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员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创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党员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员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创新

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是建立在单位的基础上,党员教育管理也基本上是围绕单位制进行的。但是,随着单位制的逐步弱化与户籍制度的松动,特别是具有自主性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得原有的围绕单位制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封闭模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为此,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组织突破传统的行政化的党员教育管理组织模式,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的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

一、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将“支部建在楼上”,把党员教育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新的经济社会领域。

在上海,经规划部门认定,具有写字楼功能的大楼、大厦入驻的主要是金融、贸易、中介服务等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楼宇已经成为上海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楼宇经济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越来越大。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全区50多幢重点楼宇上缴的税收2003年、2004年分别占全区税收总量的39%和43%以上,在楼宇中工作的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5%以上。因此,加强楼宇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上海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

1999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针对辖区内楼宇大量涌现,在楼宇内工作的党员不断增多,但楼宇内企事业单位因所有制、经济形式、行政隶属关系、用工制度不同而存在建立党组织难、开展党的活动难、党员教育管理难等问题,在嘉兴大厦建立了上海市(全国)第一个楼宇联合党支部,以此作为“一级组织”对分散在多个经济组织的党员进行管理。2002年8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在中华企业大厦又创设了上海市第一个“党员服务点”,作为多个经济组织的党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这种以属地党组织牵头,以楼宇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点的工作模式,后来被统称为“支部建在楼上”。目前,上海的浦东、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等楼宇数量较为集中的10个中心城区,都把建立楼宇党支部作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组织载体来抓。至2004年12月,上海中心城区797幢商务楼中,共建立楼宇党组织694个,凝聚管理的党员12068名,入党积极分子599名。受“支部建在楼上”成功经验的启发,一些能够覆盖多家“两新”组织的“开发区支部”、“经济园区支部”、“商业街支部”、“商贸市场支部”等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不断建立,从而有效改变了以单位为主要单元、按照体制内党组织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为广泛吸纳分布在不同经济组织、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构筑了一个包容性强、开放度高的组织体系。

二、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党员提供一个覆盖全市的“铁打的营盘”。

党员服务中心是在楼宇党建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社区党员分布广、流动快、自主性强、需求多元等特点,建立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载体。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次年11月,上海市决定在全市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至2005年7月,上海市各区县、街道、乡镇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40家,基本实现了上海市党员服务网络在行政区域上的全覆盖。党员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全部采用专兼职结合方式,在资源占有上85%采用共享的方式,从而创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运行模式。为了使党员服务中心更具象征意义,更具包容性,更具可拓展性,上海浦东新区梅园新村街道党工委从2003年9月开始以“阳光驿站”作为社区党员服务机构的名称,并以全新的工作理念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就组织建设而言,“阳光驿站”实现了其流动党员“接纳地”、“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的功能。以“阳光驿站”为依托构建的开放型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了组织挂靠和管理,为“走过路过”或组织关系不在本社区的流动党员提供了过组织生活、参加党的活动的方便,解决了流动党员找组织难和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同时,“阳光驿站”还不断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成为党的工作的支持者,直至成为党的新鲜血液,为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集聚力量,创造条件。在运作机制上,“阳光驿站”十分强调区域性、开放式、社会化和专业化,以接近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方式,在商务楼宇、经济园区、中介机构、高档住宅区以及各种市场等“瓶颈”领域建立党员服务联络点,把体内建党和体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党员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党员教育管理的覆盖面。作为操作平台,“阳光驿站”又充分利用其稳定性、包容性的优势,广泛地整合社区现有的行政资源和上级党组织提供的各类资源,并通过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充分挖掘和调配社会性、区域性公共资源和党组织、党员的自身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和资源保障。

三、创新党务干部选拔机制,采用社会招聘、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情况日益复杂的党员教育管理配备“职业化”的党务干部。

党员服务中心(点)作为单位党务工作向社会化党务工作过渡的载体,无论是为党员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还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提供党员联络和沟通服务,抑或是精心组织和策划党内活动,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提高其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客观上要求淡化行政色彩,走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事实上,早在200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就开始扩大选拔视野,积极探索职业化的党务人才支持机制,以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设计,公开招聘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党务干事,优化了党务工作者的队伍结构。2003年8月,浦东新区又率先采取出资购买党务岗位,实行社会化配置、契约化管理的方式,面向全国招聘了7名党务工作者。这7名党务工作者作为上海市首批“契约式”党务干部,被分别派往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金桥等开发区综合党委工作,从而成为上海市区一级地方党委首次以“员工派遣”方式配备的党务干部。2004年5月,静安区又以同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3名有党群工作经验的楼宇工作者,以解决楼宇党建工作任务重的难题。在上述两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5年上海开始在全市推广这种“职业化”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6月,上海市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67名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他们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这个专业化操作平台,按照区域网格划分重点做好“两新”组织党群工作。以此为基点,上海开始逐步建立党务干部人才遴选、储备和输送机制,以推动基层党务工作岗位的职业化进程。

此外,上海各区县还根据“两新”组织规模小、行业分布广、人员流动快的特点,以及“两新”组织普遍缺少党务工作者的现状,又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长期从事党的工作、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热心党的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2000年4月,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就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了一支124人、90%以上为社区离退休党员的“两新”组织党建志愿者队伍。五年多来,他们在商住楼、专业市场、商业街等“两新”组织集聚地,采取多种形式掌握党员思想状况,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安排无党组织企业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在目前社区党务工作者还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动员党建志愿者走进“两新”组织,既为退休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又为健全“两新”组织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资源支撑。以闸北区为试点,上海将在全市建立一支党务工作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大“两新”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

上海将单一的“组织内组织”模式拓展为“组织间组织”(如“楼寓党组织”)和“组织外组织”(如“党员服务中心”)等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党员的需求设计安排组织活动,配备职业化的专职党务工作者,使得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社会化的交流、沟通关系,进而在党员流动加剧、组织联系趋于松散的条件下,帮助党员形成清晰的“组织意识”和群体认同。对于“两新”组织的党员来说,这样的组织方式既避免了因雇佣地位而难以发挥作用的身份尴尬,又通过社会化活动接触面广的优势,在社会上树立了党员积极向上的形象,比较好地解决了党员活动和“两新”组织党建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党员文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

党员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吉林省委员会

当代党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重庆市委