制。坚持实际居住地原则,推行入户调查,明确目标、规范流程、量化任务,加强对暂住人口、重点人口、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预防、管理和控制。对于暂住人口的管理、控制,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国家六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租赁房屋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房屋出租户的治安管理。

⒌加强对空间的控制。把治安防控工作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家庭,增强每一个家庭的自我防范能力,构建一个防控严密的“防卫空间”。要加强对居住住宅的防控,广泛宣传动员,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自防意识,安装落实各种简便易行的技防设施。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要紧紧依靠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把治安防范责任落实到具体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加强村级防护力量,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查找防控漏洞,落实防控措施。

⒍加强对重点时段的控制。加强对违法犯罪的时间规律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掌握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改革派出所勤务机制,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分时段防控,以时间换空间,并把对人、对时空的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千名民警入万户”活动,“走百村、入万户”和“五警进村”活动,加强治安防范,加强对农忙季节作业时间和农村墟日交通整治,有效防范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

⒎强化对民间矛盾纠纷的控制。把矛盾排查疏导纳入派出所的治安防控视线,充分利用责任区民警和治保成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拓宽情报信息来源,建立定期情报工作分析制度,形成治安情报信息网络链,及时发现、收集、掌握不稳定因素,主动参与,积极化解,努力预防和遏制“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⒏充分发挥三级防范组织在防范各类案事件中的具体作用,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可防性案件及季节性、系列性案件。形成以周边地区和主要干道为主、覆盖整个农村复杂地区的堵截网络。公安机关必须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案发现场,同时通过多警联动、多措并举,形成派出所巡片、刑警守点、巡警控面、交警和专职巡逻队管线的整体防控格局。

三、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如何落实到位

⒈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根本。

建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是基层组织建设能不能逐层延伸,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这是我们打造“平安××”,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形势下,如果仅靠一个派出所的名民警做工作是不够的,必须按照“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努力探索“主动、提前”的警务管理机制和勤务运作模式,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新途径,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以创建“平安建宁”活动为载体,统筹整合各种社会防范力量,建立以派出所为主力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范新格局,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治安防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派出所和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组织民警“走百村、入万户”,疏导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改重大治安灾害事故隐患,所以,离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不能实现主动防范的。

⒉各级综治部门齐抓共管是基础。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综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综治部门加强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强化对防控体系内容的配套考核;同时积极协调和督促基层组织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构建起由综治部门牵头和支持,以行政村为单位,派出所为主力,治保会为骨干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四级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范组织体系,派出所和综治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组织实施,,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格局。

⒊抓住三个环节是关键。

()抓责任区民警、靠民警带动。严格按照“一区一警、一警多能、一包到底”的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划分责任区。通过明确责任、群众考评督促、严格奖惩励的办法,促使责任区民警沉到责任区。要保证住到农家、征求意见到农家、排忧解难到农家,真正做到警力往下沉,工作往下干,心思往下想,劲头往下使。

()、抓骨干、靠层面推动。

村级治安组织是协助民警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所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抓活了他们也就抓活了基层,所以,在各村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对治保主任的培训。要求治保主任当好本村、组治安指导员,把基础打牢;当好治安组织员,把信息搞活;当好治安防范督促员,把工作搞实。对村组治安骨干力量,要明确其“五包”任务,即:包学法守法不违法犯罪,包教育管理不惹事生非,包检举揭发不袒护纵容,包安全防范控制不发案,包矛盾化解不激发转刑。充分利用治保主任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拓宽情报信息来源,建立定期情报工作分析制度,形成治安情报信息网络链,及时发现、收集、掌握不稳定因素,主动参与。

()、抓联户、靠联户启动。

搞活联户群,就等于激活了基础群体细胞,就会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把分散的居户组成单元式的比较稳固的自治联防的联户群,在责任区民警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自防自卫练习,提高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组织农村居民(尤其是不是参加农田劳动的老年人)加强邻里守护,加强治安防范,组织治安积极分子开展农民作业时间的村舍巡查,特别是对农忙季节作业时间的和农村墟日巡查防控,有效防范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

四、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宣传,发动群众。

任何新事物、新措施的开展均离不开舆论的宣传导向。实践证明,宣传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构建治安防控体系,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共同参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召开不同层次会议,广泛宣传治安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道理。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声势大、气势足、气氛浓的宣传的氛围,弘扬正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和斗志。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要教育广大民警认识到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政治、治安稳定的必由之路,要彻底改变被动应付的不利局面,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认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挖掘治安防良方。要杜绝特权思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错误观念,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智,采百家之言,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耐心做群众工作,真正为群众办事,诚心为群众解难。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责任区民警是治安防控体系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提高责任区民警素质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确切的讲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一、政治素质;二、业务素质;三、文化素质;四、洞察力和预见能力;五、社会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六、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七、身体素质。

()、多管齐下,广泛接触群众。

发挥村、组、街道居委会的作用,广泛开展法制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把助农、帮困、帮教、护村、护渔等活动深入到村民家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机结合。

()、加强社会治安面的控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要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机关“综治”主力军和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参与的积极作用,严密社会面的控制,深入群众广泛开展治安防范、安全防范和治安动态防范,教育群众自觉防火、防盗、防抢,拧紧“一盘棋”意识。对那些扰乱治安秩序、破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露头就打,决不让其形成气候。

()、强化预警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确保信息畅通。

要真正实现公安机关快打击、快处置、快反应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靠我们的耳朵不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最关键的就是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量多少,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道理就在于此

通过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使农村实现“两降”、“两升”、“两建”的目标:即全市农村刑事、治安案件下降;矛盾纠纷调处率和人民群众安全感上升;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反应敏捷、运作高效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机制;建立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群众拥护的以派出所为主要力量的群防群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