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中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分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在农村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这项工作,与历次新农村建设相比,却有着全新的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背景条件新,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已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内容更丰富,将着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推进力度大,将采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等全方位、综合性的措施;目标要求高,既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又跳出“三农”看全局,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农村经营新机制、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建设村镇新面貌、塑造文明新风尚、健全民主管理新制度为主要任务,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来制定完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生活宽裕。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群体;改变分散的经营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继续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方针,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粮、油、茶、棉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继续大力发展畜禽、林果、花卉、药材、蔬菜等新兴特色产业,开发高新特优产品和安全、保健、绿色食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继续推广和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县域经济三大目标,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四个重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水平。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支撑点。小城镇是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必须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把小城镇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着力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类指导,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生产生活新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公共设施不适应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乡村环境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把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优先位置,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常抓不懈,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建设滞后的状况。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贯彻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对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治水改土为重点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从兴农富民的大局出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乡村公路建设进程,逐步建成以县道为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农村公路网,尽快实现农村人流、物流畅通的目标。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扎实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和小水电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扎实完成好农村电网改造的各项任务,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围绕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突出抓好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和村镇绿化,积极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生态屏障;大力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创建文明村镇,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料、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要消除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教育、社保、医疗、文化等方面不公平的二元化结构障碍,改变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滞后和文化生活贫乏等落后状况,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服务,努力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坚持长短结合,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施“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加强对复转军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积极维护农民身心健康。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贫困乡村卫生事业发展,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地方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积极实施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和少生快富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所规定的免费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保健经费问题。扎实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加强对出生缺陷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乡风文明。根据农民的文化需要和“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着眼于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农民自愿互助合作为基础构建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逐步发展农村福利事业。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特别是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四、推进平安创建,努力营造农村平安和谐新环境

推进农村平安创建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平安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应着眼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寨和争创文明户活动,在改旧建新上取得突破。通过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新机制,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努力实现乡村无重大恶性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封建迷信活动及无黄赌毒邪问题的目标。坚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防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发动群众,健全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现群防群治,及时铲除滋生、诱发犯罪的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推动社会治安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要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增强严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打击涉枪、涉爆、绑架、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坚持不懈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最大限度控制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坚持深入开展“禁毒”,在有效遏制上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遏制来源、危害、新吸毒人员滋生三个关键环节,深入地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发动和依靠群众,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蔓延的势头。正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排查矛盾纠纷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上取得新突破。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利益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怨气,变“堵”为“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新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组织保障,又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基层干部作风脱离群众的状况,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上有新进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围绕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注意把那些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党员选拔和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特别是村级班子要选好一名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要公道正派,自己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采取有效方式加快培养党员,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上有新进展。坚持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通过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重大问题上的互相沟通,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三公开”、“四民主”机制,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落实村民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组织、民兵组织应有作用,扎实开展农村民主法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不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上有新进展。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着力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以真挚的感情认识群众、以开拓的思维组织群众、以扎实的作风联系群众、以良好的形象影响群众,使农村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形象、求真务实的形象、廉洁奉公的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